
书名:叔本华的辩论艺术
作者:[德]叔本华
译者:荷夫
ISBN:9787540778910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9-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172
豆瓣评分: 7.5
书籍简介:
本书于1830年写成,1864年首次出版。它可能是叔本华非关其学术立场的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本小书。也是德国、法国高中指定阅读参考书。 叔本华认为,无论主张对错,所谓辩论,就是在彼此思考的激战中,大力维护自己的主张。因之,必须让争论成为一种艺术。诚如击剑者在决斗时关心的并非谁是谁非,而是如何出招与接招,“论争辩证法”也一样,它是一种思想的剑术,在针锋相对之际磨亮智慧。 为此,叔本华以西方先哲的辩证与逻辑为出发点,归纳出38种辩论招式,写成本书,以绝妙的方式引领读者理解辩论的艺术。该书结构清晰、篇幅精当,涵盖哲学、心理学、逻辑学、修辞学等学科领域,从每种辩论技巧的解析,到具体的应用分析,均妙语如珠、睿见迭现,无愧大家手笔。 无论是想学习滔滔辩才,抑或要在思想的砥砺中发掘真理,本书均为良选。
作者简介:
作者/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9世纪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的创始人。早年在法国接受教育,后随父母游历英国、瑞士和澳大利亚,1809年进入哥廷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1814年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讲师,后因与黑格尔竞 争而离开讲坛,靠父亲遗产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去世于法兰克福。他的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自然意志》《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等。
译者/荷夫
曾就读于台湾东吴大学政治系、政治大学历史系与法律系;后前往德国哥廷根大学攻读硕士,主修哲学、西洋中古史与西洋近现代史。2009年起担任台北歌德学院特约翻译。
书友短评:
@ 我就是楚囚 「逻辑学」是对客观真理的探求,「辩证法」是在具体论辩中战胜对手的方法。但由于没有人能完全确信自己是在为真理辩护,所以还是先吵赢再说。魏晋名士的玄谈辩战是不是也这样呢?有没有人做过类似的技法总结,毕竟吵多了总有人想要归纳总结的。叔本华看来经常辩论,有许多的点挺幽隐的。比如在上位者说「我听不懂」,就隐含着对下位者观点的否认,观众也会倾向于嘲笑下位者,而这个根源与二者的言论无关,纯出于他们位置的不同。《喷子必修手册》 @ 方源野(别鹤) 人心节拍器。叔本华围绕着一个主轴:辩论要么是反驳对方的事(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者有一个不成立),要么是反驳对方的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成立),要么是争取旁观的第三方。反驳是所有计策,化繁为简,不外乎三种:一是反证——通过举出大小前提或结论的反例,来证明别的组成部分不成立;二是夸张——歪曲对方的命题超过他本身的含义,再用这个范围以外的内容来反驳对方本来正确的部分;三是多义词替代——歪曲对方的命题成为一个与原意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歧义,同样起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和釜底抽薪的效果。叔本华的38计值得读者在生活中以具体事例,不断运用和归类。这是他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之外的另一个运用方法,但原理仍然是“意志/表象”的阴阳二象性,因叔本华深受东方文化影响,包括道家和奥义书。 @ violet卡哇伊 分析得很到位,值得多看几遍 @ 杳 简洁地铺开了卑鄙诡辩的38种形式 @ 蚯蚓九段 “辩论的目的不是得出真理,而是维护自己的主张。”
导论 摇摆于逻辑与诡辩之间 张志平
论争辩证法
辩证法的基础
辩论三十八技
附录 残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孙云平
叔本华辩论三十八计详解 冀剑制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