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四个部分

书名:世界的四个部分一部全球化历史
作者:[法]塞尔日·格鲁金斯基
译者:李征/李雪涛
ISBN:9787520728195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1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752
豆瓣评分: 8.8

书籍简介:

在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西班牙人征服了新大陆,葡萄牙人在非洲、印度和中国的海岸登陆。这不仅仅是商业或军事的扩张,伊比利亚水手、士兵、商人和牧师对外输出了宗教信仰、哲学思想、行为模式、经济制度、建筑、音乐及艺术风格甚至时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把这次全球行动理解为第一次欧洲全球化,并视为欧洲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伊比利亚的全球化扩张在美洲非常成功,部分美洲因此被改造成了“拉丁美洲”。由于奴隶贸易的存在,它在非洲并不是那么成功;由于遭遇亚洲帝国——印度、日本和明朝时期的中国的强烈抵制,伊比利亚全球化在亚洲也以失败告终。 伊比利亚全球化的机制是什么,它对其他社会、文化和文明的影响是什么,它是如何被抵制的,以及它是如何在各地引发混合的,诸如此类在本中提及的问题,将为读者提供另一种分析欧洲现代性和看待我们当今世界全球化问题的视角。 ★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史研究著作,覆盖范围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布罗代尔,当代法国历史学界的最新荣耀,荣获首届国际历史科学大奖 本书在国际学界经常被与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的名作《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进行比较,二者均论述全面、参考文献丰富、举例多样。差异是布罗代尔侧重于商业、金融、政治层面的研究,格鲁金斯基则强调对文化产品的分析。格鲁金斯基认为16世纪的全球化在文化方面是一次尝试,美洲是该尝试的试验场,它以墨西哥城为中心,创造了不同世界的融合。作者在肯定该探索的价值的同时,并没有回避殖民给当地人造成的痛苦与创伤,谈到了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残酷剥削、对拉丁美洲财富的疯狂掠夺。此外,同布罗代尔的著述相比较,格鲁金斯基不再以欧洲为研究内容的中心,而是聚焦这一特殊时段墨西哥在全球化中扮演的核心角色,以及它在人、思想、器物的交流与传播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关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前的美洲同文艺复兴的欧洲之间在表现形式与风格上发生的融合。格鲁金斯基力图避免种族中心主义的片面性,突出了美洲与亚洲的杰出人物对早期全球化的积极参与,他们对西方文化、技艺的习得、融合与运用有时表现出比欧洲艺术家更高的才能。 ★伊比利亚全球化 16世纪,西班牙哈布斯堡国王菲利普二世兼任葡萄牙王国国王,成为当时海权蕞大、领土蕞广的帝国。西班牙人征服了新大陆,葡萄牙人在非洲、印度等地登陆。这不仅仅是商业或军事的扩张,伊比利亚水手、士兵、商人和牧师对外输出了宗教信仰、哲学思想、行为模式、经济制度、建筑、音乐及艺术风格甚至时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把这次全球行动理解为第一次欧洲全球化,并视为欧洲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世界的四个部分 四个部分是当时已知的四个大陆: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这是当时天主教君主制(1580~1640)的统治野心,也是混血儿编年史家齐马尔帕赫恩对世界的定义。在这段时期,世界的这四个部分得到了空前的相互联系,具体形式包括通婚、移民、新闻的传播、书籍和物资的流通、民间和教会机构的建立等。 ★解构帝国与欧洲中心主义叙事 如果仅从伊比利亚的立场来看,整个近代早期的历史就是天主教欧洲对世界的征服与殖民的历史。但将全球化历史与世界历史或各个帝国的历史相混淆是错误的,这种混淆在很大一部分西方史学家那里广泛存在。全球化并非只是单向度的或殖民化的,而是通过不同地域的人、思想、器物的流动来实现的。格鲁金斯基试图从档案、图像与文本中提取出另一个过去,这一过去交织着“互相关联的历史”。 ★方法论的革新 超越民族国家史的狭窄边界,因为民族国家史就像一件紧身衣,将人们的视野限制在单一的声调之中。从探讨西方兴起的命题,转向对全球化进程中流动和互动的人或事物的多样化研究。重新挖掘世界不同部分、不同社会之间所发生的各种联系。修复被以往历史学家遮蔽的历史现象,重塑我们看待世界历史的方式。 格鲁金斯基为我们提供了一部丰富的伊比利亚全球史,一部凸显了天主教西方,却用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社会生动场景消解了欧洲中心主义的叙事。 ——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格鲁金斯基在书中试图发展一种不同于今天欧美文化为主导的“全球化”新理念,即一种基于世界各种文化的杂交和混血的“世界化”,其叙述方式可谓构成了另一种“全球史”的方法论视角。 ——李军(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罕见的印第安土著史家的记述文献、布罗代尔式的宏大总体史视野、巴洛克式/后现代式的文化意象拼接、对全球化和西方化的重新阐释:这场对第一波伊比利亚全球化的巡礼跨时空、跨文化,给我们打开了新的历史世界。 ——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是一部从史料到方法都真正摆脱了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名著,还原了早期全球化历史的厚重性、复杂性多样性,为全球史、跨国史研究树立了典范。 ——刘家峰(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法国历史学家塞尔日·格鲁金斯基致力于消解长久以来基于主动一被动、征服一殖民论述的世界史的方法论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中的多样主体和复杂意识。 ——施展(外交学院教授)

作者简介:

塞尔日·格鲁金斯基(Serge Gruzinski,1949— ),以拉美史研究著称的法国当代历史学家,也是全球史和跨国史研究领域的先驱。1969年,他进入法国国立文献学校,在那里完成了他有关16世纪佛兰德斯的论文。1970年,一次去墨西哥的旅行唤起了他对这个“新西班牙”及整个拉丁美洲的兴趣。1973~1975年,他成为设在梵蒂冈档案馆中的罗马历史研究所以及委拉斯开兹之家的成员。1983年,他进入了1939年成立的久负盛名的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这是欧洲最大的基础科研机构,1989年他开始担任该研究中心的主任一职。自1993年起,他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

格鲁金斯基的研究方向是美洲和亚洲的殖民化,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了作为混血及混合空间的诞生地以及作为全球化的最初表现的殖民经验,针对历史上西班牙对墨西哥的殖民撰写了多部著作:《想象的殖民化:西属墨西哥的土著社会与西化(16—18世纪)》(1988)、《图像的战争:从哥伦布到〈银翼杀手〉(1492—2019)》(1989),与人类学家卡门·贝尔南合著了《偶像崇拜:宗教科学的考古》(1988)、聚焦文化融合的形式与机制,出版了《梅斯蒂索人的心智:殖民化与全球化的思想动力》(1999)、《世界的四个部分:一部全球化历史》(2004)、《鹰与龙:全球化与16世纪欧洲在中国和美洲的征服梦》(2012)等。

李征,法国(邦岱翁-索邦)巴黎第一大学艺术与艺术学系博士、出站博士后,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东南欧拉美文学研究室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国文学与艺术。著有专著《资本语境中的法国文学:论蒙田、巴尔扎克、勒克莱齐奥与维勒贝克的经济书写》(中国书籍出版社,2020)、《火花:西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碰撞与联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近年来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动态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在《阿尔卑斯》(第1~5辑)与《普鲁斯特研究文集》发表论文、译文多篇。

李雪涛,江苏徐州人。德国波恩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全球史专门史、德国哲学史以及中国学术史的研究。著有《德国汉学研究史稿》《误解的对话:德国汉学家的中国记忆》《雅斯贝尔斯与中国:论哲学的世界史建构》《日耳曼学术谱系中的汉学》《思想断章》《东西合集》《思想小品》等。翻译有:《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海德格尔与雅斯贝尔斯往复书简》《悉达多》等。

书友短评:

@ 安特卫普街巷 格鲁金斯基西葡时代全球化研究的集大成作品,勾勒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宏大而缤纷的图景。西葡帝国时代(1580-1640年)的全球扩张,除了人们熟知的地理大发展、物种交换和伊比利亚宗教文化传播等,在知识领域亦开启了日后英法殖民黄金时代的诸项工程,西葡帝国的新旧臣民如何认识前所未闻的异域文化,如何更新自身的观念图式,如何调和、容纳、吸收新的知识体系,打造了一个在各方面「梅斯蒂索化」的社会,这是本书着力关注和令人眼界大开的内容。此外,第12、13两章推荐从事比较艺术史领域的朋友留意,而明中后期海上交通史研究,应留意西葡帝国时人留下的记录(澳门那边从事有年,不清楚具体数量有多大) @ 知非 这是一本细节很多的讲述西葡帝国治下的全球史的著作。把美洲新大陆 非洲 东亚 南亚 欧洲等地连接在一起。适合有一定历史基础的人看,还可以作为引用的资料库。 @ Matt 以破除欧洲中心论为目的展开的世界史,主要聚焦于西葡帝国拉美殖民地与亚洲欧洲的交流。但似乎重在罗列和堆砌边缘性的史实,而疏于对历史内涵的进一步挖掘,只能草草翻过。 @ 瑶瑶 一部耳目一新的全球化历史著作 @ 猪鼓励 为拉美国家崛起而铺平道路。 @ 慢慢走 西葡视角,蹩脚翻译。 @ 羽木 视角 @ 安特卫普街巷 读罢感觉到一种奥斯特哈默《世界的演变》与富恩特斯《我们的土地》的混合体。 @ 这么近,那么远 “在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西班牙人征服了新大陆,葡萄牙人在非洲、印度和中国的海岸登陆。这不仅仅是商业或军事的扩张,伊比利亚水手、士兵、商人和牧师对外输出了宗教信仰、哲学思想、行为模式、经济制度、建筑、音乐及艺术风格甚至时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把这次全球行动理解为第一次欧洲全球化,并视为欧洲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书籍目录

致中国读者
导论:圣母像与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大厦
第一部分 伊比利亚全球化
第1章 东风、西风——印第安人可能是现代的吗?
第2章 “不停地在世界各地穿梭”
第3章 另一种现代性
第二部分 世界的连接
第4章 墨西哥城——世界与这座城市
第5章 “在你那里,西班牙与中国连接起来”
第6章 海上的桥
第三部分 世间物
第7章 教会与王室的专家
第8章 关于大海、陆地与天空的知识
第9章 认知工具与权力工具
第10章 地区历史、全球考量
第11章 早期的全球化精英
第四部分 水晶球
第12章 器物之路
第13章 安特卫普的鹦鹉——混合艺术与全球化艺术
第14章 玻璃隔墙或思想的全球化
第15章 语言的全球化
第16章 在悬崖边上——全球化的边界
尾声:从电影《黑客帝国》到卡蒙斯
参考文献
大事年表
致谢
人名索引
译后记
近代早期的伊比利亚全球化——《世界的四个部分:一部全球化历史》解说 李雪涛
· · · · · ·

  • 《世界的四个部分》首先令我想起罗马圣依纳爵教堂的著名天顶画《圣依纳爵的荣耀》(1691—1694)的壮丽画面:四个分别代表“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的寓意人物,作为四根主要柱础,支撑着整个建筑向着无穷天穹开放。尽管安德里亚·波佐的原始意图试图褒扬耶稣会传教事业在全世界的扩散,但这一视野的真正基础,事实上来自本书作者所论述的“伊比利亚的世界化”,可以追溯到西班牙—葡萄牙世界帝国从菲利普二世时代开始合并为一体之际(1580—1640)的世界格局——一个以中美洲的墨西哥城为中心,旁涉世界四大洲的“全球帝国”的形成。鉴于这一历史时期恰与著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名著《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同框,故格鲁金斯基这一以“世界化”为视野的著作,可谓超越了他的同胞的西方中心主义局限,而成为法国历史学界最新荣耀的证明。尤为重要的是,格鲁金斯基在书中试图发展一种不同于今天欧美文化为主导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新理念,即一种基于世界各种文化的杂交和混血的“世界化”(mondialisation),其叙述方式可谓构成了另一种“全球史”的方法论视角。尽管如此,正如格鲁金斯基自述,这种新视角在具体论述过程中,总是难以避免作者自身立场与身份的局限,即仍然是一种“欧洲解释”。这就意味着,在新的“全球史”著述中,未来出现更多的具有上述“世界的四个部分”甚至更多不同立场的叙述,是完全应该的,也是可以期待的。——李军,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 《世界的四个部分》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史研究著作,其覆盖范围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布罗代尔的著作,这不仅仅是在空间上,也表现在观念方面。格鲁金斯基通过不断的反思,寻求更广阔的学术视野,避免今天的学科划分所带来的羁绊。他鼓励人们放弃民族国家历史的狭窄边界,因为民族国家史就像一件紧身衣,将人们的视野限制在单一的民族中心主义和声调之中,而忽略其他地方的声音。他在这部著作中,通过将新开拓的空间西方化,并将其整合到天主教王国的原有的宇宙观之中,伊比利亚的统治同时代表着这一宇宙观对新征服土地的物质和文化特性的适应——“混血”,从而超越“征服者”与“被征服者”、“我们”与“他者”的二元对立。——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世界的四个部分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好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