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书名: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作者:阎步克
译者:
ISBN:978730125188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459
豆瓣评分: 9.0

书籍简介:

帝制中国的官僚政治由拥有人文教养的儒生文士承担,“文人”和“官僚”一身二任,由此塑造出了一种“士大夫政治”。这是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独特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探讨“士大夫政治”的演生过程和这种政治文化模式的特点、机制。作者采用结构性视角,把士大夫的最初形态追溯到周代的“士”与“大夫”,战国以来他们分化为“学士”和“文吏”两个群体,汉代又发生了儒生与文吏的合流、儒家与法家的合流,由此初步奠定了帝制中国“士大夫政治”的基础。

作者简介:

阎步克,1954年11月生,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专业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和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史。主要著作有《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文明》《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服周之冕——〈周礼〉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译著《官僚制》《帝国的政治体系》,及史学论文90余篇。

书友短评:

@ 寒鲲 8。如果听过阎老师的课,就会发现阎老师已经将这本书最核心的内容融进了课里,反而是通过看书了解士大夫演生的难度会相对更大。本书一开始梳理西周的部分有些枯燥和乏味,进入战国以后则主线愈发清晰,阅读感受也越来越好。有些想挑刺的地方阎老师在后记里已经进行自我批评了,也就不必赘言了。只想说,彼时阎老师对社会科学理论的运用还不甚自如,有些地方的回应显得有些突兀。重读优秀学者旧有的著作,也恰恰是在学习优秀学者的成长历程。 @ 井底蛙 确实,社会学者都应该读一读,书中引了不少韦伯和艾森斯塔德。 @ 竹史先生 难读。亦有疑义。 @ 捕云驯海 论证之精彩令人拍案叫绝,从未想到,对士大夫政治的演生可以如此去写,解决了个人读研时针对士人论政的诸多疑问。结论部分的衍生推论,值得每一个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学人反复品读。我想,距下一次重读此书的时间不会太远了。 @ 萧思话 中国史必读书目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问题与前提
第二章 封建士大夫阶层的出现
第三章 封建士大夫的政治文化传统 ——“礼”
第四章 学士与文吏的分化
第五章 儒法之争
第六章 文吏政治与秦帝国的兴亡
第七章 “无为”与“长者”
第八章 “独尊儒术”下的汉政变迁
第九章 “奉天法古”的王莽“新政”
第十章 儒生与文吏的融合:士大夫政治的定型
第十一章 结论与推论
后记
· · · · · ·

  • 法家与秦政所达到的“深刻的片面”,划定了它的限度。1.官僚行政的组织机构片面发达,立法、司法和所谓“政治斗争通道”并无多少自主性可言。法家与秦政之“法治”这种缺乏自我调节能力的“官僚制的法”,与关东列国根深蒂固的三统相维(政统、亲统、道统)的政治文化模式,难以有机地整合为一体。2.秦这种集立法、司法和行政于一身的官僚制度,可以使控制直达社会基层。当专制君主发现自由调动如此之大的人力物力的时候,他往往不会错过这一滥用权力的机会。(因这种“法治”对君主个人意志的抵制往往是只限于技术层面。“明法”“督责”不仅服务于“法治”“霸道”,而且也服务于君主“专用天下适己”的个人欲望。3.官僚体制自身也有一种把一切社会要素纳入行政式之下的天然倾向,只要存在着可能,它就要施展其无所不在的控制,以及种通过追求“宏大事业”、显示其调动资源的巨大能力以实现其存在价值的天然倾向。这与君主之权势欲一拍即合,并且经常构成对社会之沉重压迫,进而成为社会的异化物和对立物。强制剥夺民众自由而使之服务于国家,这一点尤其能够反映官僚帝国的本质。4.然而小农经济的天脆性,却使这个庞大的专制官机器必须在一个难以掌握的平衡点上运转,既要保证源的敛取,又不能使剥削超过限度,否则千万小农的破产终将造成严重动乱。然而这一体制的结构,却使之难以由自身来矫正政策的偏差。文吏固然训练有素,他们却只具备执行功能,由严刑暴敛引起的动乱反馈至中央,新的指令仍是严刑暴敛,并在无异议的情况之下被再次贯彻下去了。近代社会政治系统的分化中,出现了立法、司法和行政的三权分立,并有各种民主通道和政党政治使社会可以由之制约国家。但是在中国古代战国至秦政治系统的分化形态,却表现为吏道的“孤军深入”一专制官僚体制的片面发达。 在秦帝国,“法治”确实达到了“片面的深刻”,但这种君主专制与政治相结合的体制,无论就其内部机制而言,还是就其与…
    —— 引自章节:第五章 儒法之争
  • 尽管儒法两家处于同一社会大背景之下,他们的深层思路或有相通之处;但就特定意义而言,孔、孟与商、韩是分别地代表了两个极端:前者本于政统、亲统和道统三位一体的“礼治”秩序,后者所追求的却是一种立足政统、独尊吏道的专制官僚政治秩序;因而儒家趋向复古,而法家却主张变革。“礼治”对应着较为低下的功能分化程度,借助于许多非政治性的以至原生性的功能方式;“法治”则强调政统的分化,着意保障和促进其专门化的性质,体现了更高的理性行政精神。
    —— 引自章节:第五章 儒法之争
  •   博雅英华(共18册),这套丛书还有《君臣之际》《读史存稿(增订本)》《制度·言论·心态》《朱子哲学研究》《邓广铭治史丛稿》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