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繁华

书名:上海繁华经济伦理与近代城市
作者:[美]叶文心
译者:王琴
ISBN:9787300317069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6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65
豆瓣评分: 7.8

书籍简介:

上海的繁华辉煌,一开始是个“海上奇观”。这座充满传奇的城市,在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不仅由一个长江下游的县城,一跃而成东亚数一数二的国际性通商巨埠,更以“洋”、“商”与“女性”共同挑战与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秩序。西风中的资本主义,在上海长出最能代表中国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面貌,中国的现代性不能不谈上海。 本书回顾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社会文化史,透过细细考察上海的金融、出版和现代百货业,作者生动描绘了中国第一批城市中产阶层。在国家角色尚弱的20世纪初期,这个新富阶层在从商与消费被视为爱国志业的观念下,不仅取得在儒家社会的正当性,从而改变了上海,更成为近代中国政治与民族主义发展的主要力量。 新的往往也是旧的,作者认为,上海如今再度回到中国现代性的核心位置,却有不少力气花在挖掘过去的历史记忆。因此要了解今日之上海,必须回到20世纪上半叶,那个张爱玲曾经生活过也贪嗔痴过的上海。

作者简介:

叶文心(Wen-hsin,Yeh),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杰出讲座教授。曾任该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东亚研究所所长、校长办公室国际事务资深顾问,以及美国历史学会会刊编辑委员会委员、德国洪堡基金会杰出教授等职。著有《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1919—1937)》《外省行人》《民国知识人:历程与图谱》等。近日主持“近代中国的海域与海疆”课题研究,开发空间概念的史学应用。

书友短评:

@ 这么近,那么远 像小说,会有人觉得不够“历史”的,因为没有很严格的研究对象,像个“上海小人物故事摘编”,但是我很喜欢她的视角,也觉得她裁剪史料的品味很在线,能感觉到作者写“上海近代经济伦理史”的野心,想跳出社会斗争的预设,观察那段时间里上海市民社会对于“赚钱养家”这个事情的思潮演变。一个寄身乡土社会的人到一个理性运用经济知识的城市自由劳动者,这里边的身份转变肯定不是买个船票坐到上海就完成了,包含了深刻的生产方式的变化,家庭关系的解体和社会认识的转向。这本书很细腻的把中学教科书里刻板的封建/民国/新中国上海这三个阶段连贯了起来,让人看到市民角度里,城市的经济伦理是怎么演变的。城市史不是单纯的政治编年史,一朝日月换新天之后,大家瞬间就成了新人,而是跟随着经济周期的自发演变。很难得看到这样的论述。 @ Daric D. 美国中国研究的一流学者叶文心关于1843-1949这百余年间上海社会经济文化史研究的一部大众学术佳作。作者无意采取通史般的概述笔法去简述上海百年的社会经济变迁,而是采取一个个切口小、关照深、时段长的个案,加以叙事流畅和视角不俗的精彩分析,以点带面地呈现上海百年繁华背后的商业制度确立、商业文化培育和商业精英生成。跟其他不少学者注重考察“新中国”相对于“旧中国”的变革不同,作者在本书很多个案中,注重考察“新中国”的上海治理方式之于晚清和民国时期上海有效治理经验的顺承和借鉴。除此之外,作者之于承载上海商业文化的中坚力量——城市中产阶层的诞生与发育过程,也给予了细致而生动的考察分析。尽管作为海内外中国城市研究的第一显学,上海研究百余年来涌现出的作品和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但本书仍然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价值。 @ 酉山 近代上海的斑斓故事集。建国后一笔带过,哑然之余不禁发问,魔都上海,如何构建自己的过去与未来? @ 劉 貓 貓 遛 貓 # 感觉只是不同角度的近代上海社会文化史小论文合集。没这么神啊。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章 走向唯物
明清中国的儒商
上海的新商人
商战
商业官僚
市场的声音
第二章 市井与庙堂
商学
商业学校
职业教育
新的词汇
“什么是商店?”
国民党的“党化”策略和法律空间
国家认证:汤一鄂的故事
协会与政府
走进经济领域的国家
第三章 都市景观与特权
远观上海
广告与南京路
视觉产业
故事与营销
推销新事物
生产“国”货
景观中的权与势
第四章 时间、空间与纪律
中国银行的重建
培训
生活
家长制
厌倦
新的行动策略
时钟、宿舍和纪律
第五章 大家长与小家庭
读者
《生活》周刊(1925—1933)
拥抱苦难
成功的秘诀
家庭
跨国婚姻:两个故事
爱情和法律
政府
“职业青年”还是“进步青年”?
第六章 小市民的故事
一场悲剧
《读书生活》
危难中国
困境
生存与斗争
第七章 从大家长到资本家
战时上海(1937—1945)
战争时期的上海辉煌
走向战争
回家之路
失业与穷困
求职者
进入永安
为永安工作
在宏大的建筑中
银行业的战争
街头的生命
演绎社会公平
从大家长到资本家
从职员到共产党员
结语 再现繁华
金融家
现实中的过去
历史之用
革命与悲剧英雄
参考书目
致谢
· · · · · ·

  • 知识和道德皆不可偏废所导致的企业理念就是,公司领导层不仅要掌握权力,还要成为职员的道德楷模和知识导师,为每位员工确立标准。
    —— 引自第122页
  • 一九三0年代,左翼的言论将个人是为道德和物质关系网的产物,以此为基础展开一系列对社会制度的批评。如此一来,他们不仅强烈抵制资本主义经济的私有制和市场法则,也抨击了理想化核心家庭概念的实际可行性。随着家长的功能丧失,同时出现了一种理想主义的威权式社会主义政府,其制度化的功能要养活以及保护中国人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政府接管了家庭的任务。家庭纽带不是被舍弃,而是被去个人化。在政府管理下,中国现代性成为一种物质富裕和保守道德的经济计划,而不是知识分子自我反省的批判实践。中国的现代性是在民国时期上海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它承诺不断发展和持续繁荣,同时在对抗一九三0年代的经济萧条和战争一触即发的背景下刺激了对安全和保护的需求。在抗日战争中,这些需求汇聚城一个受欢迎的理想化威权政府,政府能施展权力照顾个人的幸福,美德和权威不在寄托于家庭的家长,也不敢取决于公司的管理者。在这一时代的大环境下,家长和公司管理者都不能对其依附者履行道德上的责任。更糟的是,某些人可能还会被迫违背道德原则。但是,人们对于公平社会中美好生活的期许不断膨胀。最后,上海小市民将他们的希望寄托在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 引自第215页
  •   海外中国研究文库(共23册),这套丛书还有《清代战争文化》《知识帝国》《战争与革命交织的近代中国(1895-1949)》《中国的军阀政治 (1916-1928)》《君主与大臣》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上海繁华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