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学的逻辑

书名:人文科学的逻辑五项研究
作者:[德]恩斯特・卡西尔
译者:关子尹
ISBN:9787532762279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9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181
豆瓣评分: 8.6

书籍简介:

《人文科学的逻辑》为德国著名哲学家、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代表人物恩斯特•卡西尔的重要著作。卡西尔曾设想将本书充作毕生力作《符号形式的哲学》第四卷,其主旨固在于探讨人文科学,揭示人文科学的种种研究对象,并说明研究背后人类的心智活动;其目的是在自然科学的强势压迫下,通过对比反省,说明人文科学固有的“科学性”的特点,为其争取应有的尊严和应占的席位。

作者简介:

【作者】

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1874-1945)

现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当代哲学中最德高望重的人物之一,现今思想界最具百科全书知识的一位学者”。他出身于德国犹太富商家庭,在希特勒上台后离开德国,流亡英美等国。

【译者】

关子尹

德国鲁尔-波鸿大学哲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暨前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哲学、现象学、语言哲学、人文电算等,并有《海德格的诠释现象学与同一性思维》(德文)、《从哲学的观点看》、《教我心醉,教我心碎》、《语默无常——寻找定向中的哲学反思》等中、英或德文著述与论文多种。

书友短评:

@ 😀 “人文科学”还是翻译成“文化科学”吧,毕竟今天人文科学很容易被误解为人文学科,这两个当然不一样。人文学科我不能说,但是文化科学是有很明确的不同于自然科学的一套方法论,与此同时卡西尔这里的文化科学在今天看来就是社会学的。卡西尔这本书里同样重点讲的是社会学的方法论,这也恰恰是开解我的方式。用奇美尔的话说,人建构社会,同时也是被建构的社会的一部分,形式是对象与方式达到了连接。另外最后对Simmel文化悲剧论的回应其实只是缓解,内在的矛盾与张力始终存在,只是卡西尔转换了一下视角,看起来是乐观。总之很有收获,很喜欢卡西尔,希望期中之后有时间来整理。 @ 拙名 译者序极佳。潘诺夫斯基显然颇受卡西尔影响,且二人的写作风格也有些相似。卡西尔提出的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与潘氏的图像学几乎如出一辙:物理存在层次、对象表现层次、位格(即心境/意义)表达层次。而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分野,就在于人文宇宙乃是意义的宇宙。宗教、语言、艺术之所以有交流的可能,并非是因为人们处于同一时空中,而是因为他们参与了同样的“行动”,且“这些意义是可重复的并且是不断被重新创造的;它们不被限囿于当下”。因此,人文科学在“意义”宇宙获得了永恒,但文化成果仍可能消逝,因其需脆弱的物质作为载体。卡西尔对于布克哈特和沃尔夫林的评价十分公允,他同样更关注共相而非殊相。“借着语言、艺术和其他文化形式,人类为自己创造出一新的形体,而这一形体乃是为众人所共享的”,这里,可见是反康德“天才观”的。 @ Fonddel'Etang 使用符號的意識里的辯證活動,在卡西爾的體系里起著統一原則的作用。由於它是純粹形式的,它使卡西爾能夠將紛繁的經驗都看成是同一個基本活動的體現。他認為這是批判哲學與傳統的形而上學體系之間的根本區別。傳統哲學將經驗的這種與其他客體內容提高到第一原則的高度。符號形式的哲學並不像黑格爾的哲學那樣,是從理性的必然開始的,更不像馬克思那樣從物質的必然開始。卡西爾說理性的必然本身完全是形式的:在思想以邏輯概念思考時,為達到它的目的,它必然要跟著這種符號所帶來的關係走。對物質的必然也是如此。思想強加給物質世界的那種秩序就包含著因果關係。卡西爾認為,一切形而上學的解釋的缺點就是:它以統一的抽象概念開始,就不得不將「多」,因而也就將一切知識都解釋為虛幻的。他聲稱他的哲學的獨一無二的優點就是它不壓制任何種類的經驗。 @ Augenblick_ 重讀。

书籍目录

译者序
再版译例
第一章 人文科学之对象
第二章 事物之感知与表达之感知
第三章 自然概念与人文概念
第四章 形式问题与原因问题
第五章 “文化之悲剧”
· · · · · ·

  • 一个地质学家可以为我们报导一些有关地球过去的形态;一古生物学家可以为我们讲述一些已绝迹的有机品种。这一切于过去皆“存在”过,而其存在与其性质都不能再次更新了。然而历史却从来不志在只为吾人展示一些纯属既往的存在;他是要教导吾人去理解那过去的生命。历史虽然无法把这一生命之内容翻新;然而,它却力图保持一生命之纯粹形式。而人文科学所塑造出来的种种不同的丰富的形式概念与风格概念,归根结底而论,都不外是为了这一番使命而已:只有这样,文化的复苏与“再生”方为可能。我们自既往所实实在在保留下来的,乃是一些历史的陈迹:是一些记诸语言文字的,和表诸图像与器皿的“纪录”。这一切若要成为吾人之历史,则吾人必须能够晓得自这些“纪录”中发见一定的符号,这些符号不单只能教吾人认识到某一些生命的形式,而且更能协助吾人重新缔造之。
    —— 引自第125页
  • 康德采纳了卢梭的假设,但却没有从这一假设推论出相同的结论。卢梭的“复返于自然”一口号不错可以重新赋给和保障人类存在之幸福快乐;但是,与此同时地,人类亦会因而与其本身的使命疏远。因为这一种使命并不寓于一感性的世界之中的。人类文化所应允的和所能为人类带来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幸福而是一些“与人类的尊严相匹配的福祉”。文化的目标并非要实现世间上的福泽,而是要实现自由和实现真正的自律;此一所谓自由和自律,并不是指人类施于自然之上的技术性驾驭,而是指人类施于其自身的道德驾驭。
    —— 引自第165页
  •   大学译丛(共74册),这套丛书还有《法律的理念》《信息社会的知识劳工》《社会学与人类学》《文明的进程》《金砖国家与集体金融治略》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人文科学的逻辑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好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