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呼吸

书名:人工呼吸
作者:[阿根廷]里卡多·皮格利亚
译者:楼宇
ISBN:9787511737311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1-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76
豆瓣评分: 9.2

书籍简介:

小说讲述的是青年作家伦西与舅舅马基之间的一段故事,情节主线并不复杂。伦西以马基的经历为蓝本创作了一部小说,作品发表后,伦西意外收到了消失多年的舅舅的来信。由此,舅甥俩开始频繁的信件往来,除了探讨家族历史外,还经常讨论文学、历史、哲学等话题。一年后,马基约伦西见面。但当伦西抵达边境城市康可迪亚时,马基并没有出现,等待他的是舅舅的好友塔德维斯基以及马基留给他的沉甸甸的材料。与简单的情节设置构成鲜明对比的是小说复杂的结构。作家将小说体裁与散文体裁混杂交融,在叙事中插入大量文学批评、哲学思考等内容,又将书信、历史档案、日记等形式各异的文本嵌入主文本中,打破了传统小说完整的形式结构,构成了一个不连贯、碎片式的后现代拼贴画文本。

作者简介:

里卡多?皮格利亚(Ricardo Piglia,1940-2017),阿根廷作家,当代西班牙语文坛最重要的作家及文学评论家之一。所获重要奖项有:西班牙“文学评论奖”(2010)、委内瑞拉“罗慕洛?加列戈斯文学奖”(2011)、阿根廷作家协会“最高荣誉奖”(2012)和西班牙“福门托文学奖”(2015)。

1961年,皮格利亚从创作短篇起步,《弹弓》《我的朋友》《消失的光芒》各篇赢得罗亚?巴斯托斯、卡斯蒂略等前辈首肯,后结集出版《入侵》。长篇小说有《人工呼吸》《缺席的城市》《烈焰焚币》《夜间目标》以及《艾达之路》,此外还有散文、评论、剧本等大量作品。皮格利亚创作上受卡夫卡、乔伊斯、福克纳、海明威、博尔赫斯多位大师的影响,同时融入后现代作家的结构手法与叙事技巧,从观念与命运、国家与个人、政治与文化等多重角度回应了当下的社会现实。

书友短评:

@ 想冬眠对被子 楼宇老师的翻译好棒! @ ad 看的时候还不知道写作的时代背景,但不妨碍阅读的如痴如醉,前半部时间线纠缠交错的书信体,后半部是文学、哲学评注般的高密度对话,给我在阅读非虚构对谈集的错觉。希特勒和卡夫卡部分可以看做《共同体的焚毁》里提出观点的文学化精彩演绎。“卡夫卡,他懂得聆听,他全身贯注地聆听着历史病态的低喃”,尤其是最后回到维特根斯坦的话“凡不可言说的,最好沉默”,画龙点睛! @ 布帕夏 书名太美妙了,用大量的转述和不明出处的信件构建起一种间离的、陌生的、二手的焦虑。其实作品本身又何尝不是小说与文学评论间的“人工呼吸”。 @ 无核柚子 剔除了杂质的文学,像为了打水而细心编织的竹篮,最终漏掉的东西在闪闪发光。第二部分的长夜漫谈太出彩了,尤其是希特勒和卡夫卡那一段。元首的崛起和卡夫卡的临终纠缠在一起,逗号,句号,这里用大写,能听清吗?能听清吗?能听清吗?感觉一只手死死卡着喉咙在发问。 @ Sebastian 文体和风格的万花筒,既是侦探小说,也是文人小说,前半部书信体,后半部变成了电话体;既有梦呓般的大段独白,也有海明威式的短句;叙述视角不断的变化,自述与引述来回切换,读着读着就不知道谁在讲话了。小说像一个怪诞的秀场,很多人莫名其妙的登台,又如鬼魂般的消失,似乎也没什么要紧。伦西、塔德维斯基、未露面的舅舅马基以及一切的源头恩里克·奥索里奥,无一例外都是阿根廷独立知识分子的代表,在一个背景缺失的故事里,… 文体和风格的万花筒,既是侦探小说,也是文人小说,前半部书信体,后半部变成了电话体;既有梦呓般的大段独白,也有海明威式的短句;叙述视角不断的变化,自述与引述来回切换,读着读着就不知道谁在讲话了。小说像一个怪诞的秀场,很多人莫名其妙的登台,又如鬼魂般的消失,似乎也没什么要紧。伦西、塔德维斯基、未露面的舅舅马基以及一切的源头恩里克·奥索里奥,无一例外都是阿根廷独立知识分子的代表,在一个背景缺失的故事里,每个人都在替作家讲述着自己的历史,是19世纪的政治斗争,是20世纪的军事政变,也是纳粹德国在欧洲的一系列暴行。皮格利亚像博尔赫斯一样谈论博尔赫斯、阿尔特、乔伊斯、卡夫卡、笛卡尔、维特根斯坦,用百科全书式的引文、杜撰、重构或戏仿搭建从文学到历史的桥梁,在流亡或死亡的命运之轮下,吟诵着理想主义者的悲歌~ @ 何宇轩 可能是“文对题”的最佳实例。以我猜想,“人工呼吸”的意义可能有三层:其一,政治影射:国家长期在强权政治的扶持下存活,从未有过自主“呼吸”的自由环境;其二,暗喻主题:政治对历史延续和生存环境的断层式破坏,必须人为参与,才能将碎片式的历史大致梳理。再进一层,即使人工呼吸也救不活已然窒息的死体(人为参与也无法梳理破碎不堪的历史文本);最厉害的是第三层,以拼贴画式的小说结构为读者塑造了一种重度参与感:书中… 可能是“文对题”的最佳实例。以我猜想,“人工呼吸”的意义可能有三层:其一,政治影射:国家长期在强权政治的扶持下存活,从未有过自主“呼吸”的自由环境;其二,暗喻主题:政治对历史延续和生存环境的断层式破坏,必须人为参与,才能将碎片式的历史大致梳理。再进一层,即使人工呼吸也救不活已然窒息的死体(人为参与也无法梳理破碎不堪的历史文本);最厉害的是第三层,以拼贴画式的小说结构为读者塑造了一种重度参与感:书中叙事者的不断迷糊让人越来失去对人物的判断能力,殊不知自己在不知不觉间成为小说的主体。也就是说,读者成了作品里的主角,必须自己梳理文本,同时,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上述两点的真正体验者。 @ 二鹚鸢在逃肥鸬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7/0109/c404091-29008403.html @ #南方# 有些难读啊 @ Yours Patsy 写家庭血缘和流亡的部分都非常好,喜欢这个戛然而止的结尾,几年前看波写过和阿根廷人聊天离不开探戈和迷宫,这本书真的很像一个迷宫 @ 布帕夏 书名太美妙了,用大量的转述和不明出处的信件构建起一种间离的、陌生的、二手的焦虑。其实作品本身又何尝不是小说与文学评论间的“人工呼吸”。

目录
第一部分 假如我就是这阴郁的冬天 001
一 003
二 040
三 070
第二部分 笛卡尔 117
四 119
译后记 269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人工呼吸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好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