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人都是要死的
作者:(法)波伏瓦
译者:马振骋
ISBN:9787532754618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423
豆瓣评分: 8.7
书籍简介:
《人都是要死的》内容简介:中世纪时期,意大利亚平宁半岛上并存着一百来个各自为政的小城邦,频年相互攻战,企图争雄称霸。城邦权力的建立依靠暴力和阴谋。君主们的生活骄奢淫逸,党同伐异,政权的更迭异常迅速。 公元一二七九年,雷蒙·福斯卡出身于卡尔莫那的一个贵族家庭。后来当上了该邦的君主。他努力振兴城邦,欲与当时强盛的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并驾齐驱。可是他感到人生须臾,无法在短短几十年的岁月中治理好一个国家。他盼望长生不老。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一名老乞丐手里取得来自埃及的不死药,服下后以为从此可以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意大利各城邦争权夺利的结果,反而招致法国势力的入侵。 福斯卡看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命运是相通的,要励精图治真正有所作为,必须掌握一个统一的宇宙。他不惜把卡尔莫那献给疆域庞大的日耳曼神圣罗马帝国,自己充当皇帝的谋士。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在位四十年,不但没有如愿地建立依照基督教教义行事的世界帝国,反忙于镇压各地诸侯的兴起与叛乱。兵连祸结,帝国分崩离析,基督教也分裂成新旧两派。在新发现的美洲大陆上,欧洲殖民者推行种族灭绝政策,贪得无厌,强占尽可能多的土地,使原来庞大昌盛的印加帝国、玛雅城镇、阿兹特克民族的家园只剩下一堆废墟。福斯卡看到这种情景心灰意懒,认为统一的宇宙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分裂的人。一个人形成一个宇宙,他的内心是无法窥透的。一个人妄想为他人建立的幸福秩序,在他人眼里可能是一种灾难。在这些短暂、多若恒沙而又各不相干的心灵中,能不能找到可以共同依据作为真理的东西?他无法肯定。一个人唯一能做的好事,是按照自己的良心行动,其结果则难以预测。除此以外,人不能有其他奢望。 尔后,福斯卡与法国探险家卡利埃勘探加拿大大草原;在法国度过一七八九年革命爆发前的启蒙时期;参加一八三〇年推翻波旁王朝的群众起义;目睹一八四八年席卷欧洲、使工人阶级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革命运动。在与普通人的接触中,福斯卡逐渐明白:人生虽然短促,谁都无法避免死亡,但是每个人的心中都潜伏着铄石流金的生命岩浆,在出生与死亡之间的生命过程中,一旦得到诱发和机遇,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人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从历史的角度看,一时的胜利会成为日后失败的伏笔,一时的失败也可能是日后胜利的种子。从有限的人生来看,一切成就还是具体而微的,胜利来临而失败未至的时刻人总是征服者,不管未来如何是奈何他不得的。福斯卡又看到,有了这样的信念,值得人去珍惜自己有限的生命;为了实现这样的信念,又值得人去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生命一代代往下传,使人始终有爱,有恨,有微笑,有眼泪,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作者简介:
西蒙娜·德·波伏瓦(1908—1986)是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被誉为西方女性“圣经”的《第二性》,1954年荣获法国龚古尔文学奖的自传体小说《名士风流》,以及长达四卷的《西蒙娜·德·波伏瓦回忆录》。波伏瓦是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萨特的终身知己。他们是一对自由情侣、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精神实体;他们那长达半个世纪没有婚姻束缚的“契约式爱情”,既惊世骇俗,又荡气回肠,而他们各自与其他异性及同性间的性生活既遭非议,又引人关注。不管人们如何评头论足,波伏瓦的一生活得充实而真切。其不容置疑的才华、追求卓越的自由心灵和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情,都具有永恒的魅力。在二十世纪的法国文坛上,波伏瓦永远是一个靓丽的人物,值得学术界的研究和探讨。
书友短评:
@ 还是偶尔想伟大 统一的宇宙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分裂的人。一个人形成一个宇宙,他的内心是无法窥透的。一个人妄想为他人建立的幸福秩序,在他人眼里可能是一种灾难。对每个人,生命都会有一种独特的味道,只有本人才能体会,这样的生命是永远不会重现的。 @ 还有8分钟 总算明白了为什么波伏娃和萨特会说他人即是地狱。能写出这样的书,波伏娃根本就不爱人类。在她眼中,出生只意味着死亡。每个生命都无足轻重。别说婚姻后代,就算是出轨,这种人都没兴趣。兴旺繁荣,荣耀成就,都很空洞。因为人都是要死的,即使是最长的生命也是那么短促。战争没价值,和平?也没价值。从古至今那些宏图大业,起过什么作用吗?创造建设,再去推翻。人活着,就是在虚无中兜圈子。我们的手永远不会闲着,可每一次收获… @ D君 我不确定的翻译的问题还是小说本身的问题,但这本书在阅读的时候总会让我产生“就这点事有必要写成这样吗”的疑惑。 @ 倾内 把时间的范围扩展到永恒的话一切都不再有意义,过去和未来只能依附于当下而存在。 @ [已注销] “若无死亡,人生毫无意义”。题材好,写的有点一般…… @ 豆人球Only 这一生真的太长了。 @ Sekhmet 齐奥朗认为自杀的念头是自然的、健康的,对存在的强烈渴望才是一种严重的缺陷。他甚至将自杀视为能保证人活下去的唯一想法,因为“自杀让我明白,我可以在我愿意的时候离开这个世界,这令生命变得可以承受,而不是毁掉它。”因为知道我拥有决定自己是否想要继续存在的自由,我心中霎时涌起无限的爱,像翻腾的海浪燃烧的焰火,人都是要死的,死亡赋予我情感,人的一生不外乎是自己行动的总和。我的手会长满皱纹会腐烂,我的生命如… @ asukaRei 补标。写论文又想起了高三看的这本书,真真是我最喜欢的西方小说了。 @ 春前草 学校图书馆借的译林的老版本,纯蓝的封面好好看。如果是高二读到这么书我一定会很喜欢,因为当时有着相似的心境,关于孤独和人生的虚无感。翻译得很好。波伏娃怎么没有给她营造的巨大孤独和虚无做解释呢。 @ 小月走 一切都没有意义 一切都不会有所改变。万事万物皆为空。人 都是要死的。一步一步,向着那条路。短短几十年 放到宇宙中如一片羽毛般轻 但或许具体到个体 会增加些存在的意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