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魅

书名:祛魅天人感应、近代科学与晚清宇宙观念的嬗变
作者:张洪彬
译者:
ISBN:9787573207746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9-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526
豆瓣评分:

书籍简介:

在漫长的传统中国,国家礼制和日常生活中都不乏对天、天道以及无数人格神、鬼魂等神圣存在的信仰和敬畏。但从民国初年起,这些神圣存在基本上从中上层社会的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了,政治权力的最高代表不再自称受命于天,知识分子的公开言论多半也不再竭力证明天是值得敬畏和信仰的神圣存在,对人格神的信仰、对建基于阴阳五行法则之上的各种信仰形式,在公共言说中变得面目可疑。这一根本性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本书从思想史层面入手,考察晚清基督教自然神学及其中包含的近代科学知识对传统宇宙观的挑战,并考察本土知识分子如何利用以生物进化论为基础的天演论来回应挑战,进而解释传统宇宙观的祛魅和信仰传统的正当性衰弱。

作者简介:

张洪彬,1980年生,汉族,重庆人。201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学术月刊》编辑、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宗教史、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近年主要用力于近代思想史上的世界观祛魅与复魅。在《学术月刊》《复旦学报》《天津社会科学》《学海》《探索与争鸣》《世界宗教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周易研究》《史林》《民俗研究》《政治思想史》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新华文摘》等转摘。

书友短评:

@ 以逆为名 自晚清以来,近代科学知识的传入对中国传统的世界观产生了巨震。作者指出,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宇宙观是整合了多神论与泛神论的一套体系:“天”化而为万物,而神灵内在于“天”,天人交感。但是随着清末基督教义与科学理论的传播,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发生了碰撞。科学的力量首先夺走了多神论解释万事万物的能力,又将伦理道德从泛神论的世界观中剥离,随之动摇了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正当性基础。这正是一种“世界的祛魅”。祛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置于近代中国的情形下显出了迅猛的冲击力,其影响不仅存在于文化思想领域,也进一步映射到了世俗政治之中。作者对于自然神学、天演论和中国传统宗教的比较研究,揭示了文化冲击之下近代知识阶层的路径选择。文中所论及的不同信仰间的冲突,以及科学与宗教的互斥与相融等话题,也值得做更深层次的探究。 @ 以逆为名 自晚清以来,近代科学知识的传入对中国传统的世界观产生了巨震。作者指出,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宇宙观是整合了多神论与泛神论的一套体系:“天”化而为万物,而神灵内在于“天”,天人交感。但是随着清末基督教义与科学理论的传播,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发生了碰撞。科学的力量首先夺走了多神论解释万事万物的能力,又将伦理道德从泛神论的世界观中剥离,随之动摇了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正当性基础。这正是一种“世界的祛魅”。祛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置于近代中国的情形下显出了迅猛的冲击力,其影响不仅存在于文化思想领域,也进一步映射到了世俗政治之中。作者对于自然神学、天演论和中国传统宗教的比较研究,揭示了文化冲击之下近代知识阶层的路径选择。文中所论及的不同信仰间的冲突,以及科学与宗教的互斥与相融等话题,也值得做更深层次的探究。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思想背景:中国宗教与有机宇宙观
第一节 中国有无宗教?
第二节 中国宗教
第三节 中国宗教的两个子系统:多神论和泛神论
第四节 中国宗教的宇宙观基础:有机宇宙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天之祛魅:以彗星和求雨为例
第一节 彗星
一、传统中国的彗星解释
二、晚清基督徒的彗星新解
三、彗星新解对晚清朝野的影响
第二节 求雨
一、传统中国的求雨信仰:以1879年朝野的求雨为例
二、基督徒关于求雨的言说
三、中国人的两种回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之祛魅:以地震和风水为例
第一节 地震
一、传统中国的地震解释:以1679年京师大地震为例
二、基督徒的地震解释及其困境
三、地震解释之旧与新:以1879年武都大地震为例
第二节 风水
一、传统中国的风水信仰:以1875年同治帝墓选址为例
二、基督徒对风水信仰的批判
三、中国知识分子的风水批判的转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之祛魅:以疾疫和灵魂为例
第一节 疾疫
一、传统中国的疾疫理解
二、晚清基督徒提供的疾疫新解
三、疾疫新解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第二节 灵魂
一、传统中国的灵魂观念
二、基督徒对中国灵魂观念的批判
三、科学解释中的灵魂观念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械宇宙观之于基督教和中国宗教的不同意义
第一节 机械宇宙观之于基督教的意义
一、自然神学在西方
二、自然神学在中国
第二节 机械宇宙观之于中国宗教的意义
一、基督徒对中国有机宇宙观的批判
二、中国知识分子的回应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天演论之于中国宗教和基督教的不同意义
第一节 天演论之于中国宗教的意义
一、传统有机宇宙观与天演论的相似性
二、天道之蜕变
第二节 天演论之于基督教的意义
一、达尔文主义与自然神学
二、基督徒对天演论的批驳:以李杕和李春生为例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索引
后记
再版后记
· · · · · ·

  • 传统典籍中的“天”作名词用时,除了指天性、本性之外,可以分为三层:一是作为整体意义上的宇宙,是“能生的自然”,是作为万物之根源和主宰者的“天”,往往又可以称为“道”“理”“太一”“太极”等,是中国泛神宗教中的最高神圣存在;二是被第一层意义上的“天”化生出来的万物,是“派生的自然”,即所谓自然之天、物质之天;三是天空之“天”,是与“地”和“人”并列的,往往又称为“苍苍之天”,与其他万物一起,共同构成第二种意义上的“天”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思想背景:中国宗教与有机宇宙观 14
  • 总而言之,中国宗教中有两个重要的子系统,一是多神论的人格信仰,二是泛神论的非人格神信仰。虽然这两者一直并存于中国的思想和信仰传统之中,但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重要性。大体而言,中国中上层社会尤其是知识阶层所理解的“天”越来越变得抽象和非人格化有一个从帝、上帝、天帝到天,再到道、理、太乙、太极等概念的转变趋势。在先秦时代,人格神的天是占据主流地位的。但在老庄、汉儒之后,泛神论的天和天道占据了更为主流的位置。道、理、天道、天理、阴阳、太极理气等泛神论的范畴在宋明理学中更扮演着理论基础的角色。随着宋明理学在中国思想和信仰传统中占据了中心位置,泛神论获得了更为重要的地位。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思想背景:中国宗教与有机宇宙观 14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祛魅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