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医道

书名:岐黄医道
作者:廖育群
译者:
ISBN:9787544324113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5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62
豆瓣评分: 8.3

书籍简介:

《岐黄医道》主要内容:对于执中国传统医学为业者,或研究这门学问的人来说,“历史的知识”确实显得非常之重要。如此说,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由于当代使用的中医治疗方法与理论体系,是自古以来一脉相承延续不断的,未见有不治古典的而能言中医者;其次,在更深层次上讲,如果没有对于我国古代文化的较多了解,则无论如何不可能看清中国传统医学之体系是怎样逐渐发展而成的。这也就是说,如果不把中国传统医学置于从古至今社会发展的总体背景之中加以考察,则无法真正学懂中医,最多只能成为一个疗效较好的治疗家,或是只知背诵经典的所谓“理论家”。因而学习中国医学史的目的,并不仅限于了解从古至今、历朝各代有些什么经典著作、杰出人物,而更为重要的是弄清其发展过程与演变源流,如此方能步入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境地。

作者简介:

思考中医,必先正本清源!

如果不把中国传统医学置于从古至今社会发展的总体背景之中加以考察,则无法真正学懂中医。

——作者题记

书友短评:

@ Purant 张效霞绝对是认真读过这本书的吧很多东西一脉相承,但是相比起来,这本的论述稍次,但也实属不易了 @ 任平生 作者通过考古、历史考据中医的历史和发展,正本清源。尤其难得的是对中医的态度,不自大不自卑。 @ 四月小仙长 我还是应该先看本草纲目再读千金方 @ momo 有的章节不错 @ momo 4分,里面很多东西在《重构秦汉医学图像》读过,本草内容依旧很难读,准备把山田先生有关本草的内容读完再回头来看看。 @ Purant 张效霞绝对是认真读过这本书的吧很多东西一脉相承,但是相比起来,这本的论述稍次,但也实属不易了 @ novoone 在书柜翻出了这本十年前买的书,居然一直没看过。这次花了三天读完,很有意思。算是正本清源,给中医祛祛魅,也捋顺了经络、汤液、针灸、易经、伤寒温病等的源流。另外发现大量的成果都是在新朝出现的,难不成王莽还真是个穿越者? @ 苏瘾瘾 挺好。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医学起源
一、本能的作用
二、经验医学与巫医关系
三、理论体系与各人的历史作用
第二章 马王堆出土医籍
一、从《阴阳十一脉灸经》看经络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二、《五十二病方》与早期的内服药剂型
三、养生之道
四、“房中”之术
第三章 今本《黄帝内经》——《素问》与《灵枢》
一、《黄帝内经》与今本《黄帝内经》
二、今本《黄帝内经》的结构分析
三、今本《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
第四章 针灸疗法
一、针灸疗法的早期状况
二、理论化进程及其评价
三、俞穴的发展
第五章 “脉诊”发展演变之源流
一、脉症法
二、古脉法
三、脉象法
第六章 古代解剖知识与医学理论
一、关于胆的功能与“奇恒之腑”
二、“ 三、焦”与解剖学的关系
三、代谢理论
四、“脉”的概念
第七章 “本草”与药物学体系的形成
一、本草之名的出现
二、早期的本草著作
三、《吴普本草》及其所引“八家之说”
四、《神农本草经》
五、陶弘景的本草著作
第八章 伤寒旧论与温病新学
一、伤寒与温病之名义源流
二、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三、温病学派
四、伤寒与温病之历史条件的异同
第九章 医学与《易》学
一、《易》的基本性质
二、《易》学的发展
三、医学理论与《易》无关
四、医学借卦象为喻
第十章 金元 四、大家
一、刘完素之“火热论”
二、张从正之“攻邪论”
三、李杲的“脾胃论”
四、朱震亨的“养阴论”
第十一章 天花·人痘·牛痘
一、人痘接种法
二、牛痘法传入中国
三、牛痘方书与推行此法的重要人物
四、从种痘看社会卫生制度
五、牛痘法的技术手段
六、种痘理论
第十二章 西方医学传入与近代中医学变迁
一、医学传入
二、中医界的反响
三、中医学的变迁
结语
第十三章 历代医事制度
一、医学分科
二、医政组织
三、医学教育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岐黄医道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当当网十五万种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