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女孩

书名:乐队女孩金·戈登回忆录
作者:[美]金·戈登
译者:董楠
ISBN:9787559807960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8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84
豆瓣评分: 8.4

书籍简介:

她,摇滚乐史上最伟大乐队之一“音速青年”主唱 这不仅是一部“后朋克女神”的成长传记,更是一份过去五十年另类文化的独特记录。 诚实得让你无法拒绝,关于女孩、女人、母亲以及摇滚乐的真实故事。 【作品看点】 ★《乐队女孩》不仅是一部摇滚传记,也是一份关于过去五十年另类文化 的独特记录。——《NME》 ★金·戈登用口语写作的方式再现了美国1980—1990年代的独立音乐场景,并且诚实得让人无法拒绝。——杨海崧(P.K.14乐队主唱) ★本书是在读完帕蒂·史密斯的《只是孩子》之后,继续认识摇滚乐中的女性主义的最佳选择。——张有待(独立电台节目主持人) 成长于哥哥精神问题的阴影之下,来到物欲纵横的纽约,用一把贝斯在充满性别定见的音乐圈子里辟出一片天空。 她是史上最伟大乐队之一“音速青年”的创始人、流行文化的符号、欧美几代新女性的集体偶像,也是这部深情而坦率的回忆录作者——金·戈登: 亲笔追溯与“音速青年”共同成长的三十余年,与瑟斯顿·摩尔的分手缘由,与柯特·科本等人的友谊。 讲述一个女人如何在舞台上下找到和迷失自己,当世上没有模式可寻时,如何构造出一个复杂而充满创造力的人生。 【内容简介】 出现于后朋克时期纽约的“音速青年”,是美国音乐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乐队之一,同样著名的,还有女主唱金·戈登与同为乐队主创的瑟斯顿·摩尔的婚姻,他们首次缔造了男女双方在乐队中的平等创作关系,成为诸多乐迷的理想。 2011年,两人在二十七年的婚姻之后分手,并由此导致了“音速青年”的解散,公众对此震惊异常。戈登写下这本回忆录,检视自己之前所走过的路途。 戈登追溯了自己在垮掉派氛围的加州所度过的童年。也记述了二十世纪末的纽约景象。那座曾属于安迪·沃霍尔、帕蒂史密斯和卢·里德的城市已经消亡,金钱大量涌入艺术领域,为“音速青年”传奇的登台埋下伏笔。未来,这支乐队又会成为“涅槃”等乐队爆炸性成功的先声。 最后,戈登更以专辑为线索,逐一向启发过她的作家、音乐家和艺术家致敬,为乐迷们提供了无价的细节。 全书充满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特有的声光颗粒,记录下一个“乐队女孩”如何在男性乐手的“能量顶点”之下成长为一个女人的过程,以及当世上并无前路可寻时,如何构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充满创造力的人生。 【名人推荐】 金·戈登在舞台上那么酷,但她的文字是那么坦诚和感人。在这本自传里,你看到的不只是一个乐手的经历,你看到的还是关于选择的故事,在她作为女孩、女人,以及母亲的人生阶段。 ——阿富汗奸细(自媒体人) 如果“音速青年”解散的并发症,是催生了《乐队女孩》这本赤裸裸的告解之书,那么,“音速青年”不复存在的事实,也许稍微不那么残忍了。 ——陈德政(台湾音乐文化作家) 在《乐队女孩》中,金·戈登对音乐的执着和艺术的虔诚,笃定的信任,与在生活中的无奈,妥协,隐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本书是从酷女孩到成熟女人的成长记录,客观如实地展示了成长道路上的痛苦与放弃。也在一定意义上给了我们这些“摇滚女孩”以启示和安慰:成长本就不易,但坚守住了自己心中的理想热爱,生命中还有什么是不能失去(超越)的? ——郭小寒(乐评人、独立音乐推手) “音速青年”这个名字就在那里,习惯成自然。当它着实地成为过去式,而不再代表那个四人组,金·戈登的讲述却把那段与我们的生命同时期的、发生在另一个空间的音乐生活带到我们面前。不同于其他传说般的历史,这一次我们可以去回忆。 ——李青(Carsick Cars、Snapline乐队成员) 1980年代早期,“音速青年”是我在纽约东村的音乐俱乐部里最重要的乐队之一,当时他们刚开始做那些令他们日后声名远扬的音乐,我也在那段时间里跟瑟斯顿·摩尔和李·拉纳尔多成了朋友,经常在傍晚俱乐部开门前见上一面,一起吃饭或者看个电影。 但我很少跟金·戈登说话。她虽然在台上充满能量,但在台下却十分安静神秘,几乎不跟任何人说话。现在有了这本书,我们终于可以知道她在想什么了,也终于可以知道,她是如何参与塑造了这支改变了纽约之音的乐队,并且如何在数十年的时间里,将地下摇滚、先锋古典和实验音乐联结起来。 ——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 Pettis,兵马司唱片公司创始人) 我一直都钦佩金·戈登,她很酷,而且聪明又高贵,《乐队女孩》是一本迷人而诚实的回忆录,充满了坦诚的情感与洞见。 ——索菲亚·科波拉(Sofia Coppola) 金·戈登用口语写作的方式再现了美国1980—1990年代的独立音乐场景,并且诚实得让人无法拒绝。 ——杨海崧(P.K.14乐队主唱) 如果没有金·戈登,可能全世界的独立摇滚乐队会少一半的女贝斯手。她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女权主义,而《乐队女孩》更是以女性视角记录了“音速青年”噪音迷墙里面的故事。 ——张守望(Carsick Cars、White+ 乐队成员) 我一直对有女贝斯手的乐队有着特殊的好感。“传声头”的蒂娜·威茅斯,“小妖精”的金·迪尔和“音速青年”的金·戈登……她们给充满雄性荷尔蒙的另类独立摇滚带来母性的包容和性感。在这本自传里,金·戈登为读者生动展现了1980年代纽约地下音乐文化的图景,也写到了她在1960年代的青春经历,以及一个热爱艺术的女孩是如何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成为世界上最酷的摇滚乐队的贝斯手的。而书中所提及的她的爱情与婚姻,家庭与事业之间的紧密关系,更是无数乐迷所最想了解的故事。 《乐队女孩》不仅可以让我们认识“音速青年”这支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乐队,同时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他们会成为“涅槃”的偶像,以及诱发了1990年代垃圾摇滚浪潮的先锋。本书是在读完帕蒂·史密斯的《只是孩子》之后,继续认识摇滚乐中的女性主义的最佳选择。 ——张有待(独立电台节目主持人)

作者简介:

作者:金·戈登,生于1953年,美国实验后朋克乐队“音速青年”创始成员兼主唱和贝斯手,被视作女权主义力量的灯塔,有“后朋克女神”之称。

出现于纽约的“音速青年”,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乐队之一,他们的传奇持续影响着独立摇滚和美国流行文化。戈登多年来在舞台上以神秘而疏离的气质著称,毫无女孩气,也不倒向男人气,与这支男性主导的纽约噪音乐队共同奋斗三十余年,更将自己的活动扩展至时尚、表演和艺术等领域,成为女性力量存在的鲜活证明。

2011年“音速青年”解散后,戈登组建了乐队“身体/头脑”(Body/Head)。2014年,出版艺术评论文集《这是我的身体吗?》(Is It My Body?),并在洛杉矶高古轩画廊(Gagosian Gallery)、纽约白色廊柱画廊(White Columns)、纽约303画廊(303 Gallery)举行个人艺术展。

戈登目前生活在马萨诸塞州北安普顿、纽约和洛杉矶。

译者:董楠,自由译者,翻译了诸多摇滚乐书籍和传记,包括:《此地无人生还》(No One Here Gets Out Alive,杰里·霍普金斯[Jerry Hopkins]、丹尼·萨格曼[Danny Sugerman]著),《滚吧,生活》(Life,基思•理查兹[Keith Richards]、詹姆斯•福克斯[James Fox]),《老美国志异》,(The Old, Weird America,格雷尔·马库斯[Greil Marcus]著),《披头士》(The Beatles,鲍勃·施皮茨[Bob Spitz]著),《穿越火焰》(Pass Thru Fire,卢•里德[Lou Reed]著),《聆听大门》(The Doors: A Lifetime of Listening to Five Mean Years,格雷尔·马库斯著),《大卫·鲍伊》(David Bowie: A Life in Pictures,克里斯·韦尔奇[Chris Welch]著)等。

书友短评:

@ tata 如果冲着音速或摇滚乐去的人可能会失望,全书大部分内容和音乐没啥关系,谈也是谈她自己写的那几首,到后面甚至有点流水账的感觉,想哪写哪。当然Kim不像patti smith那样有文学基础。其实Kim首先是一个艺术家,她对自己的品味的推崇跃然纸上,那种无所谓的天性(从未想过能赚大钱),中产阶级学术家庭,父母不干涉以及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也很重要。以及,多认识人,多混圈子总是对的 @ YVE 太好看了。而且后面越写越好 越伤感 @ 大洁 sonic youth真的太优秀了 可是真的觉得kim gordon活得太窄了(可能我太狭隘了)前三分之二的文风都是 要么强调自己的白人资产阶级身份(不管她自己感觉是褒是贬) 评价别人的时候无论是夸是骂 最后行文总给人一种骂人的感觉。。。也许也可以说这种直白和真挚是艺术家必不可少的吧 作为音乐人对她的文笔本来就没什么期待 不过叙事真的欠缺考究 只能说最后面稍微好了点 我还是去听歌吧 @ 美洲象 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人们的逻辑是花钱做音乐人的爸爸,买正版球衣当球员的赡养人,买一个girl power的tag为女孩儿力量呐喊摇旗。Kim Gordon 在结尾处花了一章讲了这事儿从何而起,音乐与艺术将向何处,说得真好。好在,不假修饰也不耽溺于任何身份幻境地展示自己的退却;退却,自省,重拳出击,不是像一个摇滚女乐手,而是kim gordon本登。我喜欢有时候,尤其是讲到那枚被thurston丢弃… 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人们的逻辑是花钱做音乐人的爸爸,买正版球衣当球员的赡养人,买一个girl power的tag为女孩儿力量呐喊摇旗。Kim Gordon 在结尾处花了一章讲了这事儿从何而起,音乐与艺术将向何处,说得真好。好在,不假修饰也不耽溺于任何身份幻境地展示自己的退却;退却,自省,重拳出击,不是像一个摇滚女乐手,而是kim gordon本登。我喜欢有时候,尤其是讲到那枚被thurston丢弃的订书器时她流露出的那一点怨戚。这是我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自己应当掐灭的负面情绪,但妳坦坦荡荡说了。sonic youth 解体,一个漫长故事随之结束。内些哀嚎着爱情与摇滚双双梦碎的人,别他妈把你虚弱的人生和摇滚幻梦寄托在音速青年上,起码别指望Kim Gordon,她想保护的人只有卡伦.卡朋特! @ 七瞳 schizophrenia 灵感来源是PKD!? @ 春山礦難 唉 人生都充滿掙扎 看得我又不想活了 @ 纽约不插电 音乐上的摇滚女孩,生活上的普通女孩。任何的背叛,都让人失望难过。反过来,没有原则的人,真是可以活得很轻松。 @ 浮世 书——轻型纸!!!看完已出。回忆60年代到千禧年,摇滚,时事。写得很开,青年的性自由,药大法,孩子是女人的坟墓。再联系后来家庭中丈夫的出轨,那也就不足为奇(因为这是属于美国自由文化的现象。)更可能的是我不喜欢美国乐队,所以对书中的摇滚没有感觉。摘录——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应更加谨慎的选择自己要关注的事情。有些男人就是想让这个世界烧起来。《黑暗骑士。》 @ 梅林的胡子hp 可能从小到大我喜欢的就是人们既定印象里矛盾的东西,马丁靴和碎花裙,男生涂着的黑色指甲油,干净清丽下隐着的刺。那张双杀手的专封被用作头像好久,就是想让生活变得像音速青年的音乐一样,杂乱无序的噪音碰撞里隐匿着不为人知的自我雀跃。记得去年夏天在日记里写:“人生就得像音速青年的吉他riff一样,漫长而有趣。” @ 蓝格子 娓娓道来不做作,不愧是kim gordon女神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乐队女孩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当当网十五万种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