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疾痛的故事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
作者:[美]阿瑟·克勒曼(ArthurKleinman)
译者:方筱丽
ISBN:9787532749751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4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24
豆瓣评分: 8.5
书籍简介:
鼻塞、腹痛、关节疼痛,这些对身体异常和不适反应的切身感受,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生命体验。 疾痛的主要问题,在于它给日常生活造成了大量的困难。腰酸背痛使我们分神,影响工作效率;头痛会让我们无法集中注意力,成绩下降;而有些疾病引发的性无能,甚至会导致婚姻破裂。 对一位单身母亲而言,高血压不仅意味着要少吃盐,还跟女儿的失学和早孕有关;而作为一位弱势群体的成员,社会的歧视、不公以及孤立,或许才是其身体持续疼痛的根源。长期紧张的父子关系,导致病患的双腿突然麻痹瘫痪;而换一个压力不那么大的工作环境,也会使一度恶化的哮喘慢慢痊愈。 然而,在大多数医生眼中,疾病才是问题所在。现代医疗系统,将我们鲜活的疾痛经验,解释为一种生物结构或是生理功能的变异,仅仅与身体有关。 对此,哈佛精神病医师与人类学家克莱曼博士,从其20年来的临床治疗和数百个真实病案中发现,疾痛不仅属于身体,而且连接着自我与社会。讲述这些疾痛故事,不但对于病患、家属和医护人员有着极大的使用价值,而且,对于认识医患关系和人性化的医疗体系改革,意义深远。
作者简介:
阿瑟·克莱曼(Arthur Kleinman,又名凯博文),1967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曾先后担任哈佛医学院社会医学部主任和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主任,现任哈佛研究生院及医学院终身教授。
作为国际医学人类学界和精神卫生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他于1980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医学人类学勋章。1983年起,任美国科学院医学部终身委员、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院士、美国社会科学委员会顾问、世界卫生组织(WHO)顾问和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资深顾问,并曾获美国人类学学会的最高奖项——博厄斯奖。
书友短评:
@ [已注销] 我的感慨大多来自于自身经验。涉及到很多我感兴趣的话题,但多一笔带过了。感觉理论化不够,主要还是在讲故事和解释故事…最后的理想很伟大,但我觉得一点也不现实,他没有具体描述医生面对的除疾病之外的其他外界压力(可作为一个资深的医生我不太信他是真的无视掉了)。 @ winnie猫 “我们可以把慢性疾痛及其治疗想象成一座象征性的桥梁,它连接着身体、自我与社会。”“它们还告诉我们,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关系影响我们如何诠释特殊生活境况中的怨诉。” @ 番茄酱 对一些关键概念进行了梳理和定义,个案丰富。需多读几遍。 @ poiuny 【医学人类学】我是真的不明白从什么意义或者角度来说这样的研究能被称为是“人类学”的?但是如果这不算是医学人类学的研究,我也不明白它应该属于什么别的领域。。不过我觉得可能至少凯博文的出发点是好的吧,确实有关怀的,医生们如果都能有这样的反思就好了。很动人又让人有点绝望。 @ 对方 torturing @ stream秋秋 这本书的写作手法并不能太吸引到我。书中文化的意义这一部分提到在中国神经衰弱和疯病是被污名化的,那可能是在80-90年代比较明显,我感觉现在对抑郁症已经没有那么污名化了,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老杨的声音 当我还是个癌前病变者的时候读这本书,还没看完,我的病痊愈了,但这是本好书。虽然从人类学角度而言,似乎太过多情,不够学术。 @ 黒色de白马 好的医生都是有大慈悲的人。 @ 盐 第一反应常是,想要改变长久以来形成的疾病观念以及对疾痛中社会性痛苦的忽视,似乎是一件需要反抗制度,因而也是特别难的事情。但实际上我们是可以先从微小的事情做起的。 @ 追风少年李建军 disease illness,关注活生生的病患经验。
前言
致谢
第一章 症状和异常的意义
第二章 疾痛的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
第三章 疼痛的脆弱和脆弱的痛苦
第四章 生活的痛苦
第五章 慢性疼痛:欲望之挫折
第六章 神经衰弱症:美国人和中国人的虚弱和疲惫
第七章 慢性病人治疗中互相冲突的解释模式
第八章 不气馁和胜利:对付慢性疾痛
第九章 从疾痛到死亡
第十章 疾痛的烙印和羞耻
第十一章 慢性疾痛的社会环境
第十二章 制造疾病:人为的疾痛
第十三章 疑病症:具有讽刺意味的疾病
第十四章 医治者:行医的种种经验
第十五章 一种治疗慢性疾病的方法论
第十六章 意义中心模式对医学教育和实践的挑战
参考资料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