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的年代:1914~1991

书名:极端的年代:1914~1991
作者:[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译者:郑明萱
ISBN:9787508643670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3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736
豆瓣评分: 8.9

书籍简介:

《极端的年代:1914~1991》内容简介: 《极端的年代:1914~1991》是《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第4部。 20世纪,为人类带来所能想象的最大希望,但同时也摧毁了我们所有的理想。 霍布斯鲍姆以专业史家的精辟洞见和积极参与者的热情关怀,回顾了这个我们所由来的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及无数局部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持续40年的“冷战”造成的不安,科技进步的利和弊,社会文化变革的长与短,资本主义发展的荣与衰,社会主义进程的得与失,民族独立与民主运动的起和伏,跨入21世纪前景的明和暗,还有对20世纪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意义的评估等等。 这是一部短促的20世纪史、一位伟大历史学家走过的一生,一个你我都曾或长或短、或深或浅地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故事。 —————————————————————- 《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简介: 《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套装共4册)是公认的“现代世界史的最佳入门读物”,史学大师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历30余年而成的心血巨著,全面展现了从1789年至1991年的世界历史。已翻译成40多种语言,累计销量突破500万册,成为全球持续畅销的历史杰作。中文版最新修订出版,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巴西前总统卢拉、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爱德华•萨义德、尼尔•弗格森、托尼•朱特等欧美著名学者隆重推荐。 霍布斯鲍姆认为,学术不应只为少数人服务,因此历时几十年时间写就了这套面向普罗大众、从法国大革命一直讲述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集团的解体、时间跨度达三个世纪的“年代四部曲”。在学者热衷于为大众“制造困惑”的时代,霍布斯鲍姆始终直面现实,坚持明晰流畅的论述和优雅洗练的文风,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饶有趣味的写作方式,使这四部最高等级的学术著作能为普通大众接受,进而成为历史畅销书。 “年代四部曲”全面梳理由法国大革命至冷战结束的世界历史重要脉络,它们在全球史流行之前就叙述了全球范围的历史,不仅无所不包,而且具有全球意义。前三部讲述了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带来的资本主义和大众民主的发展。《极端的年代》的主题则是20世纪的危机。 自出版以来,“年代四部曲”不断再版重印,已成为简明而深刻的历史叙述的经典,让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普通人获得了触摸历史的机会。只有返观过去的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世界。对“所有希望了解这个世界,并认为历史对于了解世界很有帮助的读者”而言,这是一套不可或缺的经典著作。 ————————————————————– 编辑推荐: 战后史学写作的高峰。——著名学者爱德华•萨义德 现代世界史的最佳入门读物。——著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 最清醒、深睿、无畏的思想家之一。——巴西前总统卢拉 影响了整整一代政治和学术领袖。——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 所有受过教育的英国人的精神财富的组成部分。——《观察家》 ★史学大师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最重要的代表作,历30余年而成的心血巨著。 ★从1789年到1991年,从法国大革命到冷战结束,全面展现200多年以来现代世界的巨变进程,被赞誉为一套“无与伦比”、“史诗般的”、“殿堂级的历史杰作”。 ★“深入的历史研究和卓越的叙事技巧”完美结合,简洁、生动、优雅并极具洞察力,普通读者了解现代世界史的最佳入门读物。 ★翻译成40多种语言,累计销量突破500万册,成为全球持续畅销的经典名著。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巴西前总统卢拉、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等国家元首,爱德华•萨义德、尼尔•弗格森、托尼•朱特等欧美著名学者隆重推荐。 ★入选英国《卫报》“有史以来100部最伟大的非虚构图书”、中国出版集团“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 ★《泰晤士报》《金融时报》《独立报》《观察家》《新共和》《新政治家》《出版商周刊》等近百家欧美权威媒体一致推荐。 ★霍布斯鲍姆逝世一周年之际,中文版获全球独家授权,根据最新英文版本审校修订,由中信出版社重磅推出,使得这套世界史学名著在中国得以完整呈现。 ———————————————————————— 媒体评论: 进步主义政治史界的巨人,影响了整整一代政治和学术领袖。他的史学著作是最高等级的学术作品,但又饱含了深刻的同情和正义感。他孜孜不倦地鼓动人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英国前首相) 20世纪最清醒、深睿、无畏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影响,已经流淌进了巴西的血液。 ——卢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巴西前总统) 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并对政治充满激情……一位把历史研究带出象牙之塔,带给普罗大众的伟大学者。 ——埃德•米利班德(Ed Miliband,英国工党领袖) 很难想象除了霍布斯鲍姆,还有谁能持续写出如此高水平的著作: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代表了战后史学写作的高峰。别人激动、喧闹,他冷静;别人愤怒、粗心,他讽刺挖苦、不偏不倚;别人求助于陈词滥调或体系时,他明察秋毫。霍布斯鲍姆写出这四本书这一成就最吸引人之处在于他贯穿始终的泰然自若。既非过于单纯,又不太过世故、愤世嫉俗,他恢复了人们对理性探究的信心;他的文笔像一位优秀的中长跑选手一样柔韧、有把握,他追溯了现代性的出现、巩固、兴盛和衰落。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aefie Said,著名学者、《东方学》《知识分子论》作者) 霍布斯鲍姆的政治立场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一位真正伟大的历史学家。我依然认为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仍是英语作品中近现代世界史的最佳入门读物……他最好的作品具有非凡的知识宽度和深度,优雅、明晰,同情小人物,喜欢讲述细节。我和他都认为,是经济变化塑造了现代世界。他站在工人和农民一边,我站在资产阶级一边,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友谊。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任何他所涉猎的领域,霍布斯鲍姆都能写出更好的作品,因为他的阅读量更大,具有更宽广和精确的理解。而如果他没有成为一个终身的共产主义者,他将仅仅作为20世纪一位重要的历史学家而被人铭记。 ——托尼•朱特(Tony Judt,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战后欧洲史》作者) 当你合上霍布斯鲍姆的某一本书时,感觉就像结束了一场激烈的壁球比赛,筋疲力尽而又备受鼓舞。 ——戴维•S•兰德斯(David S. Landes,著名经济史学家、《国富国穷》作者) 霍布斯鲍姆已经阐明了许多题材和论点,从17世纪到20世纪末、从印度到拉丁美洲,其涵盖面之广令人诧异。他拥有极富创意的心灵和罕见的天赋,得以构思出新的概念并加以宣扬,而且这些新概念对之后的历史创作影响深远。就史学方面的才智而言,学界无人可出其右。 ——凯斯•托马斯(Keith Thomas,著名学者) 霍布斯鲍姆百科全书般的知识面要归因于他对一切事物的无尽好奇心,以及他在维也纳、柏林和伦敦这样的世界主义大都市的成长经历。 ——理查德•J•埃文斯(Richard J. Evans,著名历史学家、《第三帝国三部曲》作者) 与这位瘦削的老者聊上几句,你就会被他带回波澜壮阔的革命与战争年代。再平庸的人,与霍布斯鲍姆相处过一段时间,都会变得睿智而心思缜密……他深谙畅销读物的写作技巧,那些以工业和帝国为主题的系列著作,让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普通人获得了触摸历史的机会,这是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学院学者做不到的。 ——特里斯特拉姆•亨特(Tristram Hunt,英国新锐历史学家、工党下院议员) 霍布斯鲍姆是现代权威的史学家……他开创了对公众抗议、暴乱和起义的研究,他的著作对社会科学家和对历史学家一样重要。 ——《泰晤士报》(The Times)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可以说是英国最受尊敬的史学家,是极少数真正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家之一……无论是在对细枝末节的掌握上,还是在非凡的综合能力上,罕有其匹。 ——《卫报》(The Guardian) 他似乎既从容不迫又熟练自在地徜徉于许多地点、主题和世纪之中,时而语带幽默并展现出难得一见的天分。尽管霍布斯鲍姆的特质与布罗代尔颇为不同,但他拥有同样宽阔的视野、深入的观察能力、朝气蓬勃的精神以及(不得不再度强调的)天分。 ——《世界报》(Le Monde) 《革命的年代:1789~1848》评价: 一本严肃、精彩、雄辩而引人入胜的书。 ——彼得•拉斯莱特(Peter Laslett,剑桥大学教授) 这部作品的分析博学、精彩而富挑战性,它对文学、美学与科技成就的清晰阐述不仅视野宽广,而且颇具新意。 ——《英国历史评论》(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资本的年代:1848~1875》评价: 他的两部关于西方现代社会起源的伟大著述——《革命的年代:1789~1848》与《资本的年代:1848~1875》——已经成为所有受过教育的英国人的精神财富的组成部分。 ——《观察家》(The Observer) 这本精彩的书每一页都闪耀着光芒……以其令人折服的判断力,挑选出了基本的主题,并通过丰富的欧洲乃至全世界的例证对主题进行阐释……真是一本了不起的书!看在老天的分上,也为了你自己,读这本书吧。 ——《卫报》(The Guardian) 《帝国的年代:1875~1914》评价: 相比标新立异和故作高深,使作品变得简洁、生动、有趣,远需要更多的天赋和勇气。这部出色的作品就充分显示了这两种品质。如同前两部作品,浩如烟海的知识在书中举重若轻,旁征博引的能力也无人能及。 ——大卫•坎纳丁(David Cannadine,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极端的年代:1914~1991》评价: 《极端的年代》是杰出的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对20世纪的个人洞见。这本极其值得阅读的好书视野开阔,学识渊博,激动人心。它回顾了人类灾难不断的20世纪兼具毁灭性和创造性的独特本质,并对未来提出了挑战性的预言。 ——《旁观者》(The Spectator)

作者简介: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享誉国际、备受推崇的近现代史大师。权威媒体评价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更是启迪大众心智的思想巨匠”。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盛赞他是“进步主义政治史界的巨人,影响了整整一代政治和学术领袖”。

霍布斯鲍姆的研究时期以19世纪为主并延伸及17、18和20世纪;研究的地区则从英国、欧洲大陆,扩至拉丁美洲。除史学领域外,他也经常撰写当代政治、社会评论、社会学理论文章,以及艺术、文化批评等。他在劳工运动、农民叛变和世界史范畴中的研究成果堪居当代史家的顶尖之流,在学术界有很大影响。

他也是叙事体史学的大家,其宏观通畅的写作风格将叙述史学的魅力扩及大众,正如《新左派评论》著名编辑佩里•安德森所言:霍布斯鲍姆是不可多得地兼具了理性的现实感和感性的同情心。一方面是个脚踏实地的唯物主义者、提倡实力政治;另一方面又能将波希米亚、土匪强盗和无政府主义者的生活写成优美哀怨的动人故事。

霍布斯鲍姆一生著作甚丰,真正使他荣登世界“近现代史大师”宝座的,是他的“年代四部曲”:《革命的年代:1789~1848》、《资本的年代:1848~1875》、《帝国的年代:1875~1914》和《极端的年代:1914~1991》。它们结构恢弘,叙事晓畅,成为当代极为流行的历史著作,让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普通人获得了触摸历史的机会。

基于其卓越的文化贡献,霍布斯鲍姆曾于1998年被英国皇室授予英国荣誉勋爵(Companion of Honour)称号,也曾获得过欧洲最受关注且奖金额最高的人文和自然科学奖项巴尔扎恩奖(Balzan Prize)。

进入21世纪后,霍布斯鲍姆依旧笔耕不辍,《趣味横生的时光——我的20世纪人生》《霍布斯鲍姆看21世纪》等书相继出版,在离世前几月,他依然在整理自己的最后一部作品《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

2012年10月1日,以95岁高龄在伦敦逝世。

书友短评:

@ 陆钓雪de飘飘 这种老人当道的现象,不独资本主义世界(阿登纳、戴高乐、佛朗哥、丘吉尔),甚至连共产党世界也不例外(斯大林、赫鲁晓夫、毛泽东、胡志明、铁托),并包括各前殖民地的大国(甘地、尼赫鲁、苏加诺)。即使在军事政变出身的革命政权当中,也少见40岁以下的领袖,因此当年仅32岁的卡斯特罗字数限制 @ smy 绝对是读过的最为优秀的年代史。全书不是简单地时代概述,而是找到一条条逻辑,以其为主线叙述完毕后自然而然的过渡到下一条逻辑中。另外中译本的翻译也是我见过的最好的,没有之一。全篇没有一丁点的违和感,仿佛是在看一个中国史学家写的世界史一样。作为作者和译者的完美结合,给五分都低了。 @ 白鹇 必须称赞一下译者,近年来翻译类书籍中少有的传神之作(尤其是那种英式刻薄),700多页啊,真不知道她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不过砍掉引用书籍比较可惜。感谢中信出版社编辑赠书。 @ eien99 有两个译本,比较艰深的书 @ 被灌醉的历行君 一年断断续续终于看完。近当代史基础不好的建议与维基一同服用,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 寻芜觅芷 1914~1991,人类历史迎来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以及被最强劲敌——官僚腐败击落的不到一个世纪的历史。人类历史的一次新纪元实践经验,破土后潜伏,等待下一个时代。整个系列是历史家对历史艺术性的评论,而非科普阐述,门槛教高,不适合普通读者 @ leapolis EWF14 总感觉他好像说了很多东西但又好像啥都没说 @ 格鲁 从回国的上个月圆夜到这个月圆之间读完了这本床头抽屉里放好几年没舍得读的书。对建立理解有帮助。 @ 泰迪熊发了两个 关于二十世纪的精辟分析。我们经历过,感受过,却没能像作者这样分析。看后唏嘘不已。

书籍目录

赞誉推荐
作者简介
前言与谢语
鸟瞰本世纪
第一部 大灾难的年代
第一章 全面战争的年代
第二章 世界大革命
第三章 经济大恐慌
第四章 自由主义的衰落
第五章 共御强敌
第六章 1914-1945年的艺术
第七章 帝国告终
第二部 黄金时代
第八章 冷战年代
第九章 黄金年代
第十章 1945-1990年社会革命
第十一章 文化革命
第十二章 第三世界
第十三章 “现实中的社会主义”
第三部 天崩地裂
第十四章 危机二十年
第十五章 第三世界与革命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的失势
第十七章 前卫已死-1950年后的艺术
第十八章 魔法师与徒弟:自然科学流派
第十九章 迈向新的千年
· · · · · ·

  • 对我们这一代亲身经历大萧条时期的人来说,当时纯自由市场的正统学说显然已经名誉扫地,却居然在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的全球不景气中,再度死灰复燃,成为主导的思想,真令人不可思议。这种奇特的健忘现象,正好证实并提醒大家历史的一项重要功能:不论是提出经济理论的学者,还是从事经济实务的执行者,两者的记忆都差到难以置信。他们的健忘,也活生生地阐明一桩事实:社会的确需要史学家,唯有史学家,才是专业的历史社会记忆人,替大家记住大家恨不得统统忘掉的憾事。
    —— 引自第123页
  • 苏俄铁幕时代付出的人命代价,恐怕将永远无法确切估算,因为甚至连官方对处决人数及古拉格囚犯的统计——不论是现有的或日后可能面世的数字——都无法涵盖所有的死难损失。而且依人不同,估算的差距更有极大出入。有人曾如此说过:“对于这段时期里苏联牲口的死伤数目,我们知道的反而比被苏联政权滥杀的反对人数更清楚”(Kerblay,1983,p.26)。1937年人口普查的数字始终秘而不宣,更使这项估算工作难上加难。但是不论各项估计使用的假定如何,前后直接间接的死难人数绝对高过七位数,甚至进入八位数。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我们是否采取“保守”估计,将其定位于一千万,而非两千万甚或更高,实在都无关紧要了。面对这种骇人的天文数目,只能令人感到不可饶恕,完全不能理解,更不要说为杀人凶手做任何辩解。在此作者还要添上一笔,不带任何评论:1937年,苏联总人口据称为1.64亿,比起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8年)原先预估的人口总数,一共少了1670万。
    —— 引自第589页
  •   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共4册),这套丛书还有《革命的年代:1789~1848》《资本的年代:1848~1875》《帝国的年代:1875~1914》。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极端的年代:1914~1991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