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挑战

书名:孩子:挑战
作者:[美]鲁道夫·德雷克斯/[美]薇姬·索尔兹
译者:甄颖
ISBN:9787545556278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10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
豆瓣评分: 9.2

书籍简介:

如何在尊重孩子、给孩子平等自由的同时,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得合作,这是现代教育的基础课题,也是现代父母要面对的永恒挑战。 《孩子:挑战》中推荐的方法是基于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生活哲学理念及人类生活观。基于此,德雷克斯既不建议家长纵容孩子,也不建议家长严惩孩子,家长要学习的是如何成为孩子的合作者,有方法了解他们,有能力引导他们,不让他们成了没人管的"野孩子",也不让他们在家里感到压抑和窒息。 每一位父母面对自己的孩子时,要赢得的不是挑战,而是爱和尊重,以及相伴中的彼此成长! 《孩子:挑战》,不仅能带你一步步跳脱出来反观自己的育儿方式,也能帮你用科学的心理学知识了解自己的个体情绪和行为,学习永不嫌迟! 已为人父或人母的你,或许早已忘记自己儿时调皮、任性、噘嘴、发脾气、故意跟父母"作对"、跟兄弟姐妹打架时,心里在想些什么了。而今天站在你面前的小孩,他们表达自己心境和情绪的方式,与当年的你一模一样。 每一代的成长都会碰到这种局面——当事人太懵懂,过来人又太健忘。我们在这个永恒的循环里一直寻找、追忆和思索。是时候来一部时光穿梭机带我们回归遥远的童年了。只有懂得,才会理解。

作者简介:

鲁道夫·德雷克斯Rudolf Dreikurs(1897-1972)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

他开创性地将阿德勒的精神分析法和个体心理学发展为一系列实践方法,直接影响了正面管教、父母PET效能等方法的提出,在西方教育界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书友短评:

@ Alan Shi 被称为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的《孩子:挑战》,据称写于1964年,如果属实,那么现在读来,并没有年代很久远的感觉。书中反复出现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父母退出与孩子的权力之争。“战争”的一方一旦退出了,冲突自然就不再成立。另外,这本书的受众是那些行为过度的父母,而不是那些不作为的家长。不作为的人,自然不会觉得有什么挑战。这一点,对于学校管理者和社会治理者来说,同样如此。等到挑战出现时,就是决定权力到底归谁的时刻。 @ 猫头鹰森林 标记错了版本,看的是这个,这版本用纸超级舒服。 @ feb0339 例子更多,比纯理论的书可操作性更强一些关键点在于,把娃当成与父母在人格上完全平等的、具备同样责任的独立个体 @ 知私份子 很不错👍,但似乎按这个方法他/她似乎永远成不了mask @ tweety~ 挺有帮助的!我们要信任孩子! @ 塬塬西 课题分离,温和而坚定,保持规律,花时间训练,赢得合作,家庭会议 @ 柴柴夫斯基。 4⭐️ 比《正面管教》看起来流畅很多。有一部分观点不能认同,但学到许多,最后能运用到生活里的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值得时不时拿出来翻一翻,警醒自己。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现代父母的两难处境
第二章 了解孩子
第三章 鼓励
第四章 孩子的错误目标
第五章 对惩罚与奖赏的误解·
第六章 利用自然结果和合理逻辑结果
第七章 坚定而非强硬
第八章 对孩子表现出尊重
第九章 发展对秩序和规则的尊重
第十章 发展对他人权利的尊重
第十一章 消除批评和减少错误
第十二章 保持规律
第十三章 花时间训练
第十四章 赢得合作
第十五章 避免给予过度关注
第十六章 避免权力之争
第十七章 退出冲突
第十八章 用行动,而不是用语言
第十九章 不要“赶苍蝇”
第二十章 不轻易取悦:有说“不”的勇气
第二十一章 避免冲动:采取孩子预设以外的行动
第二十二章 避免过度保护
第二十三章 激发独立
第二十四章 不参与战争
第二十五章 不受恐惧的影响
第二十六章 做自己的事
第二十七章 不要可怜
第二十八章 提出合理恰当的要求
第二十九章 有效跟进,前后一致
第三十章 一视同仁
第三十一章 倾听
第三十二章 注意说话的语气
第三十三章 放松,从容
第三十四章 减少“坏”习惯
第三十五章 一起享受乐趣
第三十六章 电视挑战
第三十七章 “和”他们说话,而不是“对”他们说话
第三十八章 家庭会议
附录 使用新方法
· · · · · ·

  • 在本书中,作者认为:惩罚和奖赏是适用于独裁社会的,在独裁社会,权威者享有支配地位,有给予他人赏罚的特权,能够决定谁有功有过,谁该赏谁该罚。而现在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民主的社会,民主包含平等,父母不能独享权威。权威意含支配权—-一人高于他人。而平等理念中,没有所谓的支配权。我们必须意识到,试图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是毫无用处的,没有哪种惩罚能得到持久的服从。惩罚只能帮孩子发展出更强烈的反抗和挑战。惩罚只能给父母带来期望的短期效果。而奖赏孩子和惩罚孩子一样,对他们的人生观都是弊大于利,这两种行为都缺乏尊重。在相互平等和尊重的关系中,人们做完一件事情,是因为这件事情本身需要被完成。这时的满足感来自于和谐的互助与合作。
    —— 引自第96页
  • 孩子会不断重复哪些让他感受到自身价值和归属感的行为,而放弃让他感到不受关注和孤独的行为。孩子会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从观察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据此找到自己的行为方向。孩子们在认知自己的内在环境的同时也和外部环境有交流。外部环境中有三个因素会影响孩子性格特质的发展。第一个是家庭氛围:孩子通过与父母亲的关系,体验整个社会关系。每对父母营造的家庭气氛不一样,孩子通过父母营造的家庭氛围体验经济条件、种族背景、文化宗教和社会习俗对他们的影响。他们吸收家庭价值观、道德观与生活习惯,进而努力让自己符合这个家庭氛围的标准。父母之间的关系决定家庭其他成员的关系。如果父母之间温和相处、彼此友善、齐心协力,那么父母和孩子之间或孩子相互之间也容易发展出这样的关系。合作就会成为这个家庭的行为规范。如果父母之间相互敌对、相互控制,孩子之间就容易发生出同样的情况。第二个外部因素是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通常,大多数家庭里都存在明显的竞争现象,尤其是老大和老二之间,他们会刺激对方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如果父母常用两个孩子作对比,误以为这个方法可以刺激孩子们更加努力,实际上会更糟糕。孩子们会背道而驰:他们会很气馁地将这个对比的领域让给较成功的一方,自己选择相反的方向。老大在某个方面成功,老二就会把这个领域视为“被占领区”,转而发展完全相反的方面。孩子会朝哪个方向成长,取决于他对自己家庭地位的诠释以及潜意识的决定。很多时候,我们成人容易想当然地把自己处在同样情况下的所想所为套用在孩子身上,而不去站在他们的角度体会孩子自己的行为逻辑。第三个外部因素是:普遍采用的“训练孩子”
    —— 引自章节:第二章 了解孩子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孩子:挑战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