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宗教与伦理

书名: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增订本)
作者:陈来
译者:
ISBN:9787301280157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4-19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432
豆瓣评分: 8.3

书籍简介:

本书是陈来老师的代表作,初版于1996年,再版于2009年。本次与三联书店合同到期之后,陈老师将对此书转到北大,并进行增补。本书试图用西方学者的文化观念去讨论中国文化的根源,作者从黑格尔到雅斯贝斯再到帕森斯发展起来的轴心时代理论入手,运用大量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研究进行理解,从整体信仰的转变和政治权利的强化的角度,论述了从巫觋文化到祭祀文化再到礼乐文化的演进。周代文化模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调。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统统都纳入"礼"的范畴下,形成一个政教德法合一的体系。全书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三代的宗教活动来探讨先人对世界及其自身与世界的关系的理解。

作者简介:

p260-261,第六章《禮樂》開頭,將「豊」字皆誤爲「豐」字。

书友短评:

@ 一固撇捺 有点啰嗦,但对于中国文化精神气质的探索有启发。1.夏以前社会是崇拜自然精灵的巫觋文化,对神灵的崇拜是具体的(如河神山神)恐惧的(用巫术抑制灾害或每天占卜求助)。殷商时期社会进步到崇拜至上神的祭祀文化,赋予了“天”“帝”一定的理想化人格,所以要用严格的祭祀讨好谄媚神祈祷奉献以求保佑。周之后总结历史经验,将前朝的失败归于德行败坏上天也不保佑,所以发展出讲究德行的礼乐文化,人与神分离,但并非神吃人(中世纪的西方)或者人吃神(现代化世俗国家),而是走了第三天道路——保留了神的超越性权威,并发展了人的理性化规范设计。2.礼源于共同体社会的秩序要求,在资源有限的阶段通过礼的教化,统治阶级确定分配秩序,“乐”不仅是乐器或者祭祀器物,更是辩证的和谐与秩序统一,结合“德”来“自律”人们在“礼”他律下认同遵守。 @ 真一 儒家塑造了中国古代“大传统”的底色,亦从三代“大传统”中脱胎而生。思想史意义的文化模式的转型,确乎由作者所言,不可拘执于“儒”的字义考源(徐复观早已提出)。儒家所法的礼乐文化,经历巫觋文化、祭祀文化的两层流变。绝地天通以降,由取媚神灵,到尊奉祖先;由巫灵感应,到占问万物、达数通易;由上帝主宰,赏罚无定,到天命靡常,惟民是辅……所损益可知,故而其有着“包容的连续性”:伦理色彩逐步加深,然而因原始宗教以来对“神圣性”的看重,未能完全摆脱“神秘主义”倾向。不过,“礼乐”一章之后,个人以为败笔颇多。宗法、祭祀制度与教育传统,确是孕育儒家的社会背景,然而作者溺于文献的分疏(且如“德目”分类等似无必要),并轻以古文尚书等难以据信的材料为已证,反倒鲜有思想史的解释。且后半行文杂乱,又仓促结尾,憾之也。 @ Tina_in_shangha 主要是论述三代以来到西周为止,中国的宗教与伦理的延续,从而探讨儒家学说的起源。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夏的巫觋文化,殷商的祭祀文化与周的礼乐文化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由他律—自律互补所建立的西周礼乐文化可以说是目前有依据的儒学的基础。至于更远的夏文化因为缺少考古文献证据,目前还很难确定其文化伦理和宗教特征。总的来说是本好书,学习儒家思想可以从本书溯源。 @ 乞力马扎骡 让人“哇”地一声的观点,多为引用(翻来翻去,好多陈梦家等言)。后半部分挺无聊。能说好“神”“天”“帝”“巫”的关系,及其在夏商周三代的演变、对儒的积淀…就不错了(《周礼正义》明明说:“女祝掌王后之内祭祀,凡内祷祠之事。”作者言:“如果说大祝的主要职能是通过祭祷而祈福,是积极的;女祝的职能则主要是禳祓,以祛疾殃,是消极的…”此断论不堪卒读,啐,直呼“屁嘞”)(嘴硬,还是乖乖做了笔记的

书籍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一 轴心时代与前轴心时代
二 文化模式与精神气质
三 宗教的理性化:巫觋文化、祭祀文化与礼乐文化
四 大传统与小传统
五 儒家思想的根源
第二章 巫觋
一 绝地天通
二 古巫
三 说巫
四 巫术与萨满
五 巫祝与巫史
第三章 卜筮
一 遗存的解释
二 占卜的起源
三 巫术与占卜
四 卜与筮
五 筮法与筮辞
六 《周易》的意义
第四章 祭祀
一 从巫术到祭祀
二 神灵与崇拜
三 殷商信仰体系
四 殷人的祭祀活动
五 殷代宗教的特点
六 周代的祭法
七 周代的祭祀与神鬼观念
八 古代宗教的类型
九 文化演进与文化精神
十 从自然宗教到伦理宗教
第五章 天命
一 商书中的天帝观
二 周公早期的天命观
三 摄政时期周公的思想
四 还政以后的周公思想
五 《尚书》中的天民合一论
六 西周思想的意义
七 《洪范》与西周政治文化
八 《诗经》中的西周天命观
九 西周后期的前儒家
第六章 礼乐
一 释礼
二 三代礼制之损益
三 礼的起源与结构
四 《仪礼》与周代礼俗
五 周礼与周代的文化模式
六 礼乐文化的人文功能
七 礼与乐
八 三代文化的精神气质及其演进
第七章 德行
一 释德
二 明德与敬德
三 孝与三代的德行
四 德行的社会根基:周代的生活共同体
五 周代的宗法文化
第八章 师儒
一 古人论儒
二 近人说儒
三 晚近释儒
四 西周的师儒与教化
五 西周的国子教育
六 孔子说儒
参考书目
后记
“博雅英华:陈来著作集”后记
· · · · · ·

  • 事实上,虽然夏代史料阙乏,但从《召诰》“监于有夏”“监于有殷”的说法来看,殷人本来也像周人一样,以同样的模式解释商代夏政的合法性,所以周人回顾历史时从未忘记夏,所谓“殷鉴不远,在夏之后世”(《大雅·荡》)。
    —— 引自章节:二、明德与敬德
  • 甲骨文“示”代表地祇,即地神。
    —— 引自章节:二 神灵与崇拜
  •   博雅英华·陈来著作集(共5册),这套丛书还有《宋明理学》《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现代儒家哲学研究》《近世东亚儒学研究》。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古代宗教与伦理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