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的兴亡

书名: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增订版)
作者:[美]威廉·夏伊勒
译者:董乐山等
ISBN:9787544779838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5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1793
豆瓣评分: 8.9

书籍简介: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是美国著名战地记者、历史学家威廉·夏伊勒富有盛名的代表作,自1960年出版以来,始终是读者获得史学通识教育、了解第三帝国历史的*读本。 经典史书,塑造思想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以下简称《第三帝国的兴亡》)起源于威廉·夏伊勒在欧洲和纳粹德国生活的真实经历,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缴获的德国文件、德国军官和文官的审讯记录和证词、幸存下来的日记和回忆录。虽然当时许多史学专家对威廉·夏伊勒提出质疑,认为时间沉淀不够长,不足以以客观角度撰写第三帝国的历史。但是,夏伊勒认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丰富的*手资料能为写作者使用,加之他自己独特的亲身经历,促使他无论如何都要写下这段历史。《第三帝国的兴亡》出版后,在全世界范围热销,出版当年仅在美国就售出了200万册,此后加印不断,成为史上销量惊人的历史类畅销书。同时,图书界和史学界也给予了高度认可,《第三帝国的兴亡》先后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图书奖、凯里-托马斯非虚构图书奖。英国史学家、牛津大学历史系教授休·特雷弗-罗珀不吝赞美之词,说:“这是一部出色的作品,记述客观,论断公正,结论无可辩驳。”60年来,这部史学著作始终在历史类图书的必读榜单占据重要位置,成为千万读者了解第三帝国历史的*读物。 中国史学通识读本,翻译界教科书 《第三帝国的兴亡》不仅在英语世界畅销,更影响了世界各国的读者。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读过东京创元社推出的日语版之后,曾写道“我对这本书入了迷,还有他的《柏林日记》”。1961年,《第三帝国的兴亡》中文版开始进行翻译,译者由当时任职于新华社的董乐山领衔,还包括李天爵、郑强、陈庭祐、沈苏儒、李奈西、周家骖、程祁昌、赵师传,译稿由董乐山校订终稿。中文版出版以来,成为国内史学通识读本,广受读者好评,在知识界、思想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译本更成为许多大学翻译课堂的教学范文。 译林新版,全新增订 2020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役胜利75周年、《第三帝国的兴亡》中文版出版55周年之际,译林出版社推出精装上下册增订版,主要增订内容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对照英文原版重新校订译文,针对全书三千多条人名、地名,按照通行的译名法则进行修订; 2,补充近200张珍贵历史照片,图文对应,并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地图8张,采用拉页装订,全景式展现真实的历史场景; 3,编写大事年表、主要人物小传,为阅读增加辅助资料。此外,精装版本印制由精装工艺一流的南京爱德印刷厂承印,保障实体书收藏级品质。 1933年到1945年,被称为“第三帝国”的纳粹德国迅速兴起又急速覆亡。威廉·夏伊勒自1925年起开始观察纳粹活动,以亲身经历与采访手记,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缴获的大量秘密文件、军事命令、私人日记,以及纽伦堡审判席上的供词和证言等,全景式描绘了希特勒德国的历史。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根植于海量历史文献,以无所不包的视角,呈现出阿道夫·希特勒的个人生活全史、纳粹党兴起的历史渊源和掌权过程、德国各方政治势力的角逐、西方大国的外交政策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大战役的转折等历史场景。书中描绘了纳粹德国每一项重大决策、每一次重要行动的制定过程与行为细节,生动地塑造出戈林、戈培尔、希姆莱、德国军中反对派代表施陶芬贝格、英国前首相张伯伦等一大批地位、性格迥异的正反面人物,不仅忠实还原了历史事件,更对人性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展示与挖掘。作者威廉·夏伊勒以亲身经历的独特视角、新闻写作练就的出色文笔,以及对素材的深耕细读,为这部历史著作注入了生动而真实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

威廉·夏伊勒(William L. Shirer,1904—1993)

美国作家、记者、历史学家。曾供职于《芝加哥论坛报》、《先驱论坛报》、环球通讯社、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知名媒体。他曾在欧洲工作、生活了十几年,目睹纳粹德国兴起和衰亡的全过程。战后,夏伊勒结合亲身经历与大量第三帝国原始档案,创作出《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柏林日记》《第三共和国的崩溃》等十余部历史作品。

威廉·夏伊勒主要年表:

1904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

1925年,21岁的威廉·夏伊勒靠在一艘运牲畜的船上打工来到欧洲,从此一待就是15年。

1925年,成为《芝加哥论坛报》的欧洲特派记者,报道欧洲、近东和印度的事件。在印度成为甘地的好友。

1933年开始报道纳粹德国,包括萨尔区回归德国、莱茵兰军事行动等。

1934—1940年期间在纳粹德国生活、工作。

1934年,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爱德华·R.默罗(后为美国新闻署署长)邀请成为“默罗新闻队”的一员,后成为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力记者团队,对改变美国民众的“孤立主义”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8年3月11日,德国强并奥地利,夏伊勒是唯一在维也纳的美国记者,为了报道独家新闻,他从维也纳经柏林飞到伦敦,发出了报道。这次报道产生了日后新闻报道常用的综述新闻模板,被沿用至今。

在第三帝国亲历过的重大历史场合:《慕尼黑协定》签订现场;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被吞并;战前多次在柏林参加希特勒的演讲和纽伦堡游行;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投降之际,德国官方本来命令所有记者回到柏林,但是夏伊勒巧妙地逃开监视来到签署协定的场外,在距离希特勒50码的近距离写出了报道,在6个小时之后德国的官方公告才发出。

1940年,柏林局势紧张,夏伊勒获悉盖世太保正在罗织间谍罪给他,因此在12月他与家人离开了柏林。他5年来每天都在日记中记录纳粹德国发生的事件,这些日记和笔记被偷运出德国,后来成为他写作《柏林日记》的重要来源。

1945年,返回柏林报道纽伦堡审判。

1960年出版《第三帝国的兴亡》,出版当年在美国售出200万册,第一年加印20次。

著书17册,14册非虚构历史作品,3册小说作品。

董乐山(1924—1999)

翻译家、作家、美国文化研究者。曾任新华社翻译、审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美国系主任等职。主要译作有《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合译)、《一九八四》、《巴黎烧了吗?》、《西行漫记》等。

1961年,董乐山回到新华社工作,开始与李天爵、郑强、陈庭祐、沈苏儒、李奈西、周家骖、程祁昌、赵师传合作翻译《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并校订了最终译稿。

书友短评:

@ Rosal 炎炎夏日,用一个多月的时间,重新读了这部上中下三卷集的皇皇巨著,上次读它还是大学时代,一晃快三十年了。希特勒的横空出世是一个偶然,但出现在那个年代的德国却是一个必然,德国人命中注定有这一劫,而世界人民,尤其是犹太人,更是难逃厄运。希特勒无比憎恶犹太人,他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在当时的德国,就有这么一种歧视卑鄙犹太人的文化,希特勒不过是中蛊太深,将其做到了极致。至于东方的俄国,那广袤的西伯利亚原始森林,乌克兰油田,顿河大草原,一直就是德国人觊觎已久的地方,希特勒不是第一个想占领这块土地方的人。一切的源头都来源于一战结束后的《凡尔登条约》,法国和英国瓜分了德国,但德国陆军却并没被打垮,他们无时无刻不想东山再起,希特勒不过是顺势而为。 @ 理性恋爱脑 这套书算是我了解第三帝国乃至二十世纪德国所读的第一本书,关于它当然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乃至于光书我就买了三套。发现新出了增订精装之后当然也得买一套,一直放着,直到最近才能和许多大部头一起再读一遍。当然首先是体量原因,很少有别的书能够做到比这本还全面的了,如果有人还从未了解过第三帝国,我仍然会推荐这本作为第一本。不过,在一些细节处,作者其实写得并不完善或者出现错误,或者由于他对于那段时期的亲身经历以及相关身份获得的特定视角,而出现一些偏差或蒙蔽。去除这些错漏则是阅读者应该在后续的了解中去做的事情。获取知识,哪怕仅仅是在一段特定时间里的知识,也从来不可能有一劳永逸或者“完成”一说,诸君共勉。 @ 人雨中 想了解那段历史,这本真的绕不开。虽然有些段落过分偏于人物往来对话细节,而且对军事描写也是较简略,但是作者对历史关键节点的反复强调,也有助于读者抓住主要脉络,不至于堕入流水账里。应该先通读这本,再读埃文斯三部曲。 @ 慕一春 老俞的说这是他大学读的第一本书,作为俞粉,必须看一看。 很详细地讲述了希特勒的崛起,从奥地利流浪汉到德国最高元首到开枪自杀。 其实啤酒馆暴动的时候,希特勒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了,那时候已经随身携带一把为自己准备的手枪呢。 总之想了解二战历史,尤其是德国希特勒,那么绕不开此书呢。 @ 罗季昂 一团乱麻没有重点看个p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编 阿道夫·希特勒的崛起
第一章 第三帝国的诞生
第二章 纳粹党的诞生
第三章 凡尔赛、魏玛和啤酒馆政变
第四章 希特勒的思想和第三帝国的根源
第二编 胜利和巩固
第五章 取得政权的道路:1925—1931年
第六章 共和国的末日:1931—1933年
第七章 德国的纳粹化:1933—1934年
第八章 第三帝国的生活:1933—1937年
第三编 走向战争的道路
第九章 开始的步骤:1934—1937年
第十章 决定命运的奇异插曲:勃洛姆堡、弗里奇、牛赖特和沙赫特的倒霉
第十一章 德奥合并:强夺奥地利
第十二章 通向慕尼黑的道路
第十三章 捷克斯洛伐克再也不存在了
第十四章 轮到了波兰
第十五章 纳粹-苏联条约
第十六章 最后几天的和平日子
第十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第四编 战争:初期的胜利和转折点
第十八章 波兰的覆亡
第十九章 西线的静坐战
第二十章 征服丹麦和挪威
第二十一章 西线的胜利
第二十二章 海狮计划:入侵英国的失败
第二十三章 巴巴罗萨:轮到了俄国
第二十四章 形势的转变
第二十五章 轮到了美国
第二十六章 伟大的转折点:1942年——斯大林格勒和阿拉曼
第五编 末日的开始
第二十七章 新秩序
第二十八章 墨索里尼的垮台
第二十九章 盟军对西欧的进攻和德国内部刺杀希特勒的尝试
第六编 第三帝国的覆亡
第三十章 征服德国
第三十一章 诸神的黄昏:第三帝国的末日
简短的尾声
后记
致谢
参考资料
索引
附录 德意志第三帝国大事年表
纳粹德国政府架构
纳粹德国武装部队领导结构
纳粹德国主要人物小传
· · · · · ·

  • 在这个时期,戈培尔的日记中到处都是同情共产主义的表示,在1926年1月31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纳粹党人同共产党人自相残杀,我认为是一件可怕的是….我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能同共产党领导人聚在一起谈谈呢?”就在这个时候,他发表了一封致一个共产党领导人的公开信,向后者保证,纳粹主义和共产主义其实是一回事
    —— 引自第121页
  • 创建第三帝国的那个人、无情地而且有时常常是以一种异乎寻常的精明狡猾手段统治第三帝国的那个人、把它送上这样令人目眩的高度后又把它投入这样可悲的下场的那个人,肯定是个有天才的人,哪怕这种天才是邪恶的天才。不错,他在德国人民——神秘的天意和千年的经历把他们陶冶成当时那个样子——身上找到了一种自然的工具,他能够把它用来实现自己的邪恶目的。然而,如果没有阿道夫·希特勒,那就几乎可以肯定决不会有第三帝国。因为阿道夫·希特勒有着恶魔般的性格、花岗石般的意志、不可思议的本能、无情的冷酷、杰出的智力、驰骋的奇想以及惊人的判断人和局势的本领。只有到最后由于权力和胜利冲昏了头脑,他才做出了不自量力的事情。正如著名德国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希·梅因克所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在历史生活中,个人具有突出的和不可估计的力量”。当时饥饿是我忠实的伴侣,他同我形影不离,有福同享……我的生活就是同这个无情的友人进行的一场长期搏斗。诺斯克身躯魁伟,面目凶狠,体力过人,然而智力低下,正如他的敌人所说,这是他的行业的特点。他在被任命为国防部长那一天就宣布“总得有人当警犬”。天生要做独裁者的人不是被迫的。他的愿望就是如此。他不是被别人驱使向前的,而是自己驱使自己向前的。这并没有什么骄做囱大的地方,难道一个努力从事繁重劳动的工人是骄做的吗?难道一个有着思想家的大脑,夜夜思考,为世界发明创造的人是自大的吗?凡是觉得自己有天赋义务治理一国人民的人没有权利这么说,“如蒙召唤,我愿从命”。不!他应该责无旁贷地站出来。
    —— 引自章节:第二章
  •   译林方尖碑(共21册),这套丛书还有《空中花园》《罗马:一座城市的兴衰史》《柏林日记》《帝国的铸就》《威尼斯史》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第三帝国的兴亡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