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倒

书名:颠倒
作者:汪晖
译者:
ISBN:9787508656380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4-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28
豆瓣评分: 8.6

书籍简介:

视野丛书(6册)由北岛发起、主编并作总序推荐,张承志、徐冰、李零、韩少功、汪晖、李陀等集体呼应,集 合了六位中国当代活跃在文艺领域的至为重要的作家、批评家、艺术家,由他们梳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思考脉络,精选出足以体现这六位作者数十年来思想精髓的代 表作。视野丛书高度浓缩地 呈现了当代中国极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宝库。视野丛书文字可读性强,面向普通读者,让他们得以循着文化思想的脉络,追踪当代中 国的种种问题,获得思考的乐趣。 本书收入五个部分的作品:一、人物回忆;二、重要著作的序言;三、对当代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的研究;四、《读书》编辑手记;五、世界历史问题探讨。所选篇目皆是作者在这一体裁里的代表作品,并且可读性和传播性较强,既呈现出作者的思想脉络,也使读者比较容易地追随作者的视野进入对当代思想文化问题的探寻。 汪晖无疑是当代中国学者中备受瞩目也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这与他直面当代思想文化问题的研究姿态密切相关。本书即是系统展示作者这种研究姿态的代表性作品集结。 作者的研究起点和重要思想资源是鲁迅,读完全书,会对其问题意识、思考方式和深度,甚至行文风格,均有很深的鲁迅的烙印这一点印象深刻。不管是纪念人物、追溯往事,还是分析历史、批判现实,作者都深怀情感,目光如炬,解剖的刀刃犀利深刻。从对自己导师的怀念,到对鲁迅的理解,到分析甚至直接介入社会运动,到执掌《读书》杂志十年推出的问题讨论,再到最后叙述犹太人在欧洲和亚洲的迁徙故事,作者在本书中展开纵横两个方向的视野,而贯穿始终的,是对于二十世纪中国和世界的变迁的分析,是对于社会和历史复杂交错的动因的思考,是一个知识分子重新认识当代世界的使命感,是提出一种新的历史观的努力。

作者简介:

汪晖,清华大学教授,当代中国著名学者,研究领域为思想史和当代思想文化。 主要著作有:《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无地彷徨:"五四"及其回声》《死火重温》《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去政治化的政治》《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别求新声》《声之善恶》等

书友短评:

@ 陆钓雪de飘飘 陈三立(1859-1937)《彊邨校词图为沤尹题》诗云:"坐满鬼神相视笑,莫教图我读离骚",得其意矣。 @ 春雪 大师写啥都那么激动人心。 @ 对方 水消失在水中 —— 26岁之前见过最深厚的人 @ 智术师 《明暗之间》一文实在太过动人,汪晖的随笔远比他的学术文章好。 @ – 麥快樂 ッ 汪晖老师其实一直很清楚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局限在何处(比如国际视野的缺乏、对国际主义的抛弃、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单方面认知而导致偏见的形成并拒绝再认知与再沟通……对此我最近也深有同感),奈何他似乎一直被卷入自由派学者及其媒体对他的攻讦中,某种程度上说,他的无奈和坚守却又相伴相生,如同他在《读书》某篇编辑手记中说的,“人们怎样记忆过去也就会怎么样面对现在与未来”。 @ 落花梦 补标 @ Chans 行文谨慎,但是真正有趣的是那些“但是”、“然而”、“恰恰相反”。 @ 豆友273821610 叫魂报告内容➕1➕1 @ aspirin 我是这本开始喜欢汪晖的。纪念章石承那篇提到龙榆生和周作人,提到唐弢唐弢在孤岛上海不给日本人做事死了妻子孩子母亲四个亲人。纪念唐弢那篇写到周作人处理家庭事务自私又欲加以掩饰的阴暗心理和鲁迅在救国宣言上找周作人名字的掌故。《纪念碑的限度,或真知的开始》,颠来倒去,生生之谓易。 @ 多云 首编和编辑手记部分是第一次读到,婉而多讽。汪晖自己也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反现代的现代性”人物,其实所谓“去政治化的政治”,也就是既有的权力关系成为自明的前提吧,在这个意义上,二十世纪终于结束了。

书籍目录

“视野丛书”总序 北岛
自序
第一编 重影
重影
明暗之间
——记石承先生
“火湖”在前
——记唐弢先生
金沙江之子
墓园· 颠倒
第二编 死火
死火重温:
——《恩怨录—鲁迅和他的论敌文选》序
《死火重温》序
第三编 十年
中国“新自由主义”的历史根源(绪论)
小小十年
——《二十一世纪》与《学人》
《改制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附记
第四编 夜的孩子
联系着我们又分离着我们的桌子
双重否定的等待
意外死亡,或尚未终结的历史
二十年,不息的歌吟
读图时代的《麦客》
从“无力”中寻出“希望”
在“具体的敌人消失以后”,我们如何歌唱?
“法西斯细菌”
赛义德的遗产
历史的铧犁
时间的划痕
“差异与分歧如狂风暴雨”
艺术地政治,政治地艺术
踏上死者的立场
夜的孩子
第五编 超越纪念碑
公理、时势与越界的知识
——在帕西奥利奖(Luca Pacioli Prize)颁奖仪式上的演讲
纪念碑的限度,或真知的开始
· · · · · ·

  • 鲁迅的‘记念’以‘为了忘却’为前导。没有‘记念’的‘忘却’只不过是一种怯弱的奴隶道德。而‘为了忘却’意味着投身新的行动、面对新的现实,并从‘过去’中获得解放……‘为了忘却的记念’是理解重复中的不可重复性——亦即事件的独特性—— 的通道,由此人们才能自觉地投入新的行动,而不是匍匐在“过去”的纪念碑下,重复先前的轨道。‘为了忘却的记念’由此成为一种政治行动,一种通过与历史惯性的断裂而产生的政治决断,一种理解问题的当下性的必要契机。……只有切入事件之独特性的思考才是真正政治性的思考。当代媒体中的“道歉”事件,就如当代史学中的后悔心态一样,更像是建立一个新的纪念碑的政治行动,……一旦‘道歉’省略了对于自己身份的质询,就谈不上对老师的反思;一旦以总体否定的方式,而不是从具体的历史矛盾和冲突中去解释悲剧的形成,就只能提供一种非历史的、从而也是‘去政治化的政治’所惯用的道德姿态,这种道德姿态唯一的功能就是把罪恶归咎于“历史”而遮蔽现实关系,从而也阻断了对‘当下’关系的政治分析和伦理追问。如果革命的世纪可以命名为‘重复’的话,其中必然埋藏着前所未有的、无法用等价物加以衡量的东西,那是终将回归的未来。这个‘终将回归的未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适应的理想’,更不是作为总体的‘过去’。这是‘被压抑者的回归’,是历史中被压抑的‘真相’,是在‘过去’中的被压抑者,以‘回归’的方式‘扬弃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因此,‘回归’从来不是回到‘过去’,即便是悲剧,也必须通过辨别‘重复’的不可重复性,才能对这一时代及其悲剧作出阐释,在这个意义上,只有越过一切试图遮盖自身历史的纪念碑,忘却那些在历史之内却以历史之外的样式建筑的界标,才能接近作为过去中的被压抑物的“真相”,从而由此接近‘未来’。正由于此,‘真相’是一个复杂却不能放弃的——也是永远需要被质询的——概念。“生生之谓易”。这是…
    —— 引自章节:纪念碑的限度,或真知的开始
  • 这就是我们重温鲁迅遗产的当代情境。我们身处的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从而也是反思性文化和民间文化边缘化的时代。大学和媒体有效地生产着适应政治经济关系的文化产品,并成功地把自己组织进这个庞大的、具有再生产能力的机械运动之中。没有人否认:现代社会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不平等;也日渐有人发现:新的社会关系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干预和限制人的生活这种干预和限制的方式经常像是“自然的事件”,以致任何一个对其合法性进行质疑的人,都被视为没有理性的人。鲁迅的思想遗产在今天所以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因为他揭示了历史和社会中不断出现的合法化知识与不平等关系的隐秘的联系,他的思想遗产应该成为当代知识分子的批判思想的重要源泉。鲁迅的文化实践为置身于职业化的知识生产过程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参照系,促使我们思考当代知识生产方式的限度及其社会含义。我不是一般地反对体制化的和职业化的知识生产,在现代化的逻辑中,没有人也没有单一的社会能够简单地反对这一过程,那等于自取灭亡。然而,鲁迅揭示了一切有关世界的唯一性、永恒性和无可争议性的陈说不过是虚假的幻象,从而也暗示了现代世界的各种可能性。详尽地讨论作为文化再生产场所的学院体制不是本文的任务,我在此着重考察的是这种知识生产与批判思想的关系,并以这种关系为轴心反思我们身处其间的知识活动。我的题仅仅是:当代教育和科研体制中的分科类型及其知识生产明显地与职业教育和职业知识相关,批判的知识分子难以在这样的知识活动中反思他们的知识前提,以及他们的知识活动与当代
    —— 引自章节:——《恩怨录—鲁迅和他的论敌文选》序
  •   视野丛书(共6册),这套丛书还有《我的真文字》《大刀阔斧绣花针》《雪崩何处》《鱼游小巷》《夜深人静》。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颠倒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