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有什么用?

书名:大学,有什么用?剑桥教授为大学教育一辩
作者:[英]斯蒂芬·科利尼
译者:张德旭
ISBN:9787305268410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6-9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12
豆瓣评分: 8.2

书籍简介:

“大学的本质是什么?上大学,到底有什么用?学人文学科,有前途吗?” * ◎ 剑桥大学思想史教授、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一针见血、切中要害。 ◎ 直面当今大学教育的困境,探究人文学科的本质 —— 【编辑推荐】 ※ 剑桥大学思想史教授斯蒂芬·科利尼,开诚布公之作。议题日常 、清晰流畅! ※ 大学教育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直击当下的话题之作。——高考在即,诸多高三学生将展开新的大学生活;7月,一千多万大学毕业生即将告别校园,踏上新的社会旅程。何谓良好大学生活?这个深刻的话题,对于每个读者来说,都亟需探讨。 ※ 10个与大学紧密相关的重要议题,直面大学教育之困境,探索人文学科的品格。 ※ 多维对比,突出大学教育、文科教育的独特魅力。——文科VS理科、大学VS企业、历史VS未来,细细梳理并探讨人们对大学的某些误解,捍卫大学教育、人文学科的独特品格。 ※ 霍尔堡国际纪念奖得主玛丽娜·华纳、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田雷倾情推荐! —— 【内容简介】 当大学教育陷入困境,我们应该如何消除误解,重现大学教育的本质与价值? 剑桥大学思想史教授斯蒂芬·科利尼坦诚之作,字字珠玑、引人深思! * 一个核心问题,十个与之紧密相关的热点。 面对社会主流对大学价值的诘问,斯蒂芬·科利尼勇为大学一辩,勇为人文教育一辩。 在本书中,他直面当今大学教育的困境,探究人文学科的本质;为我们悉心梳理英国大学的历史、人文学科的品格,并对目前“政府、公众与大学”的关系做了犀利的分析,并指出“在大学公司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谨慎对待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它和当下的我们息息相关。 大学是绝大多数人求取知识、完善人格的重要一站,因此,我们需要翻开这本小书,重思这个于我们至关重要的问题:从思想的、教育的、科学的、文化的角度去感受大学的价值和重要性。 —— 【媒体及名人推荐】 斯蒂芬·科利尼在公共场合的耐心推理……就像地下防洪系统,阻止了英国大学教育更糟糕的发展……我们需要聆听他的声音。 ——玛丽娜·华纳(英国作家、学者,霍尔堡国际纪念奖得主) “尝试为人文学科‘辩护’,就像尝试过一种生活,关键在于咬紧牙关,保持镇定”,关键在做,而不能停留在说…… 诸位读者愿意花时间打开这本书,我们都是在做,在尝试,在践行另一套价值观,以一种迂回却贴切的方式,完成一种接力式合作,在失败之前,我们必须这么理解。打开本书,需要这种精神。 ——田雷(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慢教授》译者) 只有通过像斯蒂芬·科利尼这样的持不同意见者的持续发言,我们才有希望将大学重塑为一个由学术和思想定义的地方。 —— 《芝加哥书评》

作者简介:

斯蒂芬·科利尼(Stefan Collini)

剑桥大学思想史、英国文学等领域的教授。代表作有《公共阅读:评论家、历史学家、公众》《世无文人:英国知识分子论》等。

——

张德旭

译者,东南大学英语系教师,英美文学研究者,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博士,在中英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译有《文学批评:一部简明政治史》。

书友短评:

@ 哭之笑之 What are universities for?直译应为:大学是干什么的?作者认为(p18),最起码,现代大学应该具备以下四个特征:1.它所提供的中学以上的教育,不止于职业培训。2.它追求高深学问,促进前沿研究,大学的特质不完全受制于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3.这些科研活动的开展,并不局限于某个单一学科或范围狭窄的学科群。4.就思想活动而言,它享有某种形式的高校自治权。亚洲的大学脱胎于美国大学,以技术学院、医学院、管理学院为头部学院,最强有力地体现了21世纪的大学理念。p27科利尼梳理的欧美大学发展简史和对纽曼原著的辩证细读都让我大开眼界。总体来说这本书对于了解国外“大学”以及人文学科的意义非常有参考价值,但是跟当下中国大学的问题恐怕还是差了很远。 @ 湖 蔡元培先生曾说,大学非贩卖知识之所。摒弃这一点,大学,有什么用呢!文科,又有什么用呢!前几天,和一位家长聊起填志愿的事情,说六百多的文科,不好选学校和专业,只能说文科选择范围很少,我们到时可能还要鼓励他考个研什么的,现在刚刚结束高考,不敢在他面前说:我说可以读中文系,她一口否决掉了,不好就业,当所学专业与市场没法匹配时,那么更多人会优先于就业机会,所以,虽然我曾因为毕业后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抱怨过中文系,但不得不承认的一点,因为学了文学,我才多了一点看待世界的眼光!所以对我来说,还是喜欢这个专业的,还有一点,难道大家都没发现吗!不管什么专业出来,总有人唱好,也总有人唱衰。 @ 守望者eye 大学目前的存在环境与诞生之日起已有了迥然的区别,包括民众对其的期待、师生对其的认知,政府对其的要求,也都是截然不同的。无论是作为公共产品、商品、还是超越了功利的存在,对大学的讨论本身就证明了大学的价值,即让各种思想和论辩都得以且可能发生。每个对大学的作用持不同观点的人,都可以借由选择不同的大学,而接受到自己想要接受的高等教育。也许应该把大学和高等教育分开考虑。高等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阶段,而作者眼中的大学,是高等教育存在的一种载体,但并不是唯一的形式。 @ 碎 作者在为大学,或者说为人文科学,打抱不平。大学的商业化好像成了趋势,我和周围人也讨论过大学教育的问题,但听到最多的话,就是作者在书里写的,大学教育要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另外大学不是做慈善的,也必须要拉项目拿经费。每次我听到这些总会有口气噎在喉咙,只得自己消化。书里已经解释了大学的性质,(英国)大学的历史,表明了大学为人文学科以及其他研究提供了自由且无功利性的平台,智识可以沿着研究和学科的发展往前发展,而无须考虑意义和经济价值,因为知识的变动是自由的,“当人类的理解力未被某一特定的工具性任务束缚时,它总是不安分的,总是在向前推进,尽管其方向不是单一的、明确的或完全可知的”。大学的学科也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其价值(事实并不)。人文学科从经费到衡量标准遭遇的一切让我难过,人文和科学本不是对立面。 @ 格兰德河的火车 人文学科的有用无用、英国大学对学科资助的制度变革、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逐渐分离、大学企业化危机…论文合集,英式讽刺,重理据,逐条反驳用商业思维改写高等教育的政客、教育家。纵是专家学者,也无法从社会施行角度提出保存人文学科宗旨的方法,只能寄希望于不停发出“人文学科的手段即目的”“人文学科意在增强人类的理解力,表达人类的好奇心”这种微弱不同的声音。很无力呢。 @ 失翼之鹰 大学本质并非功利,对经济发展的实用性只是大学研究偶然性的副产品,因此不该用这些指标来衡量大学和学科的价值,就像不该用销量来衡量小众书的价值和影响力。第一部分还比较含蓄,第二部分攻击性极强 @ 李子 正如作者自己所指出的,很多问题也是老生常谈,但老谈未必就已经谈透了,很多问题和话语背后的预设值得反复审视和推敲,作者坦诚的态度、精当的分析以及不时的反讽幽默,给人带来很好的阅读体验(越往后读越见出翻译的功力,开头有几处还以为翻译水平有限)。

书籍目录

*

1 全球综合大学? / 13
2 英国的大学:一段简史 / 36
3 有用与无用之争:纽曼思想重探 / 65
4 人文学科的品格 / 96
5 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作为公共品的大学 / 133

序曲:倡议的时机/171
6 文献计量学 / 178
7 与企业类比 / 195
8 英国高等教育公司 / 225
9 影响力 / 246
10 布朗的冒险 / 260
跋语:复杂的遗产 / 282
*
参考文献 / 288
致谢 / 292
· · · · · ·

  守望者·人间世(共5册),这套丛书还有《将熟悉变为陌生》《看不见的女人》《初为人母》《难逃单调》。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大学,有什么用?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