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大而不倒
作者:安德鲁•罗斯•索尔金(AndrewRossSorkin)
译者:巴曙松/陈剑
ISBN:9787300126579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9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620
豆瓣评分: 8.4
书籍简介:
该书通过一幕幕生动的场景描述,向读者客观而详尽地展现了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美国主要监管机构和投行的众生相。在这部作品中,你可以看到雷曼是如何一步步地自断生路,监管机构是如何在“政治正确”的牵绊下做出选择,各大投行又是如何在人人自危的环境下力求自保。前所未有的访谈,不曾公开的华尔街决策内幕,揭示了美国经济萧条如何发展成全球金融危机,再现了从银行到政府再到整个美国身处金融危机第一现场的反应。
作者简介:
安德鲁•罗斯•索尔金(Andrew Ross Sorkin)《
纽约时报》首席记者及专栏作家,2001年创立了纽约时报的在线财经报道网站。
2004年获得美国财经新闻界荣誉杰洛德•罗布奖,2005年和2006年他的新闻再次获得美国商业新闻奖和作家学会奖。
2007年,世界经济论坛提名他为全球青年领袖之一。
书友短评:
@ 纤纤君 想看是否对当今有启发。 @ 林子要好好学习 08年金融危机的全纪录,十分精彩,对整个过程、各方博弈记录详实,调查采访范围很广,华尔街、财政部、美联储方方面面都深入进去了,作者笔头功力也强,后面简直像在看惊悚小说,眼睁睁看着雷曼倒下,保尔森疲于奔命,富尔德一次次错过机会,有贝尔斯登两房在前,援助法案在后,那么多巨头逃过一劫,雷曼就这样倒霉的成为了唯一破产清算的所谓牺牲者。不过本书主在记录,对后续追责尤其是监管体系、政府责任等等没有重点讲,要了… @ 蝉 :F837.125.9/4928 @ Pengker 正如封面所标榜的那样,丹布朗式的巨著,小说的感觉强了点,分析和介绍整个危机的来龙去脉少了点,不过仍不失为一本关于次贷危机的好书。 @ 糖果店阿福 果汁四溅~ @ 그남자 “详尽得令人震惊”事前道德风险,事后大而不倒 @ 道眠 实在是太长了,出场一个人物加一个背景介绍,我又不是情报机构需要购买资料。大背景介绍不多,其实应该给点介绍而不是新闻报道风走下去的。 @ 局外人 集中记录了金融危机时期雷曼、AIG、美林、高盛、大摩与财政部及美联储对危机的反应。作者财经记者背景出身。长于描绘华尔街大佬群像和叙事,但关于金融专业的探讨是完全缺位的 @ tanzzztan 人物真的太多了…但确实详实一件接一件 一桩接一桩 读完最大的感受是 保尔森太难了………因为以时间为轴线 对故事的框架要求就没有那么强 整体很难得 @ Daniel Chen 很好的了解当时的次级贷危机,各大投行机构的惨状以及他们的无助的对策,不管如何政府一定是要参与和给与支持,保尔森他们功不可没的,他们起了决定性作用,然而后来依然不被部分人理解赞同,甚至是非议,政治毕竟是复杂的,人性的贪婪,嫉妒在华尔街也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雷曼是其中的牺牲品,不管如何不可能全部都能保全。
推荐序········································································3
译者序········································································7
中文版序······································································10
成书的背后····································································12
序············································································(1)
第一章········································································(9)
雷曼开始出现危机;
福尔德的身世;
福尔德与格雷戈里;
保尔森对贝尔斯登收购案的回应;
第二章········································································(39)
保尔森的身世;
保尔森进入财政部;
保尔森开始关注雷曼
第三章········································································(64)
盖特纳的介绍,财政部对于贝尔斯登收购案的公众回应;
戴蒙的身世与他在摩根大通的经历,他对贝尔斯登的收购
第四章········································································(87)
福尔德与保尔森会面;
保尔森拟定“击碎玻璃”计划;
财政部与美联储商谈计划;
斯蒂尔建议巴克莱融资雷曼
第五章········································································(106)
爱因霍恩对雷曼资产估值问题的揭露,雷曼因此深受打击
第六章········································································(120)
雷曼公司的高层地震
第七章········································································(148)
美林为芬克保留黑石股份
第八章········································································(166)
美国国际集团的危机应对:高层人事变动
第九章········································································(186)
高盛在莫斯科——是否收购美国国际?
第十章········································································(201)
雷曼高价寻求被收购:从摩根士丹利到美国银行;
保尔森发愁两方事务,推行政府注资计划
第十一章······································································(230)
财政部接管两房;
雷曼的韩国收购之路失败;
AIG求助纽联储(开放贴现窗口)
第十二章······································································(256)
雷曼命在旦夕
第十三章······································································(278)
雷曼的资产重组计划
1. 美国银行要求政府援助,动用美联储资金,他们才答应收购雷曼,保尔森好言挽留。
2. 摩根大通要求雷曼追加50亿美元额外抵押,雷曼认为这是消弱竞争对手实力的做法。
3. 保尔森希望私营公司联手构建资金池避免第二个比尔斯登出现,并申明坚决不会救市。
4. 保尔森向媒体放风:不再有救助行动。
5. 媒体报道远不够保尔森所想,保尔森和戴维斯求助理耶斯曼。
6. 美国银行看到CNBC上理耶斯曼的评论,知道这是财政部的意思,气氛阴郁起来。
7. 福尔德对戴蒙德表示愿意合并后离开公司。
8. AIG寻求巴菲特投资,巴菲特拒绝。
9. 雷曼董事会仍然忠于福尔德。
10. 保尔森争分夺秒,召集华尔街执行官制定私募市场方案
第十四章······································································(331)
1. 财政部和各位首席执行官开会,规定时间给出解决方案。
2. 福尔德没有被邀请前往会议,无比愤怒。
3. 美林也在寻找出路,弗莱明希望达成与美国银行的并购交易。
4. 美国银行决定不收购雷曼,又接到美林的求购。
5. 弗劳尔斯骗保尔森原来美国国际也深陷泥潭
6. 巴克莱若想收购,需要强大且有钱的伙伴,戴蒙德在寻找
7. 如果政府不帮助,美国银行不会收购雷曼。美国银行的刘易斯又在和美林的塞恩谈判,表明只想100%收购美林公司;保尔森知道了非常惊讶:巴克莱打算购买雷曼,美国银行又在讨论收购美林。
8. 一旦巴克莱收购雷曼,美国银行收购美林,摩根大通将会面临竞争压力
第十五章········································································(380)
1. 巴克莱已经准备收购雷曼,需要其他银行提供共计330亿美元。银行家们开始讨论,戴蒙开始主导募捐。
2. 英国金融服务局对巴克莱的收购表示担忧 。
3. 英国方面给盖特纳施压,要在短时间内作出相关决定,几乎等于否决巴克莱的收购。
4. 保尔森再次咨询英国财政大臣,英方表示问题太多,不打算促成交易。保尔森惊愕。前功尽弃。
5. 盖特纳决定施行B计划,让银行家做好雷曼破产准备,各家银行不得减持雷曼及其他银行的证券。
6. 麦克达德几乎听到晴天霹雳,所以银行同意融资,英国政府却不同意。
7. 保尔森向银行家宣布雷曼被收购计划破产,众人诧异愤怒英国。保尔森开始关注美林的情况。
8. 塞恩介绍现在美林争取两条路:1.一小部分卖给高盛 2.整家公司卖给美国银行。
9. 麦克达德向富尔德宣布一切都结束了。
10. 纽联储与雷曼律师们讨论破产事宜。
11. 美林成功完成被美国银行的收购。
12. 为防止雷曼倒闭后的大崩溃,10家平时彼此竞争的银行联合起来建立信贷周转机构。
13. 保尔森催促雷曼进行破产,政府通知雷曼董事会雷曼的破产将有助于稳固市场。雷曼董事会非常气愤。雷曼董事会在午夜投票通过了破产决议。
第十六章······································································(417)
1. 美联储要求几家银行参与大规模为美国国际集团融资的计划
2. 盖特纳与保尔森认识到必须要政府注资
3. 银行家们发现美国国际集团的资金缺口太大,根本无法弥补
4. 盖特纳突然松口,言外之意是美联储可以注资
5. 因为投入资金不换领导层等于认可之前的错误,保尔森等为美国国际集团找来了新的总裁。
6. 美国国际集团躲过破产危机
7. 保尔森和盖特纳忙于向外界说明为何政府要投入救市
第十七章······································································(458)
1. 雷曼倒闭导致摩根士丹利陷入危机。
2. 花旗银行副总裁沃克尔考虑花旗和摩根士丹利的合并。
3. 摩根士丹利的麦克开始联系斯蒂尔,考虑与美联银行的合作。并开始对美联银行的尽职调查。
4. 花旗银行首席执行官潘迪特婉言拒绝了和摩根士丹利的合作。
5. 保尔森感觉遇到了金融界的“911”(P.468)
6. 保尔森团队认识到无论如何解决问题,其中必须包含政府干预行为。
7. 保尔森开始考虑完善“击碎玻璃”计划(P.470)
8. 摩根士丹利股价下降42%,关于其资产危机的谣言散布遍地。人们纷纷开始要求赎回资金。
9. 麦克开始求助希拉里克林顿、证监会主席(可惜其是一个自由市场的狂热分子)、保尔森、高盛的贝克兰梵、皆无效。
10. 保尔森渴望参与到对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的讨论中,但因为道德承诺,他不能介入。保尔森申请到豁免权。
11. 黑石主席史蒂文•施瓦茨曼劝保尔森采取措施阻止对金融机构的卖空;限制人们赎回资金和转移账户的能力。
12. 麦克谴责卖空者的内部备忘录被泄露出去,卖空者准备清销在摩根士丹利的账户作为抗议。
13. 保尔森、伯南克和盖特纳进行三方会谈,提议政府买下有毒资产。
14. 纽约时报登出麦克求助花旗的谣言。麦克在摩根士丹利的主交易大厅中央向所有员工发表演讲。
15. 高盛面临撤资风波。
16. 高盛收到摩根士丹利诋毁他们的谣言。
17. 保尔森讨论购入坏资产的草案。
18. 英国金融服务局尽职卖空29支金融股票的30天禁令,有关保尔森正努力完成一件大事的传言传来,市场从恶性循环中得到了短暂的喘息。
19. 保尔森去劝说布什总统,提供50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购买金额。
20. 联储的沃尔什建议高盛寻求与花旗集团的合并。贝克兰梵意识到高盛可能要变成银行控股公司。
21. 保尔森、伯克南说服国会同意议案。国会最终通过巨额议案。出台禁止金融股票的禁令。
22. 证监会准备
23. 摩根士丹利想到了中国投资公司,渴望寻求中国帮助。
第十八章······································································(503)
1. 保尔森向公众宣布“问题资产救援计划”。
2. 摩根士丹利发现梅美联银行有19%的累计损失。
3. 贝克兰梵考虑把公司转成银行控股公司。
4. 中国成为摩根士丹利唯一的希望,日本三菱公司突然提出合作意向。
5. 罗基•科恩向沃尔什建议合并高盛和美联银行。
6. 中国提出的要求摩根士丹利难以接受。
7. 高盛的贝克兰梵寻找花旗的潘迪特商谈合并。
8. 美联储非常希望摩根大通的杰米•戴蒙收购摩根士丹利。
9. 花旗拒绝收购高盛。
10. 摩根士丹利和中国的谈判陷入僵局,开始和日本谈判。
11. 保尔森研究小组最终敲定了7000亿美元的救援金额。
12. 政府努力推动高盛和美联银行的合并。
13. 保尔森希望政府为高盛-美联合并提供资金担保,被怀疑是为过去的高盛老友帮忙。
14. 盖特纳与伯克南和保尔森通话之后,一致认为不能支持这笔交易。
15. 高盛-美联合并交易取消。
16. 保尔森极力促使摩根大通收购摩根士丹利。
17. 保尔森和约翰•麦克在是否接收摩根大通的低价收购上发生争论。麦克坚持为了几万职工不会接受,保尔森说一切为了稳定。
18. 高盛决定成为银行控股公司(更多的监管,但可以避免眼前危险)。
19. 中国方面得知麦克同时在和三菱谈判,非常愤怒离去。
20. 摩根士丹利得到日本90亿美元的投资,摩根大通如释重负。
21. 新闻发布:高盛和摩根史丹利即将成为银行控股公司,这两家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最终通过宣告自己商业模式失败来拯救自己。
第十九章······································································(546)
1. 高盛依然不容乐观,向巴菲特寻求投资。
2. 高盛与巴菲特达成交易,多售出50亿美元的股票,股价上涨超过6%。
3. 保尔森在推行TARP法案的过程中又遇到政治阻碍,金融危机已经成了总统竞选策略的一部分。
4. 总统、副总统、麦凯恩和奥巴马在一起召开会议,说服麦凯恩支持的共和党议员们在此磋商同意通过问题资产援助计划。保尔森居然给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单膝跪下,恳求不要驳回法案,再给一次说服的机会。
5. 花旗考虑收购美联银行。
6. 保尔森再次去国会说服议员,提出救援计划面临的四大主要障碍(P.555),并说明这是为了拯救在座的各位。所有人都非常激动。
7. 美联银行被以1美元每股的价格出售给花旗集团。
8. TARP法案已经获得两党通过,即将被提交表决。
9. 40分钟后,法案被以228票对205票否决。股票暴跌。
10. 保尔森团队开始讨论拯救该法案的计划。
11. 众议院开始对法案第二次投票表决。投票通过,布什签署法案,推进7000亿美元的问题资产救援计划。
12. 福尔德参加被称为雷曼破产检讨会的国会听证会。
13. 巴菲特就TARP向保尔森提出具体建议。
14. 保尔森决定财政部对银行进行直接投资。
15. 三菱公司撤销交易的谣言四起,摩根士丹利的股票跌到1996年来最低水平。 16. 保尔森决定邀请公司负责人们来华盛顿劝其接受投资。保尔森同时担心摩根士丹利的命运。
17. 最终,摩根士丹利得到了三菱写有“$9000000000.00”的支票。交易结束。
第二十章······································································(586)
1. 9位首席执行官来到华盛顿,与其监管者的唯一一次面对面。
2. 三大部分救援计划最终实施。
后记··········································································(598)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