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作者:阎步克
译者:
ISBN:9787303264094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30
豆瓣评分: 9.3
书籍简介:
本书以成立于汉,并最终在隋唐演变为科举制的察举选官制度的七八百年变迁历程,作为研究对象。书中把官僚制理性行政、帝国政体下的特权分配与权力斗争,以及作为帝国官僚来源的知识群体的动态,作为制约察举制变迁的三个主要动因。由此出发,对大量相关史料进行了考订梳理,在此基础之上,对察举制中的“以德取人”、“以能取人”、“以文取人”及“以名取人”、“以族取人”因素的表现形式、相互关系及变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精到阐述。从而对这一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向科举制的演变,提供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解释。
作者简介:
阎步克,1954年生。历史学博士。1988年起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任教。1993年任教授。专业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和政治文化史。主要论著有《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服周之冕:〈周礼〉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等。
书友短评:
@ 瞿起田 北京大学历史系的阎步克老师关于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研究的一部代表性作品的最新修订再版,系统梳理了在科举制度普及之前,充当中国官僚选拔的主流制度的察举制度数百年的演化变迁历程。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注重将察举制度放置在中国传统官僚政治的大背景之下、考察其作用与影响,注重察举制度的演化历史进程中、遵循的不同选拔标准之间的对比及其历史背景与各自利弊,注重察举制度与科举制度之间的比较分析、进而理清察举制退出历史舞台的深层次原因。作者严谨而细致的历史研究能力与清晰而易读的文字表达能力,都同样让人敬服不已。值得推荐。 @ 乾元 读完之后真的忍不住唏嘘,我之前读史书,完全就是囫囵吞枣读过就算了,本质上就还是在读故事,但是阎老他们这类大家读史那就是在找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啊,人物和事件背后的意义都能分析出个一二三四来,读完之后真的很惭愧,对于历史研究我终究只能算个爱好者,真正的历史研究那真的是用心血熬出来的啊!那么多的条文典故和辨析,大家真不愧是大家。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后代的察举制不一定就比前代的优越,汉代的察举功能竟然还比魏晋的强,不过魏晋时期察举制转为九品中正,以德、以能、以文取士也转为以民、以族取士,不能不说是当时皇权官僚行政与门阀之间博弈的一种结果,不过门阀的强盛毕竟也只是一时,所以皇权的权威恢复之后,唐朝的科举制就应运而生了。 说起来,文里官僚行政和知识分子的概念我有些模糊,得找书补补才行。 @ 羊習 阎老师博论。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的演化。制度不是凭空啪叽出现的。(嗯,看的时候一直在对比一下当前申请考核制度和行测申论制度(狗头bushi) @ 刈翎 8。可贵的不是指出科举制将取代察举制的趋势,而是在每个章节后时不时的小考证,很见阎老师解读材料的功力。 @ 哪儿的事儿去 非常好!除了因为文言文水平不行记不住,没感觉到啥缺点
引言
第一部分 两汉时期
第一章 儒生、文吏与“四科”
一、察举诸科的渊源推测
二、儒生参政、“以德取人”与察举制之成立
三、“四科”之考析
四、察举与任子
附录察举诸科杂考
一、尤异与高第t
二、文无害
三、察廉、廉吏与孝廉
四、西汉秀才岁举的推测
第二章 “授试以职”与“必累功劳”
一、“授试以职”考述
二、“以能取人”
三、儒生与文吏的冲突与融合
第三章 阳嘉新制
一、阳嘉新制考述
二、阳嘉新制的来源
三、等第与黜落
四、黄琼“四科
五、“以文取人”
第四章 汉末的选官危机
一、选官的腐败
二、“以名取人”
三、“以族取人”
第二部分 曹魏时期
第五章 曹魏察举之变迁
一、特科与岁科
二、“贡士以经学为先”
三、“四科”与“明法”
四、郎吏试经与学校课试
第六章 “名实”问题与“清途”的兴起,
一、名实本末的对立
二、崇本责实之对策
三、从“黄散”看“清途”的兴起
四、“清途”与选官格局的变迁
第三部分 两晋时期
第七章 晋代察举之变迁
一、察举特科
二、秀才对策制度
三、察举考试之等第和任用
四、其他科目
五、学校试经人仕制度
附录魏晋的散郎
第八章 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
一、九品中正制与“清途”的配合
二、两种选官倾向的冲突
三、察举科目与乡品评定
附录甲午制始末
第九章 察举的低落
一、察举人仕者的社会成分
二、应察举者之仕途发展
三、察举的低落
第四部分 南朝时期
第十章 南朝察举之复兴及其士族化
一、察举与学校的复兴
二、察举学校入仕之途的士族化
三、“主威独运”与“安流平进”的新平衡
四、突破门第限制的努力及其局限
附录南朝“二学”考
第十一章 南朝策试制度及科举制的萌芽
一、南朝策试制度
二、“以文取人”的进一步强化
三、与举主关系的松弛
四、自由投考的萌芽
第五部分 北朝时期
第十二章 北方政权对察举制的采用
一、十六国与北魏对察举制的采用
二、“门尽州郡之高
三、魏、齐策试制度
第十三章 官僚政治的复兴与察举制的关系
一、官僚政治的复兴与士族政治的衰落
二、考试制度对门第限制的突破
三、“有秀才之科而无求才之意
四、武功、吏能与文学、经术
第十四章 科举的前夜
一、北朝察举中科举制的萌芽
二、北朝学校中科举制的萌芽
三、科举制成立标准的讨论之评述
四、科举的成立
第十五章 结语
一、理性行政因素
二、特权分配与权力斗争因素
三、知识群体因素
四、必然性与合理性
· · · · · ·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共32册),这套丛书还有《巫蛊之祸与儒生帝国的兴起》《明清社会和礼仪》《浮生取义》《危机与重构》《国中的“异乡”》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