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以来的中国

书名:1840年以来的中国
作者:王人博
译者:
ISBN:9787510887437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5-25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640
豆瓣评分: 8.3

书籍简介:

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无疑最具争议也最受人关注。 军事的视角、政治的视角、文化视角、社会视角与观念视角的近代史叙述,我们都已不陌生。 这本《1840年以来的中国》,为我们呈现的,则是一幅与众不同的近代史图景:法学视角。 ————– 编辑推荐 一本“独特”的中国近代史,写作前后历时大约25年,可谓拥有史学家的洞察X法学家的严谨X哲学家的智慧。 1.以立宪为线索,重新梳理中国近代 史的关键节点 1840年,在突然跌入现代世界之后,中国也曾将宪法作为救国的药方,希望依靠宪法,让中国快速摆脱困境。 但为何中国的立宪之路,却异常坎坷? 为什么说是焦躁的心态,让中国近代立宪之路变得痛苦而曲折? 在本书中,抓住“立宪”这样一个关键动作,王人博老师专注考察近现代史中的重大立宪时刻:从戊戌变法、清廷预备立宪到辛亥革命、以致1949年以后的五四宪法、七五宪法、八二宪法。 在对这诸多“立宪”事件反思中,中国近代转型失败原因的剖面清晰显露出来。 2. 宪法问题,并非一个单纯的法学问题,其背后交织的,是现代国家、现代文明的核心理念。 当一个老大帝国要完成立宪转型时,必然也牵扯出更为复杂的普遍价值与特殊价值冲突。 旧中国先前“独立自我喂养的精神世界”如何开始逐渐崩塌? 西方的普遍价值如理性、自由、平等、法治、权利,在一系列“立宪”实践后究竟通过何种方式渗透进中国人的意识中,并被逐步接受?是外在的宣传灌输?还是基于内心的诚服? 以上问题,是本书贯穿的另外一条线索。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王人博,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政法论坛》主编。主要著作有:《法治论》《权利论》《孤独的敏感者》《法的中国性》。

他是中国法学家少有的深具人文精神与批判精神的学者。对于学界讳莫如深很多问题,都能以专业的眼光,毫无顾忌地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这种风格让他笔下的中国近代史,拥有了少有的穿透力。

这本“独特”的中国近代史,写作前后历时大约25年,可谓拥有史学家的洞察X法学家的严谨X哲学家的智慧。

书友短评:

@ 维克多 1、形式上终结了皇权,实际上并未走向共和。2、打开了民族主义的潘多拉魔盒。3、宪制纲领,却充满矛盾和悖论。4、作为目的的自由和平等,却成了救亡图存的手段。 @ 桥本773 作者倒也诚恳。“书前的话”里直接明说了只有“书前的话”和“引言”是新作,其它都是照搬以前出版过的书。而这 孔网卖掉的第一本书,先知书店购入。法学界似乎非常热衷normative,阈值高了,读这些索然无味。 @ 尔海 上半部很不错,从宪政的角度梳理了中国近代变迁,提出了一些新意的视角与观点。下半部太专业了,收获不大。 @ 闲居 本书所描述的“现代宪政思维”概念与那个时代对标,相当于是制造了一只真空球形鸡在泛泛而谈。 @ 智术师 水准一般。 @ 不知道叫啥 书是好书 但是真的读不下去,看了好几章弃了,以后看看还会不会再读 @ 有限理性存在者 上部近代史是重头戏,国家富强的“工具观”是近代宪制思潮的基本特质。下部现代史,大概是内容敏感,作者论述很克制,不免有一种带着镣铐跳舞的束缚感。 @ 社科学人 宪法的中国性 @ ruruand… 下半部到水之处吧,再往下什么都读不进了。前面收获良多,对近代的思潮有了新一步了解。

书籍目录

引言
如何思考中国
上部
中国的近代性
受损的传统世界
西方的诱惑
求生之道
革命
“五四”思想
结 语 历史的意义
下部
寻找“中国性”
民权词义考
庶民的胜利 ———中国民主话语考论
一个最低限度的法治概念 ———对中国法家思想的现代阐释
水:中国法思想的本喻
权力与技术 ———对劳动教养问题的一个宪法学分析
宪法概念的起源及其流变
宪法的中国性 ———对五四宪法发生过程的一种解释
被创造的公共仪式 ———对七五宪法的一种阅读与解释
中国现代性的椭圆结构 ———“八二宪法”中的“建设者”述论
余论
什么是关键
· · · · · ·

  • 辛亥革命的意义是伟大的,但留下的遗憾也同样刻骨铭心。就拿打倒皇帝来说,打那以后皇帝在中国的皇位上确实没有了,但是抽掉了皇位,换上其他椅子的现象在中国屡屡再现,名目很多,其实依然存在实际上的皇帝。中国可以再也容不下一个名正言顺的皇帝,但人们仍可容忍花样翻新的“强人”。
    —— 引自章节:革命
  • 梁启超总结中国人有四大缺点:“一爱国心之薄弱”,“一独立心之柔脆”,“一公共心之缺乏”,“一自治力之欠阙”。职是之故,中国之急不是推倒现行政府行共和之制,而是改造国民自身。当他们认定在中国只有“部民”资格而无“国民”资格时,革命非但无法达共和之理想,而且其本身就是取乱之道。因为惯乎生活在专制制度下的民众,一旦失去君主,头上便无超然权威,心理将失去平衡,各种矛盾也将无从调适,必成动乱,而且,动乱过后必会出现一种更为黑暗的专制。因为民情决定政治走向,动乱中必会出现一种“非常之豪杰”借军队的力量以“动乱”为口实把国家权力聚集于自己一身,并以宪法、选举、议会作为粉饰的招牌。梁启超称这种政体为”人民选举终身大统领之共和政体”,是“共和专制政体”,“最后之结果必变为最可恶的君主专制政体”。这是一种警喻式的占ト,但不幸在后来的中国却成了事实。
    —— 引自章节:革命
  •   大历史丛书(共2册),这套丛书还有《衰世与西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1840年以来的中国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