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

书名:贝多芬阿多诺的音乐哲学
作者:[德]西奥多·阿多诺
译者:彭淮栋
ISBN:9787567583160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1-6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28
豆瓣评分: 9.3

书籍简介:

阿多诺除了是哲学家,也是音乐理论家,自幼弹奏并熟悉贝多芬作品。本书收录了阿多诺重要的、发人深省的贝多芬札记,构成了一本从哲学、社会学、美学、音乐学、文学等角度观照贝多芬的既精且博之作。 阿多诺开创性地从黑格尔哲学角度谈论音乐学元理论问题,并奠定了后世晚期风格的理论基点。晚期贝多芬被定位为“音乐中的黑格尔”:一位最早感受到启蒙现代性的理性危机与异化的极度痛苦,最终被迫重构传统、创作出一套自己的调性理论的作曲家。他“废除了音乐中一直存在的肯定享乐主义的成分”,让音乐摆脱了18世纪康德所贬视的“功利性的享受”,在完成古典批判的同时构成了启蒙资本主义文化史的一次本质性断裂,标志了以往在历史中曾附庸于礼教、宫廷、娱乐的音乐首次成为符合康德所提出的“凝神贯注的严肃艺术”。 驱除启蒙主义神话的迷雾,解救现代音乐所面临的种种现代性危机,构成了阿多诺对贝多芬晚期作品解读的“调性”。

作者简介:

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1903—1969),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美学家、音乐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代表人物。一生著述甚丰,涉猎广泛。在音乐理论方面亦有极高造诣,富于洞见的音乐批判理论构成了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的一大特色。著有《启蒙辩证法》《否定辩证法》《美学理论》《新音乐的哲学》《棱镜:文化批判与社会》等。

书友短评:

@ 魏司马的光 大陆版本 @ 盐胡子 阅读阿多诺总是让人无地自容 @ 熊籽岷 第一次读阿多诺还有音乐哲学……大为震撼 @ Aromaticstar 阿多诺的表述总是这么跳跃而富有灵活性 @ Tricia 之前看的是繁体版,上周买了简体同译本引进,是真的著译俱佳,阿多诺的哲学素养、音乐洞见(他曾经跟随贝尔格学习)不必说,译者彭淮栋关于音乐方面术语翻译基本正确、都有引文,能适时提供注释(不知道有没有校者功劳),并且主编杨燕迪也好,翻看《古典风格》就领受过了。这书估计要配合谱子、录音、别的更“技术”化的音乐分析看很久,先标一下。 @ 豆友15430 解析的很独到…没有点功底是难懂的,这里面还设计政治和历史宗教…不是只有音乐曲式,当然音乐方面也是挖掘得很透彻… @ 熊籽岷 第一次读阿多诺还有音乐哲学……大为震撼 @ Aromaticstar 阿多诺的表述总是这么跳跃而富有灵活性 @ 不二 丛书 @ Tricia 之前看的是繁体版,上周买了简体同译本引进,是真的著译俱佳,阿多诺的哲学素养、音乐洞见(他曾经跟随贝尔格学习)不必说,译者彭淮栋关于音乐方面术语翻译基本正确、都有引文,能适时提供注释(不知道有没有校者功劳),并且主编杨燕迪也好,翻看《古典风格》就领受过了。这书估计要配合谱子、录音、别的更“技术”化的音乐分析看很久,先标一下。

书籍目录

中译本导言:作为音乐史家的阿多诺(杨婧)
编者前言(蒂德曼)
贝多芬
音乐哲学:片断与文本
第一章 序曲
第二章 音乐与概念
朝向一个贝多芬理论
第三章 社会
文本1:论音乐与社会之间的中介
第四章 调性
第五章 形式与形式的重建
第六章 批判
第七章 早期与“古典”阶段
关于《钢琴三重奏》(Op.97):外延型理论的各要素
建构一个贝多芬理论
第八章 交响曲试析
文本2a:贝多芬的交响曲
文本2b:电台与交响曲曲体的解构
第九章 晚期风格(一)
文本3:贝多芬的晚期风格
文本4:贝多芬:六首钢琴小品,Op.126
第十章 不具晚期风格的晚期作品
文本5:异化的扛鼎之作:论《庄严弥撒》
第十一章 晚期风格(二)
第十二章 人性与去神话
文本6:贝多芬音乐的真理内容
附录一
文本7:科利希的理论:贝多芬音乐的速度与性格
附录二
文本8:贝多芬作品的“美丽乐段”
附录三
文本9:贝多芬的晚期风格
缩写
编后记
札记片断比较表
贝多芬作品索引
人名索引
· · · · · ·

  • 舒伯特C大調交響曲第一樂章,發展部開頭,我們有時覺得彷彿置身一場鄉村婚禮;一段情節似乎在展開,但隨即消失,在呼嘯而至的音樂中橫掃無蹤,這音樂一度充滿那意象,然後往前走向一個大異其趣的旋律。客觀世界的意象在音樂裡出現,只是零星、奇異的閃現,立即消失;然而它們稍縱即逝,卻是音樂的本質所在。標題可以說是一天的種種行事在音樂裡留下來的沈澱。音樂持續時,我們在音樂之中,就像在夢裡。我們置身鄉村婚禮之中,然後被音樂洪流捲走,天知道捲至何處(可能近似死亡——音樂與死亡親近之處就在這裡)。——我相信那稍縱即逝的意象是客觀的,不只是主觀的聯想。……貝多芬可能嘗試著迴避意象禁令。他的音樂不是任何事物的意象——卻是整體的意象:沒有意象的意象。
    —— 引自第15页
  • 觀念史,連帶而言,音樂史,是一個自足的動機脈絡,一方面,就如社會法則產生彼此隔開的領域,另方面,如全體性的法則,在各個領域裡顯露時是同樣的法則。它在音樂裡的具體解讀是音樂社會學的一件基本要務。基於音樂領域的這種自立自主,其客觀內容的問題不能直接變成社會發生論的問題,但社會作為一個問題-其各種彼此對抗的力量的總體——會進入這些問題,進入精神邏輯。想想……貝多芬。若說他是革命資產階級的音樂原型,則他同時也是一種擺脫社會監護,在美學上充分自主,不再是僕人的音樂的原型。他的作品炸碎音樂與社會恬然相安的圖式。在那種圖式裡,儘管音調和姿態上做足理想主義,社會的本質,他以全體性主體的代理人身分為之發言的本質,成為音樂自身的本質。兩者都只有在作品內部才能掌握,而非只靠意象就能掌握。藝術的建構,其核心範疇可以譯入社會範疇。這建構與資產階級自由運動的密切關係響透貝多芬的音樂,這關係是生氣活潑地展開的全體性。他那些樂章依照它們自身的法則彼此組合,去變化、否定、肯定自己和整體,不向外瞻顧,也就是在這個意義上,那些樂章近似那個以其力量推動它們的世界; 它們不是模仿那個世界來完成組合。在這方面,貝多芬對社會客觀性的態度近於哲學態度-在某些要點上接近康德,在決定性的要義上接近黑格爾-而非某種可疑的照鏡子擺姿勢:在貝多芬的音樂裡,社會是以無概念的方式被認知,而非如照相般照下來。他所說的主題展開式作品(thematische Arbeit),是對立命題、個別興趣彼此磨蝕。控制他作品的化學機理的那個全體性,那個整體,並不是一個照圖式來納入各種細節的總括概念,而是那主題展開式作品及其結果(完成之作)的縮影化身。這裡有個傾向,是盡可能取消作品賴以成立的自然材料的特質(entqualifizieren)。各樂章的動機種子、殊相,與共相是一致的,是調性的式子,它們被降成本身不具意義的東西,而且就如個人主義社會…
    —— 引自第85页
  •   六点音乐译丛(共16册),这套丛书还有《反思音乐与音乐史》《古典风格》《作曲家的人格声音》《莫扎特论》《音乐哲学导论》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贝多芬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