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帝国六百年

书名:奥斯曼帝国六百年土耳其帝国的兴衰
作者:[英]帕特里克•贝尔福
译者:栾力夫
ISBN:9787508689845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0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787
豆瓣评分: 8.7

书籍简介:

【内容简介】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是三百年的强盛加上三百年的衰落的故事。它是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世界的十字路口,国运兴衰牵动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土耳其人的祖先来自中亚大草原。公元1300年左右,他们迁徙到亚洲的最西端,在此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土耳其人拥有草原民族一贯的凌厉作风,而他们的灵活与包容则在那个时代独树一帜。仅仅经过三位开国苏丹的励精图治,土耳其人就以“帝国”自立,在欧洲留下战无不胜的威名。 1453年征服者穆罕默德攻陷君士坦丁堡,1529年苏莱曼大帝陈兵维也纳城下——鼎盛时代的奥斯曼帝国,为欧亚大陆的政治地图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冲击。在欧洲,奥斯曼帝国在拜占庭帝国的废墟上建起新的繁荣,被汤因比称为“罗马帝国的第五次复兴”;在亚洲,它再现阿拉伯帝国的辉煌,带领伊斯兰世界回归了团结与强盛。这一切,使得奥斯曼帝国在那个帝国时代无往不利,成为“三洲两海、东方西方、世界中心伊斯坦布尔的主人”。 随着世界现代的降临,奥斯曼帝国却落后了。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站上历史变革的潮头,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沙皇俄国、拿破仑帝国、大英帝国,与东方强权奥斯曼发生不可避免的碰撞。1683年奥斯曼军队再度围攻维也纳遭遇惨败,从此,“胜利”愈发成为一种奢望:奥斯曼帝国在军事、制度、科技上都被欧洲赶超了。帝国尝试过种种维新道路,新与旧的交锋异常残酷,一些大臣甚至苏丹为了改革事业献出了生命。 帝国的改革亦步亦趋,而世界近代的帝国主义争夺和民族独立运动却来得无比迅猛。1821年,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希腊爆发独立战争;同时期的埃及也自立门户。此后,从奥斯曼帝国的巴尔干、中东和非洲领土上陆续分裂出二十多个国家。其中很多国家迅速沦为英国、法国、俄罗斯等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最终,奥斯曼帝国本身也在“一战”战败后倾覆。六百年世界帝国的历史成了被人怀念、叹惋的过去,而现代土耳其以一个共和国的面貌开启了新的篇章。 在土耳其的跌宕国运中,中国读者能找得到祖国的影子,也找得到很多国际现状的根源。那段帝国时代是欧亚两洲,乃至整个世界近代不可磨灭、无法回避的历史记忆。 【编辑推荐】 1. 奥斯曼帝国史,即土耳其的古代、近代史,是我们了解世界近现代变迁必不可少、又常常忽略的一块拼图。奥斯曼帝国的国运兴衰,强时称霸欧洲,弱时被欧洲赶超、欺凌,加上地处“世界的十字路口”,使得土耳其成为理解近代全球力量变迁绝好窗口。从这里,你在了解土耳其自身的同时,也将从另一个视角理解现代欧洲和现代中东的形成。 2. 历史读者的感官盛宴!本书作者曾受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的称赞,说作者兼为“形象刻画的大师”和“叙事写作的大师”。《奥斯曼帝国六百年》作为作者的生涯收官之作,完美诠释作者的大师文笔。傲视欧亚群雄的伟大苏丹,被守旧势力烧死在塔楼中的维新大臣……洋洋洒洒的奥斯曼历史,在作者的笔下鲜活起来。 3. 土耳其时政局势动荡,牵动欧亚两洲乃至全世界的神经。这个地处欧洲和伊斯兰世界之交,背负数百年奥斯曼帝国传统的国家,为何如此重要?这部奥斯曼帝国通史将给你答案。 4. 土耳其旅游访古、感受风情的必备读物。土耳其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国度,国际旅游的热门目的地。这本书让你不再对土耳其一无所知,你将对伊斯坦布尔的街巷、伊兹密尔的古城、地中海岸的秀丽风光都有不一样的亲切。 5. 你是否是诺奖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粉丝?那么《奥斯曼帝国六百年》也将让你一见如故!这是《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白色城堡》等书背后的历史布景。 6. 土耳其与中国同为亚洲文明古国,到了近代又一同沦为欧洲主导的世界现代化大潮中的落后被欺者。近代的土耳其史称“西亚病夫”。是什么导致了中土两国的相似命运?了解土耳其的历史命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近现代世界。

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贝尔福,(1904—1976)第三任金洛斯男爵,苏格兰历史学家、作家、记者。

1925年,贝尔福从牛津大学历史系毕业,随后开始了记者和专栏作者生涯。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贝尔福作为贵族子弟,加入了英国皇家空军,在情报部门工作。1944年到1947年,贝尔福赴英国驻开罗使馆任职,总管宣传部门,从此开启了他与中东、土耳其的不解之缘。

1947年之后,贝尔福回到自由职业。终其一生,贝尔福不是在伦敦居住,便是在中东游历,成为中东事务和历史的专家。1952年,贝尔福受英国政府委托,写作了一部经典而极富争议的土耳其国父传记,即《阿塔图尔克:一个国家的重生》。此后他还创作了一系列历史作品,包括《希腊肖像》(1956)、《埃及肖像》(1966)、《两海之间:苏伊士运河的建造》(1968)、《摩洛哥》(1971)、《圣索菲亚大教堂:一部君士坦丁堡的历史》(1972)等。《奥斯曼帝国六百年》(1977)是他写作生涯最后一本书,雕琢多年,但他生前却没能看到这本人生集成之作的出版。

书友短评:

@ 歇洛克 4.5;前半本辉煌流丽,后半部陷于写史流水账+拥英视角,总体可读,尤配以地图国界变迁+周边国兴衰蔚为壮观。发源游牧,具出色军事能力,东征西伐扩大版图,缓慢渗透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陷落后东方开始碾压西方,成为联结欧亚的贸易中心,称霸海陆,是罕见的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对比轨迹接近的天朝,可参照出宗教信仰对稳固政权的凝结性),难得的是亦能兼容并蓄,包容多元文化/宗教,保护人文艺术,苏莱曼时期达至巅峰。每个王朝的衰落亦惊人相似,各种内讧、腐败大伤元气,君主排斥改革、保守专政;而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殖民扩张+俄罗斯的崛起,衰朽帝国成为制衡(欧/俄)砝码得以苟延,各附属国纷纷独立(可侧面了解希腊波兰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埃及等国的血泪史),对亚美尼亚的残忍屠杀震惊世人,一战火焰终于焚毁了这个曾经荣耀的泱泱大国。 @ 中世与近世之间 国内奥斯曼帝国题材的书也有一些,但理想的却不多,以研究水平而言,国内学者的可以忽略(尤其是前近代),剩下的稍微靠谱的也就是斯坦福·肖的那本,可惜只翻译了上部。因此本书可以称的上是国内第一部详细的奥斯曼帝国通史著作,八百页的小砖头基本是政治史叙述,而非现代专题通史那种八股,不管是入门还是深入学习,本书就通俗性与严谨性都是够用的,译文也很流畅,苏莱曼大帝的论述内容最为丰富,总算对这位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关于配图问题还是要吐槽,就国内读者比较陌生的世界史而言,不是说一张帝国全图就够了,而是要有版图变迁过程,周边形势,特别是重大战役的地图。当然这不是出版社的问题,原著好像基本是文字,真希望国内世界史著作有一天也能像日本那样,能有大量的配图。还好可以参考台湾引进的那套兴亡世界史奥斯曼帝国部分。 @ 空山 九月大部头打卡·奥斯曼帝国真的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可爱又可恨,牛气又软弱的那种 但能存活六百多年,本身就非常神奇了.前三分之二有趣(各种八卦 后三分之一打过去打过来,签合约毁合约(大屠杀真的太不能忍了,不明白何为能因为信仰问题如此残忍… 让人最大开眼界的还是奴隶制度,太与众不同了,将军事宗教政治杂糅到这种制度里面,产生了无可匹敌的帝国近卫军,真的是天才苏丹,不过天才的同时也都挺变态的,父子兄弟相残,挖眼.割耳.囚禁.最常用的就是用弓弦勒死(每次看到都感觉呼吸不畅…奥斯曼帝国真的是一个运气很好的帝国了,每次眼看要完蛋的时候总会有新的转机挽救这个风雨飘摇江河日下的帝国.特别反感后面那些国家打着“正义”的旗帜支持或反对奥斯曼,证明了那句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非常好的通史,适合入门. @ Paco 任何人都不能否认,土耳其是一个迷人的国度。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仍将向其投去好奇的目光。有向往,也有误解。时至今日,土耳其依然显得神秘莫测,他的土地,乃至他的民族始终像一个谜。《奥斯曼帝国六百年》的作者极其善于人物形象的刻画,规整的宏大叙事之中也不无细节和微小事件的条分缕析,而历史巨轮偶然间触碰冰山一角引发的混乱和尖叫也被以高超的技巧放大,让人们虽不是亲眼目睹,却也仿佛见证了巨轮崩坏的惨烈悲壮。性格各异的风流人物行走在奥斯曼帝国三洲两海的大地上,用他们的手掌和脚掌去触碰历史事件,我感到这是一部属于奥斯曼帝国和奥斯曼人的史诗巨著。甚至可以将其当成一部历史小说来欣赏,帕特里克·贝尔福的才华在专业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面前也毫不逊色,而这部书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并没有削弱它作为一本历史读物的严肃性。 @ deus 以政治军事史为主,对历史爱好者很友好的书。 @ 悠 对小白友好。大帝国的三起三落各有缘由,避免不了的宗教/民族狂热。 @ Sky_paint 作者长于描写人物,前期诸位苏丹之事迹固然精彩,而后面苏丹不再是本书的主角后,叙述就变得散乱了。 @ 豆友LvvaTouMs0 奥斯曼帝国就是罗马的继承者! @ 冈田健史 对奥斯曼帝国的了解仅限于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有限内容,对于君士坦丁的陷落,教科书也是一句带过。这本书填补了空白。拜占庭末代皇帝有血气!可敬可叹!

书籍目录

序 幕 001
第一部分 帝国的黎明 011
第一章 013
第二章 030
第三章 042
第四章 065
第五章 079
第二部分 新拜占庭 091
第六章 093
第七章 109
第八章 126
第九章 141
第十章 162
第三部分 帝国之巅 183
第十一章 185
第十二章 196
第十三章 207
第十四章 229
第十五章 247
第十六章 263
第十七章 279
第四部分 衰败之种 301
第十八章 303
第十九章 330
第二十章 350
第二十一章 372
第二十二章 385
第二十三章 398
第五部分 死敌俄罗斯 423
第二十四章 425
第二十五章 436
第二十六章 445
第二十七章 454
第二十八章 469
第六部分 改革的时代 495
第二十九章 497
第三十章 523
第三十一章 547
第三十二章 569
第三十三章 582
第三十四章 607
第三十五章 627
第七部分 末代苏丹 649
第三十六章 651
第三十七章 667
第三十八章 692
第三十九章 714
第四十章 730
后 记 751
· · · · · ·

  • 此时,穆拉德一世治下的奥斯曼人面对着一项挑战。阿诺德・·汤因比( Arnold Toynbee)这样写道:来自大草原的民族离开了他们熟悉的环境,来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他们不再需要担心水源干涸的问题,但面对着一个全新的问题:如何统治其他族群。面对这个挑战,其他的游牧族群选择的方法很简单:“把自己从牧羊的人转变成“牧人”的人。”然而他们都失败了。阿瓦尔人对斯拉夫人的统治仅仅持续了50年,匈人对匈牙利人的统治随着阿提拉(Atia)本人的死亡而瓦解。蒙古人建立的一系列帝国都很短命。这些游牧民族政权的统治方式有一个巨大的问题:被他们视作“牲畜”的被统治者,仍然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着,因此也就仍然具有经济上的生产能力;而来到定居环境下的“牧人者”,实际上变成了没有生产能力的寄生虫,如同“压榨工蜂的雄蜂”。于是,被统治者早晚会联合起来,要么赶走那些“牧人者”,要么就将他们同化。因此,对大多数游牧民族帝国来说,它们的命运就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 引自章节:第一部分 帝国的黎明 011
  • 此时,皇帝已经骑马赶到了科克波塔门,但守军已然人心惶惶,来不及关上大门。土耳其人冲了进来,而留下来抵挡他们的热那亚人已经寥寥无几。君士坦丁又骑马回到了圣罗曼努斯门的主战场,看到土耳其人正从临时壁垒的缺口处涌入。在做了最后一次集合希腊部队的尝试之后,皇帝意识到败局已定。“城市已经失陷,我却仍然活着。”说完,皇帝从马上下来,扯下了自己的徽章,一头冲向了奥斯曼近卫军,与他们展开肉搏战。此后,再也没有人看到过拜占庭皇帝,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君士坦丁清醒地意识到已经没有希望,”吉本写道,“于是他抛却了一切幻想;在一片混乱中,他不知丧身于何人之手,躯体则被埋没在尸山之下。”在行伍整齐地通过城门之后,征服者们立即打破了阵形,涌进君士坦丁堡的大街小巷,按照惯例大肆杀戮劫掠。他们洗劫了教堂、修道院和女修院,抢劫宫殿和住宅,不仅抢夺财物,还要掳掠人口。成千上万的希腊人朝着圣索菲亚大教堂逃去:在一个小时之内[历史学者米海尔·杜卡斯(Michael Ducas)如是说],整座圣殿里都挤满了男人和女人……人数已无法估计。他们关闭了大门,热切地期盼着天使的解救。接着,就在白昼的第一个小时尚未结束的时候,四处打斗、杀戮和掳掠人口的土耳其人来到了这座教堂。他们发现大门紧闭,于是就用斧子猛砸大门,心中没有一丝愧疚。就在教士们还在祭坛上吟唱着颂歌时,土耳其士兵却早已把从妇女身上扯下的短上衣和面纱当作绳子,将大部分的教众捆在了一起,然后把他们像牲口一样赶到街上,带到了士兵们的临时营地。为了争抢较有姿色的女孩、小伙子以及九位衣着华丽的达官贵人,土耳其士兵激烈地争吵了起来。一直到当天傍晚,苏丹穆罕默德才举行了他的入城式。接着,在近卫军护卫和大臣的陪伴下,他在街道上缓慢地骑行,直接骑到了圣索菲亚大教堂。他在大门前下了马,随后俯身抓了一把土,扬过自己的头顶。他用这种具有东方象征主义色彩的方式表达了在真主面前的…
    —— 引自章节:第七章 109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