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的梦想宫殿

书名:阿拉伯人的梦想宫殿民族主义、世俗化与现代中东的困境
作者:[美]福阿德·阿贾米
译者:钟鹰翔
ISBN:9787509016480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7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88
豆瓣评分: 8.2

书籍简介:

从政治、文化、文学的角度回顾20世纪的阿拉伯历史 以阿多尼斯等数十位阿拉伯人的生平与思考为线索 探究一个跨越百年的问题: 阿拉伯世界的现代化之路究竟在何方? ✈️ 1982年6月6日,黎巴嫩的边境燃起了战火,以色列兵分三路入侵黎巴嫩南部。当天深夜的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诗人哈利勒 ·哈维手持猎枪走向自家阳台,面朝大海与学校钟楼,对准脑袋扣动了扳机。他的尸体摔出栏杆,掉到了楼下的一簇茉莉花旁。八天后,以色列军兵临贝鲁特城下。 压垮哈维的最 后一根稻草,不仅是国家战败的耻辱,还有对整个阿拉伯民族走向复兴的绝望。半个多世纪以来,包括哈维在内的无数阿拉伯人曾为他们的世界构想过一座团结、进步、现代化的梦想宫殿。然而,传统派与改革派的争吵、世俗主义与神权政治的对抗、本土对西方的仇视,以及日趋狭隘的民族主义,最终耗尽了阿拉伯人心中的希望。 在本书中,黎巴嫩裔学者福阿德·阿贾米透过一双来自阿拉伯世界内部的眼睛,从政治、文化、文学的角度回顾了20世纪以来的阿拉伯历史。他沿着哈维、阿多尼斯、迈哈富兹、穆尼夫等阿拉伯知识分子的生命轨迹与思考路径,从黎巴嫩山区到埃及,再到阿拉伯半岛,讲述了这个伟大坚韧的民族数十年来经历的振兴与磨难,试图回答一个已被苦苦思索了近一百年的问题:阿拉伯世界的现代化之路究竟在何方?

作者简介:

福阿德·阿贾米(Fouad Ajami):黎巴嫩裔美国学者、中东问题专家,先后担任过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的中东研究所主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著有《阿拉伯人的困境》《贝鲁特:悔恨之都》《消失的伊玛目:穆萨·萨德尔与黎巴嫩的什叶派》等作品。曾获麦克阿瑟天才奖、美国国家人文奖章、富兰克林奖章等荣誉。

书友短评:

@ 暗室 阿拉伯+民族主义 似乎有点可笑。译者后半部分不给自己加戏后 整体翻译好了很多。我真的很讨厌一个作家写自己身边作家的事情,也讨厌一个导演拍电影圈的那点破事。满是自怜自叹。 @ 油头虚翁 这本书关注的是近现代历史上的阿拉伯文学家,透过他们的人生历程与文学作品窥探近百年来阿拉伯地区的历史发展。这本书的典型之处在于,书中的阿拉伯文学家们几乎不是主流穆斯林,而是基督徒、犹太人与什叶派,这种对边缘群体的聚焦十分有益。表明伊斯兰教与穆斯林并非是阿拉伯地区的唯一,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其他族群与信众,他们的存在与话语同样重要。 @ Eric 四段文章:黎巴嫩,两伊,埃及,巴以,构成了阿贾米脑中阿拉伯人梦想宫殿的柱石。行文的拳拳赤诚之心让我想到了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思想先锋的群像又让我想到了拉美的《救赎者》们。从内部打开了理解阿拉伯世界的一扇窗。 @ 椰子桂花酿🍨 前天刚刚看完这本书,今天世界杯伊朗那场震耳欲聋的沉默就让人震惊。阿拉伯和伊朗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几乎任何一种制度和观念他们都经历过了,尝试过了。在神权,宗教,世俗,资本主义,集权之中几经挣扎。但世俗化在今天对他们,尤其是对于悲惨的女性仍然艰难重重。无论如何他们没有放弃抗争,自己的国家还是要自己来救,真令人敬佩。 @ 不语 对阿拉伯作家几乎完全不了解,但针对知识分子与政客的切片式分析,得以让人窥见一个世纪的阿拉伯思想演变,虽然最红也没有解释那种仇恨与极端主义从何而来。 @ 半阅 阿拉伯世界太多宗教派别,政治形态,其实需要一个萨达姆式的强势人物,但现实的世界秩序不容许!加上以色列这么一个国家,阿拉伯世界或许还将继续乱下去!阿拉伯世界不齐心,巴勒斯坦,几十年后或许成为历史! @ 阿盏 不知道是不是阿拉伯地区复杂的权力角逐史和晦暗不明的现状塑就了作者同样混乱的讲述风格。对于一个外行读者来说,作者把阿拉伯军政界的几代人物和文艺界的众多思想者穿插讲述,如果不了解那些只言片语背后庞大的时代背景,真的很难理清个中关系。而且作者这群流亡异国的阿拉伯裔文人让我想到了郁达夫,同样面对一个衰败分裂的故乡,可能除了絮絮叨叨地哀叹国之不国,也无法多做什么了。 @ 夏日阿绯 赶在这个时间节点读完,最近的局势和书中所写两两相望,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中东才能达成一个完美结局。这一锅粥似的局面,中东地区的种种问题,作者也倾尽全力去解释和梳理,但写到最后,他和读者一样迷惑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 半半 无边的动荡,“地平线上了无他物,只剩下黑烟滚滚。” @ 今天也要开心鸭 关于阿拉伯世界的书不少,但却少有这种自觉知识分子视角偏差的著作。当然回过头来想现代化是不是也可能只是一个伪命题呢?

书籍目录

前言
序幕
哈利勒·哈维之死
祖先之形
在埃及
无人喝彩的和平
文献与翻译来源
资料来源
致谢
索引
· · · · · ·

  • 阿拉伯各国统治阶级与伊朗革命势力及其追随者的争斗一头撞进了死胡同。复仇思想灌满了各国什叶派武装人员的头脑,“千禧年救世”的神话鼓励他们继续前行。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关于起义和复仇的那段话正好可以形容什叶派掀起的这场武装运动———“它席卷了所有灵魂———无论强悍抑或羸弱,无论坚强还是委顿,无论是牢固的树桩还是轻盈的草垛,统统都被裹挟其中。它消灭了它想要消灭的东西,也让支持它的人陷入厄运。”什叶派对导致前辈起义者折戟沉沙的各种弊病并无免疫力,无力改变阿拉伯文明在技术与生产力方面的落后地位。人们的怒火需要倾泻,但倾泻怒火并不足以帮助阿拉伯世界建立得体而合适的政治与文化新秩序。
    —— 引自章节:祖先之形
  • 《奥斯陆协议》的以方设计师佩雷斯对未来也有着不切实际的期待。他深信,自己奠定的和平局面犹如黎明初晖,宣告着“新中东”的诞生。《奥斯陆协议》的影响会在新千年开花结果,届时的“新中东”将会施行市场经济和民主选举,各国边界开放,人民可以自由迁徙,中东的沙漠将会变得繁华,征服与攻伐将让位给商贸往来。极端的民族主义将因此失去人心。“过去,一个国家的认同由人民的自有秉性、国土的地理形貌以及语言文化的独特遗产共同铸就。今天,一切都已改变一科学没有国籍,技术并无家园。信息不需要护照也可以传遍世界。”佩雷斯以他一贯的风格说道。他的发言热情洋溢、滔滔不绝、充满希望,但他就像一个迟到的客人,到场之时,盛宴已毕。佩雷斯憧憬着和平,而阿拉伯知识分子却在追悼那个已然逝去的世界。他们见惯了恶政,长期生活于糟糕的经济形势之下。那时候,民主制度在拉美与东欧的许多地区获得了意外的成功(至少有人如此吹嘘),他们却还得忍受残酷的军政府统治。除了军人独裁,阿拉伯人似乎只有宗教极端主义这一个选项————黎巴嫩如此,埃及如此,巴勒斯坦亦如此。
    —— 引自章节:无人喝彩的和平
  •   理想国译丛(共71册),这套丛书还有《救赎者》《苏联的最后一天》《资本之都》《不敢懈怠》《坂本龙马与明治维新》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阿拉伯人的梦想宫殿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好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