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树上

书名:生活在树上卡尔维诺传
作者:[意]卢卡·巴拉内利/[意]埃内斯托·费里罗
译者:毕艳红
ISBN:9787544797375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10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26
豆瓣评分: 9.2

书籍简介:

【🟠编辑推荐🟠】 《生活在树上:卡尔维诺传》是一份知识分子的传记,一本作家作品框架指南,追忆卡尔维诺的写作与人生轨迹,纪念不可磨灭的岁月记忆:卡尔维诺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作品依旧是我们认识我们所处的日益复杂的现实的精妙工具。 《生活在树上:卡尔维诺传》简体中文版首度面世 ,在日记、信件、私人回忆、同时代文章中,你可以读到: 卡尔维诺的家族记忆 & 学生岁月—— “我父母在加勒比海旅居多年之后决定回到祖国,我就在此时出生了。由此,这种漂泊不定感一直让我对别处充满憧憬。 “我父母在植物王国中施展才智,展现植物界的神奇现象与演化规律。我则被另一个植物界——文字丛林所吸引,因而拒绝了父母本来要教给我的那些知识;人类的智慧对我而言同样是陌生的。 “我在里维埃拉,在那个独有的小天地中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期。那里海湾拥着大海,崇山峻岭峥嵘而崔嵬,似天然屏障护佑着我。狭窄的沿海公路将我与意大利分隔开来,近在咫尺的国界线将我与世界分隔开来。走出那方天地是我在重蹈出生的创伤,只是直到现在我才明白。” 与卡尔维诺政治与文学生涯息息相关的都灵,埃伊纳乌迪出版社的编辑时光—— “在米兰和都灵奔波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在都灵停下了脚步,成为朱利奥•埃伊纳乌迪以及与他共事的其他人的朋友与合作者……于是,此后大约十五年我一直是出版社的编辑。在这段时间里,我花在别人书上的时间要比花在自己书上的时间多。简而言之,尽管表面上我处于最有利的境地,但我仍设法在我自己和我的作家职业之间设置了一道屏障。” 在罗马、巴黎间游历的卡尔维诺—— 六七十年代的卡尔维诺是国际化的卡尔维诺,是旅行家、数学家,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在大量科学读物以及与“乌力波”的巴黎学者之间的友谊中得到滋养,攻克了维托里尼所指出的关于《分成两半的子爵》的二元论,从而获得了新的概念工具。 卡尔维诺谈“为什么写作”,写作的必要条件、特殊笔调—— “我写作就是为了沟通,因为写作是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我可以传达一些东西,一些从我身处其中的文化、生活、经验和文学中产生的东西。文学先行于我,而我赋予它很多个人的东西,赋予它通过人类传递并再次流传的经验。这就是我为什么写作:使我成为某事某物的工具。当然这一工具肯定比我强大,它是人类观察、判断、评价、表达世界的方式,让世界通过我进行传递并再次流传的方式。它是一种文明、一种文化、一个社会存在并吸收经验再让其流传的诸多方式之一。” 对《纽约时报书评》“想成为哪个文学人物”的回答—— 我想成为茂丘西奥。他具有很多美好的品质。首先,我钦佩他在那个野蛮的世界中所具有的轻盈、奇妙的幻想,他是描绘麦布女王的诗人,另外,我还钦佩他在凯普莱特与蒙太古的深仇宿怨中所具有的智慧和充满理性的声音。茂丘西奥遵守旧的骑士精神准则,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许这只是出于作品风格的需要,但他是一位现代的、充满怀疑精神和讽刺精神的人,是非常清楚什么是梦幻和什么是现实的堂吉诃德,他穿梭在现实与梦幻之间,一直心明眼亮。 依据蒙达多利出版社2022年最新百年诞辰纪念版本译介,书中大部分影像资料来自卡尔维诺档案馆,现存于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 《生活在树上:卡尔维诺传》收录编选者卢卡·巴拉内利、埃内斯托·费里罗的前言导读,后附全书参考书目、照片出处,方便比照阅读。 平装大开本设计,封面采用卡尔维诺肖像,缀以全球统一百年诞辰logo,更具纪念意义。 内文触感温润柔和,坚韧不易发黄。双色印刷,图片高清还原,开启度舒适。 【🟠名人评价及推荐🟠】 博尔赫斯、马尔克斯和卡尔维诺三人同样为我们做着最美的梦,三人之中,卡尔维诺最温暖明亮。 ——约翰·厄普代克 卡尔维诺的想象像宇宙微妙的均衡,摆放在伏尔泰和莱布尼兹之间。 ——翁贝托·艾柯 卡尔维诺教会我独创性与历史本身同等重要。 ——帕慕克 当世界末日来临,我想不出有比卡尔维诺更好的作家来陪伴。 ——拉什迪 有一段时间我似乎是理解了,后来一想什么也没有理解,因为他的头脑实在太复杂了。卡尔维诺的书值得反复阅读。 ——莫言 我不能强求大家喜欢他的每一本书,但是我觉得必须喜欢他的主意:小说艺术有无限种可能性……我还没有探索无限,比卡尔维诺差得远。 ——王小波 批评家们乐于把卡尔维诺与纳博科夫和博尔赫斯相提并论,实际上,卡尔维诺的影响力要更大,也更持久些。……卡尔维诺的故去,意味着纯文学的终结。至少对于西方文学来说是如此。 ——陈晓明 【🟠内容介绍🟠】 “我对别处充满憧憬。”卡尔维诺在罗马、都灵、巴黎与圣雷莫之间游历,留下轻盈奇妙的幻想和温暖明亮的记忆。《生活在树上:卡尔维诺传》是一份知识分子的传记,两位昔日挚友在日记、信件、私人回忆、同时代文章中追忆卡尔维诺的写作与人生轨迹,纪念那段不可磨灭的岁月。如今,卡尔维诺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作品依旧是认识我们所处的日益复杂的现实的精妙工具。 依据蒙达多利出版社2022年百年诞辰纪念版本译介。书中部分图片来自家庭珍藏,由埃丝特·卡尔维诺首度公开,其余大部分来自卡尔维诺档案馆,现存于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关于生平,卡尔维诺写道:“我仍然属于和克罗齐一样的人,认为一个作者只有作品有价值,因此我不提供传记资料。我会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东西。但我从来不会告诉你真实。”

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1985年9月19日在滨海别墅猝然离世,而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父母都是热带植物学家,“我的家庭中只有科学研究是受尊重的。我是败类,是家里唯一从事文学的人。”

少年时光里写满书本、漫画、电影。他梦想成为戏剧家,高中毕业后却进入大学农艺系,随后从文学院毕业。

1947年出版《通向蜘蛛巢的小径》,从此致力于开发小说叙述艺术的无限可能。

曾隐居巴黎15年,与列维-施特劳斯、罗兰·巴特、格诺等人交往密切。

1985年夏天准备哈佛讲学时患病。主刀医生表示自己未曾见过任何大脑构造像卡尔维诺的那般复杂精致。

书友短评:

@ 山梨糖醇液 看多了卡尔维诺还是会有点厌倦,当然我仍然还是爱着他的。书名其实有点点让人反感,跟某年某省某满分高考作文同名。还是我了解的那个卡尔维诺,前面没有太多新鲜东西,青年的他略带有些政治的激情 ,进入出版社之后主要还是编辑卡尔维诺并非作家卡尔维诺。图片眼看着慢慢变老,感慨良多,皱纹多了智慧也多了。令人惊讶的是卡尔维诺在意大利初版的作品几乎都以别人的画作作为封面,我了解的还只有《帕洛马尔》封面的丢勒版画。他对画作也有独到的见解,许多画作也激发了其写作灵感。“茂丘西奥”部分感觉有点匆忙,大段引用《帕洛马尔》实在让人想跳过。另外,插图有些插得不太好,把完整的文字隔开了,看完图注继续看正文还得重新看前面写了些啥,另附一些散页,像明信片一样,既是插图又是书签,岂不妙哉。译林,书信集请提上日程,赶紧的。 @ 伊夏🎐 蜘蛛网般错综的人际网一度让我怀疑这是卡尔维诺的传记还是他的社交圈,也可能是对意大利及当时的欧洲文学知之甚少,许多作家的长串名字常令我不知所措,不过可以看出卡尔维诺从不缺乏热情洋溢的朋友们,无论是在出版社的工作还是在生活中。书中更多介绍的还是卡的思想以及他对文学的主张,以琐屑的漫谈为主,轻盈得像撒雪,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样一位大师应当值得更厚重的记录,即使卡尔维诺的一生并不那么波澜壮阔。最后两节的叙述从流动跳脱走向了平实通畅,而卡尔维诺“突患中风”“与世长辞”的字眼仿佛一下子在书上撕开一个口子,他地去了自己笔下那个拥有“乌龟”“吊灯”和“警察局长”的奇幻世界。“他穿梭于现实与梦幻之间,一直心明眼亮。”纪念卡尔维诺诞辰一百周年,向这位文学界的“爱因斯坦”、伟大的思想者和“讲故事的人”致敬。 @ Basil勒 居然有这么多影像记录,卡尔维诺真的是一个温柔的天秤座。

书籍目录

【目录】
前言
古巴与圣雷莫
都灵
阅读城市
作家的工作
茂丘西奥
参考书目
照片出处
· · · · · ·

  • 1943年8月至10月是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创作爆发期,之后事情急转直下,创作被迫中断。1944年秋天,尚不清楚出于什么机缘,伊塔洛和他的弟弟弗洛里亚诺加入了“加里波第”突击部队第二师,该师主要活跃在利古里亚滨海阿尔卑斯山区,并以阵亡的年轻共产党员医生费利切·卡肖内命名。伊塔洛似乎因阴谋活动的罪名于1944年11月15日被捕,被关押在圣雷莫监狱。伊塔洛深信第二天将被枪杀,为了克服心中苦痛,他整夜都在默念蒙塔莱的诗句。隔壁牢房一群缆车工作人员在齐声高唱,黎明时分他们被杀害。伊塔洛则被带上卡车,送往萨罗共和国的一个征兵中心,但在途中停车时他设法逃脱了。我们目前可以知道的是,12月9日、10日和11日他躲在一个隧道中,该隧道可能在他父亲位于圣约翰的农场中。他从那儿翻山越岭,设法找到了游击队。在1945年6月6日写给斯卡尔法里的一封信中,他写道:“我经历了一系列难以言喻的危险与艰辛;我体验了牢狱与逃脱,我数次濒临死亡。但是我对我所做的一切感到满意,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过,我希望我做得更多。”同时,他父母长时间被德国人扣为人质,敌军曾经三次在他母亲面前假装开枪射杀他父亲,但他母亲在纳粹党卫军和士兵面前依旧坚定不动摇,正气凛然。伊塔洛的反法西斯主义正是源于他母亲“朴实无华的严谨性”与“道德、世俗、科学、人道、反战、爱护动物的严肃性”,这些首先是为了反抗法西斯主义的庸俗化。
    —— 引自章节:古巴与圣雷莫
  • 1985年,他以优美的文字翻译了格诺的《苯乙烯的圣歌》,这部非商业性出版物是献给蒙特爱迪生公司的开年礼物。格诺于1957年创作的这部作品是对阿伦·雷乃的一部纪录片的评论。为了克服文本中技术性极强的词汇难题,卡尔维诺曾向普里莫·莱维求助:“有一部分我完全看不懂:tamis,jonc,filière,boudin[……]我发给你的这部分,是想让你根据含义,帮助我找到韵脚。如果不押韵,就丢掉了格诺作品的灵魂。”(1985i)
    —— 引自章节:茂丘西奥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生活在树上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好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