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寒冷的冬天

书名: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作者:[美]大卫·哈伯斯塔姆
译者:王祖宁/刘寅龙
ISBN:9787516814345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5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728
豆瓣评分: 8.2

书籍简介:

朝鲜战争类图书畅销No.1,美国新任国家安全顾问 精选阅读 沈志华、杨奎松、冯仑、高晓松、梁文道 郑重推荐 ★ 美国知识界对朝鲜战争最深刻的思考。朝鲜战争类图书畅销冠军,普利策奖得主的生命之作 ★ 风靡学术界、企业界、媒体界、军事界的巨作,经权威机构审读,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美国“记者之父”大卫•哈伯斯塔姆酝酿40多年,耗时10余春秋,全面描绘和剖析这场“为平局而死”的战争,一系列关乎历史和未来的新结论,发人深思。被美国新任国家安全顾问麦克马斯特(Hebert McMaster)列入给特朗普总统准备的必读书单。中文新版增加三万余字,经中国军事科学院权威专家审读。言必有据,800多条材料出处首度呈现。 ★ 极度残酷的朝鲜战争,苦战三年,最后为何要重新回到三八线? 原本计划三周结束的闪电战,拖延三年,成为巨大的泥潭。对立双方达成协议,回到起点,恢复作战前的势力范围。哈伯斯塔姆穿过战场的迷雾,揭开大国博弈的真相。 ★ 美国一系列重大决策失误,导致了延续至今的半岛困局?凛冬将至,历史是否会重演? ★ 1950年冬天,长津湖战役,美国精锐部队险些全军覆没。 长津湖战役是朝鲜战争中的决定性战斗,联合国军从此退出北朝鲜。双方在极端恶劣的严寒天气下展开战斗,均遭遇重大伤亡。书中详细描写了美军陆战第一师突破层层包围,成功撤退的过程,有如银幕重现。 ★ “美国恺撒”麦克阿瑟遭遇生平最大的滑铁卢,黯然走下神坛。 麦克阿瑟在太平洋上所向披靡,二战后成为远东权势最大的美国人,连总统杜鲁门也要退避三舍。在朝鲜半岛,他狂妄自负的一面被战场的局势无限放大,尤其是在仁川登陆后,他的一系列错误战略让美国在战场和政治上都陷入被动。最后,麦克阿瑟在朝鲜耗尽了自己的荣誉资本,黯然回国。 ★ 三十万美军在鸭绿江畔虎视眈眈,中国要派兵入朝,却只有一个半人支持。 麦克阿瑟一心要将战火烧向中国,毛泽东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计划出兵朝鲜。面对实力悬殊的对手,没有人肯积极回应,除了毛泽东,只有“半个人”(指周恩来)同意出兵。 一部融合军事、历史、政治、外交、传记的巨著 半个多世纪前,朝鲜战争险些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如今真相终于开始浮出水面。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和美国在朝鲜战场短兵相接,也在战略部署和政治外交上展开全面较量。 然而,原本计划三个星期结束的战争,最后竟然持续了三年之久。 朝鲜战争为什么爆发?强大的美国怎样一步步陷入泥潭的? 今天的远东国际局势,在多大程度上依旧受这场战争影响? 朝鲜人民军攻势猛烈,让美军措手不及,节节败退,几乎被赶入日本海。 麦克阿瑟险中求胜,实施仁川登陆计划,一举扭转败局,展开反攻。 战火延烧到中国,形势危急,毛泽东力排众议,坚持派兵入朝,战争局势风云突变。 外交策略的失误,政治上的钩心斗角,军事上的盲目自信,对关键情报的漠视…… 美国政府一系列错误判断,导致精锐部队险些全军覆没,在战场上狼狈不堪。 六十多年过去了,老兵凋零殆尽,这场“有苦难言”的战争也处在被遗忘的边缘。 然而,当战争的阴云笼罩在每个人头上时,历史的教训不能忽视,真相更不容掩盖。

作者简介:

大卫•哈伯斯塔姆(1934—2007),美国资深记者,被“水门事件”揭发人伍德沃德尊称为“记者之父”。1934年出生在纽约市,1955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先后在《纽约时报》、《哈泼斯》杂志担任记者。1964年,因报道越南战争荣膺当年的普利策奖,被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称为“国家的叛徒”。

哈伯斯塔姆先后创作了二十多本畅销书,内容涵盖战争史、媒体史、美国汽车工业衰落史、民权运动史、棒球史、五十年代史等等,他有志于创作出美国战后影响巨大的三次最重要的局部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前两部即《最寒冷的冬天》和《出类拔萃之辈》,均为20世纪非虚构类的经典巨作。2007年4月23日,哈伯斯塔姆在采访途中因车祸罹难,未能完成自己的心愿。

书友短评:

@ bookbug 普利策得主的这部作品,有着资深记者体的典型标志:采访详实,角度多重,以点带面,以人写史,比如不惜刨根问底从麦克阿瑟父亲、母亲以及个人的三重角度来表达他极度自我和必然的性格命运,比如对比美国多次从政治而非军事角度参战导致的更大的政治和军事错误等等。总体上是一部极为细密地剖析朝战的非虚构作品,胜在事实有理有据、文笔生动不枯燥,失于过度繁复,且对历史人物的观点态度不够中立。读过本书,会更容易理解为什么韩战之后,多数美国人再也不愿提起和回忆这场错误,甚至连好莱坞也绝少问津;而中国人却往往津津乐道,喜闻乐见,虽然停战协议之下并无一方赢家,后者其实还要更加惨烈。 @ xiaohanyu 基本上算是在手机上利用吃饭通勤及马桶上的时间读完了此书。好像整本书都在贬损麦克阿瑟,想想也算正常,麦那时的精力估计更多是放在日本身上,朝鲜微不足道,等到天漏了再去补救,又有些晚了,加上年过古稀精力不济,后面的结果也算是再所难免。话说回来,虽然这本书有挺多“马后炮”的成分,但是某些情节写得依旧是,惊心动魄,节奏相当紧张,部分地方有一种让人吊着脑袋战战兢兢的感觉。最后,还是向在战场上牺牲的志愿军将士致以崇高的敬意,立国之战,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太祖在政治军事政治上的手腕天才难遇,彭大将军横刀立马,了不起,了不起。 @ 瓦片外公 这不是一本系统论述朝鲜战争全过程的书,是一本关于美国如何一步步卷入朝鲜战争的书,里面重点介绍了麦克阿瑟的狂妄自大,和杜鲁门总统的克制内敛,以及两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以将麦克阿瑟解职为终结。为了论述麦克阿瑟犯下的一个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也重点讲述了中国军队入朝的前三次战役,前两次在三八线以北,中国军队大胜,后一次在三八线以南,中国军队惨败,惨败的原因是美国人换了主帅李奇微,他洞察了中国军队后勤不足的弱点,采用集中队形,铁桶防守的策略,用飞机,大炮来轰炸只有机枪迫击炮的中国军人,三四天后,中国军队弹尽粮绝,便会自行撤退,然后,美国人再围追堵截。作品洋溢着美国人的自豪感,哪怕是惨败,撤退,也描述的极其勇猛,正能量,但字里行间,还是看出了对中国军人的敬佩。 @ 葱也可以多加点 粗略读完,略感失望。本意是想借由本书一窥朝鲜战场的全貌,但是读完后还是没有对朝鲜战争的全貌有所构建。作者虽然采访了很多朝鲜战争的亲历者,但是片段过于零碎,很难让读者对朝鲜战争的历次战役在脑海中进行一个系统的构建。想来这是记者式著述的优点也是缺点。一本战争史的书却有很大篇幅在讲美国的政治,在第四章体现的尤为明显,而且作者个人的好恶在书中也有很直白的体现。总而言之,如果已经对朝鲜战争有所了解,本书可作为美国角度的一个很好的参考,但是想通过本书全面了解朝鲜战争,似乎远远不够。 @  Kwan 描写朝鲜战场的篇幅并不多,着重在于华盛顿的政治斗争,通篇把麦克阿瑟狠批了一顿。但是感觉把我放那个时候的美帝估计也很信服麦克阿瑟,吹逼能力确实强,把个人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书籍目录

军事术语表
序言:棕色的记忆
第一章 云山惊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
一 云山伏击战
第二章 愁云惨雾:朝鲜人民军南下
一 金日成的决心与麦克阿瑟的狂妄
二 李承晚与近代朝鲜
三 金日成的革命历程
四 南弱北强
第三章 战争升级 华盛顿介入
一 杜鲁门决定出兵
二 心比天高:麦克阿瑟的重负
三 舐犊情深
四 人无完人
五 初战失利
六 两将斗法
第四章 洲际政治:复杂的多边关系
一 两党政治
二 凯南与尼采
三 杜鲁门的总统之路
四 台湾问题的政治学
五 国共两党之争
六 是谁丢了中国
第五章 孤注一掷:朝鲜人民军挺进釜山
一 决战洛东江
第六章 扭转乾坤:麦克阿瑟仁川登陆
一 仁川登陆前奏
二 登陆仁川,攻克汉城
三 台湾问题
第七章 跨越三八线,向北挺进
一 止步还是跨越三八线
二 中国发出警告
三 斯大林、毛泽东与彭德怀
四 威克岛会晤与威洛比的误判
五 麦卡锡主义与冲向鸭绿江
第八章 志愿军猛击:长津湖与军隅里美军溃退
一 待君入瓮
二 谨慎的弗里曼
三 兵溃清川江
四 拙劣的指挥
五 军隅里与“长手套”
六 第23团与第2工兵营成功突围
七 陆战第1师逃离长津湖
八 谁之罪
九 李奇微出场
十 李奇微重整旗鼓
第九章 战争转折:双联隧道、原州和砥平里两军激战
一 彭德怀的忧虑
二 从原州到砥平里
三 “双联隧道”惊魂
四 第23团坚守砥平里
五 “围捕行动”与原州之战
六 麦吉与“弗里曼”
七 柯罗姆贝茨救援队
八 坚守到底
九 转折点
第十章 将帅失和:麦克阿瑟的去职风波
一 麦克阿瑟“逼宫”
二 杜鲁门痛下决心
三 麦克阿瑟听证会
四 黯淡与辉煌
第十一章 战争后果 结局与未来
一 可知的结局与不可知的后果
二 反思
三 尾声
注释
后记:遥远的战争,不灭的记忆
致谢
· · · · · ·

  • 出于对历史强烈的热爱,凯南倾向于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历史的发展孕育着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又塑造了各个国家不同的国民性。而历史的发展却不会以执政者的意志为转移,实际上,统治者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本身只是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只有历史本身,オ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基因。在凯南看来,苏联本质上不过是俄国人及其统治者的组合。出于对俄国的恐惧,出于保全自己的考虑,加上平等主义思想的蛊惑,为了避免孤立,那些曾经与俄国长期纠葛的邻邦才与俄罗斯人共同成立了苏维埃联盟。
    —— 引自第199页
  • 同样非白人投界也应当心甘情愿地接受他们的管辖。唯一被罗斯福已所认为的亚洲低等国家和民族之外的就是日本。“日本人很有意恩、我喜放他们。”他在寄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总之,日本人除了肤色、体型与眼型方面与盎格鲁一撒克逊民族有异,在吃苦耐劳、体格强、有组织、有纪律,甚至在富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性方面与白人都如出一撤。罗斯福对日本人的能力印象深刻、赞赏有加;在他看来,日本这个国家“完全有资格与文明世界当中的任何一国比肩”。这一切使得鲜,按照罗伯特・迈尔斯(作家、前情报人员,专长朝鲜问题)的说注在恶狼一样的目本帝国主义面前,仿佛就像一头初生的小牛犊一样属无力”。对不幸处于特殊地理位置的朝鲜来说,唯一能和日本有别的就是隔重洋的美国。实际上,早在1882年,朝鲜王国就曾经与美国(从及其他一些欧洲国家)签订条约,请他们在自己遭受攻击时施以援手。然这种援助却始终口惠而实不至,因为美国对朝鲜鞭长莫及,而且在日争之时。美国的海军力量也十分有限。此外,对于亚洲事务的安排,福总统自有轻重缓急之分,而朝鲜永远都上不了台面。美国感兴趣的不指叛朝鲜,而是保卫自己的新殖民地菲律宾。因此,在美国人的默许下日本对朝鲜的控制愈加严格,日俄战争结束后更是成为朝鲜的“保护国到1910年,日本公然吞并朝鲜,将其完全变成自己的殖民地。
    —— 引自第64页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最寒冷的冬天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