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下而上的变革

书名:自下而上的变革中国的市场化转型
作者:倪志伟/欧索菲
译者:阎海峰/尤树洋
ISBN:978730127155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8-30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808
豆瓣评分: 7.6

书籍简介:

本书从多个不同的理论视角,运用统计数据、调查数据及案例访谈等多种证据来源,详尽地分析了市场、创业者、产业集群、劳动力市场、创新机制等,揭示了在政府政策等正式制度缺失的条件下,由社会底层创业者自发地发展出的规范和网络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中国经济奇迹的谜底: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与变革创造了中国的转型经济奇迹。

作者简介:

倪志伟(Victor Nee),美国康奈尔大学Frank和Rosa Rhodes教席教授,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欧索菲(Sonja Opper),瑞典隆德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系Gad Rausing国际经济与商务教席教授。

译者简介

阎海峰,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商学院院长。

尤树洋,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组织与管理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书友短评:

@ Dolly 调查翔实,面面俱到但又有些四平八稳。页33,「中国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的兴起,既不是设计出来的,也不是执政党所预期的。1978年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的初衷是,恢复国有工业和商业经济的活力。然而,市场配置资源模式的转移,打开了机会的大门,创业者们开始创立民营企业」;页19,「非正式规则源自人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努力提高成功率的行为,即通过合作获得奖励。基本准则是,如果试错后预期表现的结果是成功的,就会被团队成员接受」 @ 无明 调查翔实,面面俱到但又有些四平八稳。页33,「中国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的兴起,既不是设计出来的,也不是执政党所预期的。1978年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的初衷是,恢复国有工业和商业经济的活力。然而,市场配置资源模式的转移,打开了机会的大门,创业者们开始创立民营企业」;页19,「非正式规则源自人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努力提高成功率的行为,即通过合作获得奖励。基本准则是,如果试错后预期表现的结果是成功的,就会被团队成员接受」

书籍目录

目录:
译者序
致谢
01 经济体制从何而来
国家重塑经济体制
国家中心论的局限性
经济制度内生性的产生机制
本书结构安排
02 市场和内生制度变革
社会规范的作用
本书框架
维系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和制度变革
自下而上的民营资本
结 论
03 自下而上的民营资本中心
长三角地区的空间区位和经济地理
长三角地区企业家和企业调查
样 本
调查设计
补充调查
结 论
04 创业者与制度创新
创业行为的自我构建过程
从农民到企业家
企业家格外能够承担风险吗
合作的社会规范
企业的资金运作
结 论
05 合法性与组织变革
作为制度变革机制同构化
组织结构的神话和现实
内部结构如何适应变化的制度环境
结 论
06 产业集群及其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的社会结构
规范服从和冲突处理
民营经济的自主性
大舞台上的竞争优势
结 论
07 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劳动力市场的出现
工人与工作匹配
就业条件的趋同化
人力资源政策
结 论
08 创新的机制
创新的社会结构
非正式的学习网络
民营企业经济和主流经济的比较
结 论
09 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适应中的国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前景
制度背景下的政治资本
政治资本能否解释经济上的成功
国家的视角
结 论
10 总 论
附录 1 企业调查
2006 年企业调查总经理(所有者或职业经理)访谈问卷
2006 企业调查首席财务官访谈问卷
2009 年企业调查总经理(所有者或职业经理)访谈问卷
2009 年企业调查首席财务官访谈问卷
附录 2 受访者列表
注释汇览
参考文献
· · · · · ·

  • 这里,我们运用解释内生性制度变革的理论,将分析的焦点落在嵌入网络中的社会性机制上。本书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民营企业的创立过程和创业行为的研究,检验了促使经济制度出现的微观机制。这些经济制度,是由具有紧密关系的商业社群中的非正式社会规范和社会网络所支撑的。 因为中国政府要在分权化的市场中寻求新的盈利机会,所以当第一波创业浪潮从原有的生产体系中分离出来时,政府既没有发起金融改革以创造更广泛的社会参与,也没有制定相关的产权保护政策以说明公司注册和负债问题。实际上,发展和使用创造性的非正式制度安排——这些非正式制度安排嵌入由相似心智模式的经济活动参与者构成的社会网络中,为创业者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和可靠的商业规范。创业者通过试错方式涉及制度安排,以保障他们创建和发展私营的制造企业。市场限入迫使并激励企业家们建立自己的供应和分销网络;并且在国家之外,利用由生产商、供应商和销售商自发组织的产业集群,创造竞争优势。虽然没有正是规则保护企业的产权,但是在微观层面发展出来并扩散的合作性规范,保障了企业家们认同民营经济,并使其在国有制造业体制之外存活了下来。
    —— 引自章节:经济制度内生性的产生机制
  • 然而,国家中心论的问题在于,它并不能解释中国的民营经济是如何出现并不断增强的,直至现在成为中国制造业经济的核心部分。在经济改革的第一个10年里,尽管中央政府是鼓励家庭作坊(个体户)的,但还是明显地限制私人性质的商业行为,使之成为边缘角色。就民营企业合法化的政策而言,政府抱着容忍的态度,做出必要性的让步;允许社会的边缘性团体——农村的个体户,无业的、失业的和退休的工人——进行小规模的生产。但是,政府并不提供积极的扶持措施,也没有创建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如果政治精英们依照他们的行事方式,那么当时由改革政策播下的市场化种子,就会为限制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规模不可以超出个体户的产量——的国家政策所扼杀,民营经济也就只会停留在为市场提供小规模商品的传统模式下。现代资本主义出现之前的西方社会中存在包买制,与其相似,家庭式的个体作坊模式在所有前工业化社会都很盛行。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都指出,传统经济组织模式具有自我限制的特征。在他们的解释中,现代资本主义企业并不是从传统的个体作坊模式发展而来的。
    —— 引自章节:国家中心论的局限性
  •   IACMR组织与管理书系(共9册),这套丛书还有《管理理论构建论文集》《经典扎根理论》《中国创新的挑战》《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第三版)》《负责任的管理研究》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自下而上的变革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当当网十五万种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