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决定的孤独

书名:自我决定的孤独难以建立亲密感的社会
作者:[德]伊丽莎白·冯·塔登
译者:顾牧
ISBN:9787218160177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3-10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00
豆瓣评分: 7.3

书籍简介:

【编辑推荐】 ★身处无接触时代,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 ★人为何选择成为自己的孤岛?揭示现代社会普遍孤独感的成因; ★描绘当代生活的典型场景,展现无数现代人走向孤独的旅途; ★跳出心理学的藩篱,一份社会学视角的孤独诊断书; ★从最基本的生理学角度切入,展现人与人相互接触对身心健康的巨大影响; ★深刻展现什么是国家也无法提供保护的真正的脆弱。 ——————— ——— 【内容简介】 万相·004号作品 人为何选择成为自己的孤岛? 不再用纸币交换商品,不再亲自去市场购物,不再与人近距离交谈,在隔离中逐渐适应居家办公、在线教育……我们似乎可以和所有人保持距离,保持一种无接触的生活。这是“社恐”的福音,还是孤独的当代症状? 本书试图告诉我们,孤独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生的,它不窥视人心,不要求个人的自省,而是从生理学、历史和文化、法律和政治的“外部视角”,为现代人普遍的孤独感做出诊断。人在生理上渴望与他人接触,抚摸、拥抱、握手……但我们的世界始终存在暴力的威胁,保护人不受伤害的制度和社会共识又姗姗来迟;城市在发展中不断压缩着个体的边界,作为资源的身体在市场上被最大化地利用,这一切都将我们推向了亲密关系的反面。当发达的社交媒体在人与人之间树起顽固的技术屏障,脆弱的现代人似乎找到了免于伤害的方式,长此以往,我们将迎来什么样的未来?是能够无所畏惧地相互关心、心甘情愿地彼此亲近,还是充满猜疑地自我封闭,保持缺乏亲密感的无接触式生活? ——————— ——— 【专家、媒体推荐】 亲密的风险是伤害,安全的风险是孤独,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世界无解。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人类如何解决困境的知识,同时也给予我们日常生活以重大启示。 ——阿乙 在后Me-too时代,我们一方面承受着孤独感对健康带来的严重伤害,另一方面因怕被侵害而不允许他人接触。接触是带菌的,无菌的孤独又是致命的。爱是自投潜布荆棘的罗网,躲在一个人的空荡角落又活得像条狗。哲学家彼得·斯劳特戴克选择早上离家时让灯亮着,好在每晚回家打开空屋的门时,会有一种有人盼着自己回来的感觉。作家伊丽莎白·塔登则对这种彼此“触不可及”的“后现代生活”,做出了包含四个向度的哲学分析。 ——吴冠军(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冯·塔登勾勒出后现代社会人们内心的动荡不安——渴望并需要亲近,又想避免伤害。 ——《情感期刊》 这本书摸到了当代社会的脉搏……如果对人类接触行为的性质感兴趣,或者想要思考孤独和亲密关系的本质,都会在这本书中找到很多思考的素材。 ——《南德意志报》 本书试图综合社会学和情感研究,对场景的新闻式描述和对专家的采访来探寻“无接触社会”的真相。塔登的反思发人深省,表明了无接触式社会的利害关系,令人印象深刻。 ——《法兰克福汇报》 这不是一本支持或反对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的实用书,相反,它是对身体和精神、触觉和心理亲近的一种刺激。 ——socialnet 一幅聪明的社会肖像画,为任何思考孤独的人提供了许多值得了解的东西。 ——zeitzeichen 一本非常聪明的书,涉及当代社会的一个基本困境——一方面我们都需要亲近、触摸、人类的温暖,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它是有风险的,甚至是危险的。非自愿的靠近往往带来对边界的侵犯,甚至是暴力。作者在书中阐述了对身体边界的尊重是如何在现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以及对非自愿触摸的取缔是如何确立的。 ——德意志广播电台 在这部短小精悍、高度生动的书中,冯·塔登探讨了谁能够触摸自己的问题,身体的脆弱性如何成为一个政治问题,财富和孤独如何联系在一起。警告:当你阅读时,触觉和心理反应都会不可避免地增加! ——明镜在线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时,就想把这个关于皮肤接触而不是展示爱抚的巧妙分析送给大家。 ——《柏林日报》

作者简介:

[德]伊丽莎白·冯·塔登(Elisabeth von Thadden)著

德国著名记者、作家,曾在巴黎和柏林修读文学研究,现任德国知名媒体《时代周报》的政治版编辑。

顾牧 译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德文学交流与文学作品 译介,已出版《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无欲的悲歌》《弗洛伊德传》等译著二十余部。

书友短评:

@ 嗜睡症患者 搞不清是不是自我决定,但读着确实觉得挺孤独的。作者虽然是记者,但显然对德国社会理论相当熟,书中有一些虽然没有系统化表述但相当深刻的洞见,可以和托克维尔以及《公共人的衰落》一起读。 @ 林山王1号 很走心的一本书,大部分人都是孤独的 @ 阿__夏 关于皮肤接触那一段真的是现代都市人的痛!还好我有一位关系很好的按摩师姐姐,每次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就要找她疗愈一下,我能够感觉到不同的人的手在接触到皮肤和身体时的触感以及是否用心在帮你解决问题是不同的,也愈发珍惜这样的缘分。毕竟对于都市人来说,朋友间也是客气和带着距离的,没有那么多的肢体接触,所以很喜欢可以贴贴的朋友们。据说法国人一顿饭会有一百多次肢体触碰,而美国人是个位数,很有趣的数字。 @ 陈钢 作者提出了对即将到来的无接触社会的担忧,但是还少了一点点说服力。 @ mumudancing 在人人忙着接触机器的时代,研究身体接触的亲密和暴力、法律和伦理,一本薄薄的小书,打开了一个重新看待身体的窗口。 @ 七月的小小镇 整本的结构确实像论文哈哈,但是确实从多维度探讨现代社会人与人身体距离的变化,我们多多与爱的人触摸吧 @ 超cute侠 由被泡沫围绕的广告女郎发散出对因人与人之间距离不断拉大导致孤独感陡增的思考,整体书写过于论文式,而且批注在后面不大便于翻阅,作者本身并没提出个性化的论断,最后只能鼓励大家现实虽如履薄冰但不到冰上也丧失了舞蹈的机会,个中得失还需自己衡量。另外留意到的一个数据,养老院里女性占比73%,只有少数女性得到伴侣护理,感觉女性在婚姻里真的处于不利地位。 @ 小蒋(岁静版) 开头就看得我流泪。作者的文字也是温柔的,观点是有支撑的,行文兼有学术写作的严谨和新闻特写的生动在场感,也能体会到那种灵动的感知力。另一方面在这种孤独中生活真不容易,请珍惜每一个拥抱。 @ 飞骑斥候 作者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观点:现代社会越来越成为“无接触社会”,原因在于社会进步对于伤害行为的限制,但也带来了人们对接触的恐惧,人成为既自由又孤独的矛盾体,但触感对于确定自身存在又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想要获得这种具身的存在感,就像冰上行走,不能与伤害隔绝,而要有面对的勇气。 @ 鲈鱼荞麦面 除了前2个章节外,后面的内容都不在主题的射程范围内

书籍目录

引 言 陌生的拥抱
第一章 指尖的触感
第一节 身体接触之重与触觉研究之轻
第二节 无接触时代的“皮肤饥饿”
第三节 敏感的指尖与指尖上无法愈合的伤口
第四节 “新的性革命”:开放、脆弱与恐惧
第五节 触摸中的互动性与信任感:按摩师和她的手
第六节 老龄化社会的护理需求与触摸的双重性
第二章 不受伤害的权利
第一节 人权理念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节 不受伤害,不可侵犯:理念高歌与政治低吟
第三节 同情、伤痛与脆弱:进入现代之前的历史
第四节 爱情并非只有痛苦:从狄德罗到玛莎·努斯鲍姆
第五节 体罚:现代法律体系中依然存在的暴力
第六节 不可逆的女性视角
第三章 保持距离
第一节 默默的反抗:别靠我太近
第二节 无可避免的靠近:在同一屋檐下
第三节 自愿的靠近:“迷你屋”和维也纳的居住计划
第四节 自愿和非自愿的孤独:单身社会
第五节 隔空的触摸:父母—显示屏—孩子
第四章 被驱逐的自我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中的身体
第二节 如果身体接触也用算法优化:科林的《品质乐园》
第三节 具身的自由:身体和躯体的二重性
第四节 “对手”的权力:让·埃默里的“酷刑”
第五节 什么都不能触动我:从《棱茨》到播放器列表
第六节 共鸣:哈特穆特·洛萨的世界关系社会学
结束语 如履薄冰
注 释
致 谢
· · · · · ·

  • 在现代爱情的大框架下,人要做的只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另一半,然后跟他或者她幸福地度过一生,并且始终能够被保护和理解。但西古希让我们看到,结成伴侣并不能为我们提供任何保护:“所有人都知道,不管结成什么形式的伴侣,都不能确保这就是个安全的港湾。”现在有些新型的、能够让人感到舒适的近距离身体接触:三两好友,一台笔记本,或许有孩子,还有年迈的父母,让人有些小兴奋的购物,耳机里的音乐,让人羡慕的工作,偶尔互相碰一碰,每周去按摩,慢跑的时候确定地感知自己身体的存在,拥有一只宠物。所有这些都是自愿的,都能让人感到舒适,没有任何强制。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指尖的触感
  • 不远也不近,这种适中的距离就是后现代社会的人类想要的,他们既不喜欢孤单,也不希望自己受到伤害。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指尖的触感
  •   万相(共6册),这套丛书还有《制造消费者》《母乳主义》《幕后之人》《驶向现代性》《一激到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自我决定的孤独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当当网十五万种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