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记忆的痕迹

书名:追寻记忆的痕迹新心智科学的开创历程
作者:[美]埃里克·坎德尔
译者:喻柏雅
ISBN:9787505747012
出版社: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9-7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550
豆瓣评分: 8.9

书籍简介:

二十世纪神经科学发展史宏大画卷 诺奖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和科研历程 令人信服地展示了何为一流科学、如何创造一流科学 出版十几年来引领无数学子走进科学殿堂 ◎ 编辑推荐 ☆ 从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现伟大科学家的研究路径、问题意识与情志襟怀 作者以清晰易读的文笔,从研究者本人的角度 向读者介绍了最好的科学研究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从确定题目,到提出假说,寻找实验对象和方法,结识最合适的合作者,直到最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并使之进入商业领域的整个过程,为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科学事业的学生提供了行动的指引。 ☆ 同时这也是一部二十世纪神经科学发展史 坎德尔的职业生涯,恰逢现代科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一个时期。在他进入医学院后不久,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分子结构,给整个生物学界带来了革命性的巨变。神经科学——对记忆、情感、判断等心智活动的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在此时作为一个全新的学科浮现出来,而坎德尔就全程见证并参与了这个新学科从无到有的整个经过。 ☆ 本书面向的读者群体较为多元,值得推荐给那些渴望从名人传记中汲取人生经验的普通读者、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专业读者、想了解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读者,以及对“二战”奥地利犹太难民史感兴趣的读者。此外,本书译者还认为它是一本“赴美留学指南”,它如实地反映了美国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文化氛围,能给那些打算赴美留学的学子及其家长提供绝佳的参考。 ◎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籍犹太裔神经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的自传,在书中他不仅表达了个人对其生活和历史的感受和思考,也以亲历者的身份叙述了神经科学这个学科从无到有的发展史——人们如何开始用生物科学的方法研究学习和记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这个领域得到了哪些发展,科学界又对未来怀有哪些愿景和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神经科学这一学科的动向,更能窥见最顶尖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思考路径,以及一个伟大科学家的素质和襟怀。本书已被翻译成德语、法语、俄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波斯语等十多个语种,先后荣获2006年度《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和2007年度美国国家学院知识传播奖。 ◎ 名人推荐 ☆ 恐怕没人能像坎德尔那样在细胞和分子的层面上推动人类记忆机制的研究。他破译大脑记忆密码的激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科学家。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伟大科学家如何进行思考,并带动了科学的发展。 ——蒲慕明,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科学院院士 ☆ 埃里克·坎德尔的这本书别人写不出来。他通过毕生的视角透视科学,跌宕起伏、硕果累累。我们受到了坎德尔持久的激情和坚定的决心指引。我向所有那些正在寻找有关大脑和记忆知识的个人观点,以及那些正在考虑开启科学生涯的读者推荐此书。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神经科学家 ☆ 埃里克·坎德尔写出了一部绝佳作品,从头至尾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展现了神经科学在令人惊叹的20世纪后半叶的壮丽图卷。坎德尔把个人经历与科学研究融为一体,他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广泛交流,使得科学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共同事业。 ——奥利弗·萨克斯,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著名科普畅销书作家 ☆《追寻记忆的痕迹》动人地讲述了埃里克·坎德尔站在脑科学前沿领域的大胆人生,他以分子生物学方法革新了我们对感受到的信息如何存储的认识。 ——詹姆斯·沃森,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 我向所有对一位重要科学家的人生和工作,或者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科学进程感兴趣的读者推荐此书。……坎德尔优雅地做出的这些研究,会极大地诱惑有天赋的学生将他开启的这些令人难忘的工作向前推进。 ——霍华德·加德纳,美国心理学会威廉·詹姆斯奖得主,著名认知心理学家 ☆《追寻记忆的痕迹》融自传、科学史和基础生物学于一炉,是一部无出其右的才华横溢之作。它令人信服地展示了何谓一流科学,以及如何创造一流科学。 ——E. O.威尔逊,美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社会生物学之父”

作者简介:

埃里克·坎德尔(Eric R. Kandel)1929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5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历史与文学专业,1956年在纽约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目前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他一生致力于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因在记忆存储的神经机制研究中做出重大贡献,于200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书友短评:

@ 简不易 很久没看到如此让人感动的科学家自传了,记得上一次还是看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的自传《绝非偶然》。坎德尔的经历更丰富,他对科研的热爱,对犹太身份的情感,对自我经历的剖析,这些都是自传才有的魅力。此外他对科学史的梳理和思考非常清晰,绝对值得五星推荐。感谢坎德尔,感谢译者“咱说”。 @ 点线 LibGen可搜索到原作,有能力的还是读原作吧 @2020-06-25 12:03:46 @ 私享史 译者每每发表与本书无关的任何言论引发反感,就会遭致恶意差评。本书翻译质量留待读者明鉴,我的态度是有错即改,感谢恶评者帮我精进。一般读者可以从本书汲取的五个科普要点是:1.记忆的生物学原理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原理改善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2.一切心理现象必有生理基础,身心二元论没有立足之地。3.即便在基因层面,先天后天影响也是交互的,基因决定论基本站不住脚。4.进化是保守的,人类没啥特别之处,常跟动物共… 译者每每发表与本书无关的任何言论引发反感,就会遭致恶意差评。本书翻译质量留待读者明鉴,我的态度是有错即改,感谢恶评者帮我精进。一般读者可以从本书汲取的五个科普要点是:1.记忆的生物学原理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原理改善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2.一切心理现象必有生理基础,身心二元论没有立足之地。3.即便在基因层面,先天后天影响也是交互的,基因决定论基本站不住脚。4.进化是保守的,人类没啥特别之处,常跟动物共享生物学机制。5.科学知识演进的常态是理论竞争和不断试错,实证和可证伪性很重要。在此之上,我还是要反复强调,这不止是一本科普向的科学家传记。全书饱含着身为一流知识精英的传主对历史、政治、权威的批判和反思。科学、科普和科学家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我希望读者从这本书里不仅读到科学素养,更读到人文关怀。 @ Ein 还原论立场。追寻记忆的奥秘也是作者一生的记忆和自我。 @ 维舟 4.5星。集生活自传与心智科学研究历程于一身,作者晚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但早年读的却是哈佛的历史与文学专业,难怪文理兼通,对自己早年生活的记忆又触发了对神经科学中记忆存储机制的研究,使这门科学也展现出很深的人本关怀。对书中的科学知识,我无从置喙,不过明显感觉到他作为奥地利犹太人,对故国乃至欧洲文化既怀念又批判的强烈意识(包括欧洲科学界的等级感),美国对他而言真是个新世界,可说高度认同,或许… 4.5星。集生活自传与心智科学研究历程于一身,作者晚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但早年读的却是哈佛的历史与文学专业,难怪文理兼通,对自己早年生活的记忆又触发了对神经科学中记忆存储机制的研究,使这门科学也展现出很深的人本关怀。对书中的科学知识,我无从置喙,不过明显感觉到他作为奥地利犹太人,对故国乃至欧洲文化既怀念又批判的强烈意识(包括欧洲科学界的等级感),美国对他而言真是个新世界,可说高度认同,或许他早年的生涯使得他可以把原先的记忆予以客体化研究,但新生活却不是已过去的“记忆”,也难客体化对待。p.s.原文书名意带双关,这一层意味中文很难表达,现在的译名想必也是再三斟酌的结果。 @ RC 非常非常好,应该是我见过读过最好的科普书(高考前读了可能就去搞神经科学了== @ fun “感觉是真实世界的摘要” @ 大磁铁 这周的课上读物,前半生物知识部分只涉及高中生物,读起来很流畅,但后半部分的阅读有些痛苦。历史与文学本科毕业的想成为精神分析医生的犹太神经生物学家的自传。标题的“追寻记忆”的含义是多方面:记忆生物基础,作者的回忆,历史的反思。作者的研究紧跟着分子生物学前沿。一切都心理思维记忆过程毫无疑问都是有物质基础的,离弄清意识的真正的生物物理过程似乎还很遥远。 @ 鸡汤侠 真的超级无敌巨好看!科学部分尤为精彩,非常像一部悬疑侦探小说,只不过对象是神经科学现象,每次都是抽丝剥茧、逐层递进以逼近真相。对于受过科学训练的读者来说应该会非常带感,我自己会提出假设,跟着坎德尔的思路描述走,然后根据实验结果不断修正假设,最后会“Yes!就是这样嘛!”就像自己做实验一样兴奋! @ 三明一既 总结:1. 介绍了坎德尔童年、求学、恋爱、职业生涯、学术探索、创业和荣获诺贝尔奖的个人经历;2.介绍了关于神经科学的细胞学观点、生物分子学观点、心理学观点和其相应的探索历史和方法路径;3.介绍了在科学探索过程中,不同观点碰撞,主要范式浮现的过程;4.呈现了不同学派的互相引导、发展和对抗的过程;5.介绍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外显性记忆、内印象记忆、空间记忆、认知识别、注意力、意识在细胞和分子层面的机… 总结:1. 介绍了坎德尔童年、求学、恋爱、职业生涯、学术探索、创业和荣获诺贝尔奖的个人经历;2.介绍了关于神经科学的细胞学观点、生物分子学观点、心理学观点和其相应的探索历史和方法路径;3.介绍了在科学探索过程中,不同观点碰撞,主要范式浮现的过程;4.呈现了不同学派的互相引导、发展和对抗的过程;5.介绍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外显性记忆、内印象记忆、空间记忆、认知识别、注意力、意识在细胞和分子层面的机制。感想:三种意义上的杰作:学科发展的历史、个人历程的传记、心智的科学解密,都被坎德尔用一种极富人文色彩的方式进行了组织和融合,展现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和谐和共鸣。心智的科学化,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一种神秘、意义、伟大的消解;而对于有志之士来说,打开了一个无限可能的新视域。

译者序 /001
前 言 /001
第一部
1 个体记忆与记忆存储的生物学 /003
2 维也纳的童年时光 /012
3 美国的求学生涯 /035
第二部
4 每次一个细胞 /057
5 神经细胞在说话 /079
6 神经细胞之间的交流 /095
7 简单与复杂的神经系统 /110
8 不同的记忆,不同的脑区 /123
9 寻找一个理想系统来研究记忆 /143
10 学习的神经性模拟 /160
第三部
11 增强突触间的连接 /177
12 神经生物学与行为研究中心 /193
13 即便是简单的行为也能被学习修饰 /201
14 突触随经验而改变 /212
15 个性的生物学基础 /222
16 分子与短时记忆 /235
17 长时记忆 /255
18 记忆的基因 /263
19 基因与突触的对话 /278
第四部
20 回到复杂记忆 /297
21 突触保留了我们最美好的记忆 /304
22 外部世界的大脑图景 /313
23 必须付出注意力! /326
第五部
24 红色小药丸 /339
25 小鼠、人类与精神疾病 /356
26 治疗精神疾病的新路子 /373
27 生物学与精神分析思想的复兴 /384
28 意 识 /397
第六部
29 通过斯德哥尔摩重新发现维也纳 /415
30 从记忆中学习:展望 /441
术语表 /456
注释及参考文献 /480
致 谢 /539
译名对照表 /542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追寻记忆的痕迹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