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性与德意志文化

书名:中国现代性与德意志文化
作者:单世联
译者:
ISBN:9787208097117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3-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全3册
豆瓣评分: 8.6

书籍简介:

单世联编著的《中国现代性与德意志文化》规模宏大,体系完整,共分上中下三篇二十三章,字数近百万。全书主要围绕文化、政治等领域对近现代以来中德两国的国家、民族发展历程及中国对德国思想文化、政治理论的借鉴与融合等问题进行了严肃而深入的回顾、思考与探讨。在回顾19、20世纪德意志在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和成就的同时,更为真实、全面地展示?近现代中国在国家、民族发展道路上的曲折探索和艰辛付出。

作者简介:

单世联,1962年出生于江苏邗江(属扬州市),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美学、思想史和文化研究、现代思想研究和文化批评。先后任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兼职教授和特约研究员,2006—2007为英国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访问学人。1985年以来,发表学术思想论文和社会文化评论400多篇作。

书友短评:

@ 保罗 我没读完,只读到111页。谈下感受,主题肯定是个好主题,有价值得主题,这个毋庸置疑。导论应该说是对文章的一个精华提炼,但是里边有要素,缺乏要素间的衔接和整合,让人感觉比较机械。作者应该是做过相当充分的资料准备,但是对资料的引用还比较初级,材料后边直接下结论,显得(很)武断。我原初是打算搞一个临近的探索,以这本书为线索开始,实际上两年前我就知道这本书,并且期待很高。但是,从这一百多页的观感而言,我读不下去了。也许,是我水平有限。待有机缘,再来读它。 @ maple 我没读完,只读到111页。谈下感受,主题肯定是个好主题,有价值得主题,这个毋庸置疑。导论应该说是对文章的一个精华提炼,但是里边有要素,缺乏要素间的衔接和整合,让人感觉比较机械。作者应该是做过相当充分的资料准备,但是对资料的引用还比较初级,材料后边直接下结论,显得(很)武断。我原初是打算搞一个临近的探索,以这本书为线索开始,实际上两年前我就知道这本书,并且期待很高。但是,从这一百多页的观感而言,我读不下去了。也许,是我水平有限。待有机缘,再来读它。 @ Gabrielfan 不是中德文化比较研究,而是着重梳理德意志思想文化资源对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的影响。尤其喜欢第三卷对文化与哲学部分的阐释。作者搜集材料的功夫很强,但终究少了些高屋建瓴、画龙点睛的气势,其论述在冗长的反复征引中有些面目模糊。

英文目录
德文目录
导论
1.德意志历史的线索之一:反西方
2.德意志文化的特征之一:反启蒙
3.“特殊道路”的悲剧性
4.现代中国的德国论说
上篇 道路选择
引论
一、中国与德国:康有为的观感
1.以“地形”论“政魂”:两种“新世界”
2.由德国而英国:两种“君主立宪”
3.文明与“武明”:两种文明观
二、国家与个人:梁启超的犹豫
1.19世纪与20世纪
2.卢梭、伯伦知理与梁启超1903年前后的国家论述
3.“美游心影”、日本与德国
4.成也“国家”,败也“国家”
三、中国法西斯主义思潮的辨析
1.法西斯的魔?
2.政治人的策略
3.“力行社”的模仿
4.知识人的无奈
四、“西方的没落”与中国的选择
1.“我们应该怎么办”
2.整体的渴望:多元与一元
3.崇“战”尚“力”:召唤“战国文化”
4.文化建国:以国家权威限制个人权利
5.世纪末的回响
五、?越“卡夫丁峡谷”的曲折:中国社会主义的主题
1.作为“新西方”的社会主义
2.“性急”的发展.
3.“自由”的想象
4.改革尚未完成
六、“中间道路”的左、中、右:张君劢对社会民主的求索
1.革命与宪政:在德国与俄国之间
2.自由与公道:在英美与德俄之间
3.哲学与政治: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
4.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七、“韦伯命题”与中国资本主义问题
1.分析中国现代:韦伯作为不在场的存在
2.工业东亚兴起之后:反证还是超越韦伯?
3.回到中国自身:韦伯方法的解释力
4.以明代海外贸易为例:韦伯命题的有效性
5.申论
中篇 革命论述
引论
八、作为革命?革命论说方式的普遍特殊
1.两种现代叙事:中国在“普遍历史”之外
2.从进化“公理”转向文化特殊:中国不应照搬西式革命
3.在文化特殊中求历史“理法”:中国应当实行社会主义
九、革命理论与历史理论
1.分析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重建古史:国情论与规律论
3.动员革命:生产关系与阶级斗争
十、改?世界与改造世界观
1.唯物辩证法是什么?
2.辩证法的启蒙
3.世界观的“再启蒙”
4.启蒙的辩证法
十一、文化政治与政治工具
1.“我们来了”:革命与新文艺
2.模仿苏俄:无产阶级的“五四”
3.重心转移:农民化与工具化
4.组织感情:建构新的政治主体
5.民间形式:被借用的和被改造的
6.严重冲突:纪律与自由
7.“无产阶级”的凸显与淡出
十二、从自由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以朱光潜为例
1.全面批判:为什么是朱光潜?
2.底线防守:从政治到思想到学术
3.拯救主观:旧观点与新说明
4.人道主义:被弘扬的和被异化的
十三、文化转型中的青年马克思
1.人道主义的感召
2.人的神化、异化与改革
3.“人道主义讨论”之后
十四、从章太炎到顾准的反黑格尔论
1.以多元论反进步论
2.规律论的学术与政治
3.以主体性补充必然性
4.目的论的光芒与失败
十五,“后文革”的思想动向
1.发展理论:回到科学马克思主义
2.“吃饭哲学”:对伯恩斯坦的再认识
3.“一分为三”:“斗争哲学”之后的辩证法
下篇 人文规划
引论
十六、转化康德的三种努力
1.从“先验认识论”到“多元认识论”
2.从自律道德到“以良知说本性”
3.从审美独立到“以美育代宗教”黜
十七.美学的主题及问题
1.此康德与彼康德
2.审美是否独立?
3.崇高与悲剧之间
4.艺术不只是审美
5.批判、“模仿”与未尽之义
十八、寻求知识与道德的平衡
1.“可信”与“可爱”的矛盾
2.科学与反“科学主义”的人生观
3.文化解决与政治解决
十九、“心学”的新‘理”论:?麟的贡献
1.黑格尔、“体用合一”与文化普遍主义
2.“心即理”与心学的理性化
3.“后启蒙”与“新心学”
二十、依儒家与超康德:牟宗三的立场与方法
1.从“非存在”到“存在”
2.“顺着”康德回到儒家
3.“智的直觉”是否可能?
二十一、人文世界的建立与黑格尔模式:唐君毅的开拓
1.中德理想主义的根本结构
2.由“道德自我”而文化意识
3.哲学的目标在成教?
二十二、一个“人”的光辉:我们的歌德
1.作为方法和解释的类比:歌德是中国人?
2.从维特到浮士德:生命本身价值的最大肯定
3.“老歌德”的寂寞:政治不是命运
二十三、在现代性与反现代性之间:尼采的三副面孔
1.日神:美学理论的古典性
2.“偶像破坏者”:价值重估的现代性
3.“超人”:作为文化改造的一种方案
结语:德国的经验与中国的选择
1.歌德的智慧:文化的普遍与特殊
2.卢卡奇的警告:民主的“新”与“旧”
3.韦伯的忧思:“大国崛起”的经济与政治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中国现代性与德意志文化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好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