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

书名: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重启改革议程
作者:吴敬琏/马国川
译者:
ISBN:9787108042088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2-12-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65
豆瓣评分: 9.2

书籍简介:

在十八大结束后的第一个年末,通过与《财经》主笔马国川的对话,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推出新著《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显得颇具深意。 书名看上去似乎四平八稳,但无论从逻辑还是情绪上看,《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都是吴敬琏此前两本著作——《何处寻求大智慧》及《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的延续。对中国未来道路的选择,吴敬琏一直有着自己清晰而连贯的思路,即进一步开放市场并加速民主法治的进程,使中国的经济及政治体制,实现从威权发展模式到民主法治模式的转型。

作者简介:

吴敬琏,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改革》、《比较》、《洪范评论》杂志主编。1984—1992年,连续五次获得中国“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03年获得国际管理学会(IAM)“杰出成就奖”;2005年荣获首届“中国经济学奖杰出贡献奖”。

《中国改革》杂志社资深记者、编辑。他长期关注改革大局,曾在国内多家主流媒体发表文章,被多家媒体聘为特约评论员、专栏作家。

书友短评:

@ 萝丝大仙 这本书可谓将经济和政治改革所面临的挑战说得很透彻了。可以说,经济改革是政治改革的充分理由,而政治改革是经济改革的必要前提。喜欢经济学家对于经济法问题剖析的层层肌理,这比空谈自由权利要令人感到更加扎实地多。改革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这是不仅需要领导人从因循守旧的思想上探出头去,更要识别那些调虎离山的声音,一些不好的成果的罪魁祸首直指市场化改革,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好的运转机制就像火,在促进效率方面本无邪恶之分,而体制是承载的器皿,这把火是温暖还是毁灭取决于科学运用它的人。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讲 中国再度面临“向何处去”的问题
第二讲 苏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为什么需要改革?
第三讲 1956年,中国改革问题的提出
第四讲 第一轮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第五讲 向国企放权让利的“市场社会主义”改革没有奏效
第六讲 农村承包开启“增量改革”新战略
第七讲 民营经济异军突起
第八讲 开放为改革增添动力
第九讲 双轨制的作用和它带来的问题
第十讲 1993年:经济改革进入“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第十一讲 构筑市场经济的产权制度基础
第十二讲 重建金融系统
第十三讲 回归公共财政
第十四讲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之路阻且长
· · · · · ·

  • 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使以自由市场经济为改革目标的人们也承认,在市场还没有发育起来的条件下,政府不能不承担更大的协调责任。因此人们倾向于同意发展经济学家格申克隆的说法,在落后经济向发达经济冲刺的过程中,为了发挥“后发优势”,强有力地政府往往是利大于弊的。于是,支持改革的人们在改革中达成了某种共识,即改革的初步目标应是建立起某种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较之工业化国家更大作用的市场经济。
    —— 引自第5页
  • 威权发展模式是特定国家在获得快速增长的关键历史时刻的工具,而不是最终的发展目标。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追赶发达国家时期的阶段性战果,它的价值充其量只能保持几十年的时间。一旦经济完成起飞,威权发展模式就应该转向民主发展模式。因为维权体制的合法性来自持续的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增长速度必然放缓,社会不平等、政治腐败等社会问题日益尖锐,就需要重塑统治的正当性来源,建立民主体制。 事实上,威权发展模式本身就涵盖了转轨性质,因为随着经济发展,社会价值趋于多元化,新兴的中产阶级要求更多的民主权利。
    —— 引自第302页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