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第2版)

书名:中国经济(第2版)适应与增长
作者:[美]巴里·诺顿
译者:安佳
ISBN:9787208159402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2-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604
豆瓣评分: 9.4

书籍简介:

本书是著名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巴里·诺顿对当代中国经济的综合性论述,覆盖面之广、研究之透辟,其他同类英语论著罕有其匹。诺顿纵论1949年以来的中国经济,基于多年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第二版经过全面修订,反映了十几年来,尤其是“奇迹增长”期结束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当前在人口、技术、宏观经济和体制诸方面面临的多重转型。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的讨论也大幅扩展。 在讨论了资源禀赋、遗存、经济体制以及经济结构、劳动力和生活水平等一般议题后,本书还考察了包括农业、工业、技术以及对外贸易和投资等具体经济部门。还研究了金融、宏观经济和环境问题。本书涵盖了增长与发展模式这类主题,包括人口增长、独生子女政策;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包括农村工业化和城市技术发展;外商对华投资和中国对外投资;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增长。 本书是经济学专业师生、学者、商务人士和决策员的重要参考书,也适合作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的教材。

作者简介:

巴里·诺顿(Barry Naughton),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全球政策与战略学院苏君乐(Sokwanlok)中国国际事务讲座教授。在美国乃至西方,巴里·诺顿被公认是研究中国经济首屈一指的专家。由于诺顿对中国经济运行机制的把握,对经济数据的敏感和准确分析,几乎无出其右,加上他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非常熟悉,他对中国经济的看法基本上代表了美国和西方部分研究者对中国经济的看法。

书友短评:

@ LZQ 本书对中国经济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梳理,包括产业、城市化、农业、金融、财政体系……因为是教材,讲之前还有比较贴心的科普。所基于的理论框架还是新古典综合,并在关节处丢掉了对政治的考量。于是叙事模式仍然倾向于框架比较,也就是追问此处还有多“不正规”。本来这样也没啥,没想到到了后面在细节上也逐渐不再客观,比如中国的债务模式,政府债与企业债的数据及其推论。全书平铺直叙,并未直指中国经济的某些核心模式,想必是这些模式必须结合政治与历史来定位。这并非说中国经济模式没问题,只是本书从纯经济学出发,对问题的阐释还是有些隔靴搔痒。本书相对于上个版本已经做了很多核心的修改,下次的修改又在哪年? @ 李小涛 23/10/18~30,556页,结构和制度变化中国增长动力。地理介绍,49年前传统经济发展,78年前大推进和不稳定,80~现在:全面受益,局部受损,延缓,再变。城乡差别和城镇化,投资和人口拉动增长到全要素持续增长,独子政策人口红利和危机。劳动力成本,分配,刘易斯拐点,收入不平等,城乡差距,生活质量指数,农村3次组织改革,公社,集体承包,适度集中,农业政策,机械化/化学化,补贴。乡镇企业集体化,民营化,淘宝村。所有权和公司治理。技术和产业政策。出口。外商投资和资本账户,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与结果,金融体系:银行,股票,债券和影子银行。财政体制,从无到有,1994改革中央和地方分税,现在需要改革,透明,重新分配事权和税权。环境。 @ Eva 数据翔实的解析书,能体现很多现象的形成过程,情况比对。行文顺畅~ @ Henry Yin 内容非常丰富的一本书,有历史,有数据,有分析。结构很完善,逻辑很完整,读起来也很顺畅。文字翻译也很好,可以多看几遍。 @ 破竹狂客 全面、系统阐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现状,阅读过程中数次有醍醐灌顶、原来如此的惊叹。目前读过的关于中国经济的书中,这本应列首位,内容详实、面面俱到,可以迅速建立整体框架感。虽然少数观点值得商榷(如抨击决策者过度关注粮食安全,今天看来就是个笑话),但老外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禀赋、社会运行竟有如此深刻的洞见,不得不令人叹服。 @ ausgebrannt 有点隔靴搔痒

书籍目录

致谢
第1章 导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中国经济 1
第一篇 遗产与环境
第2章 地理概况 23
第3章 1949年以前的中国经济 42
第4章 1949—1978年的社会主义时期:大力推进工业化与政策的不稳定性 6 4
第5章 市场转型:战略与过程 90
第6章 城乡差距与中国式城镇化 119
第二篇 增长与发展模式
第7章 增长与结构转变 147
第8章 人口:人口转变型、人口红利和独生子女政策 176
第9章 劳动力和人力资本 199
第10章 生活水平:收入、不平等和贫困 227
第三篇 乡村经济
第11章 乡村组织 251
第12章 农业:技术、生产和政策 270
第13章 农村产业化:从乡镇企业到淘宝村 296
第四篇 城市经济
第14章 工业:所有权与公司治理 321
第15章 技术与产业政策 349
第五篇 中国与世界经济
第16章 国际贸易 383
第17章 外商投资与资本账户 408
第六篇 宏观经济与金融
第18章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与结果 437
第19章 金融体系 462
第20章 财政体制 495
第七篇 结论:中国的未来
第21章 环境质量与增长的可持续性 523
索引 549
· · · · · ·

  • 中国的经验不支持“市场原教旨主义”。也就是说,中国的经验不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因为市场机制是一个较好的几只,所以应该尽可能在许多领域尽快实施全盘市场化。相反,中国的经验表明,人员和机构的稳定扩充,激励与财产权的一致性和可预见性,以及弥补市场失灵的政府协调,与市场的稳定扩张同样重要。在某一特定阶段,市场制度的发展可能并不比其他类型的制度和能力发展更加重要。
    —— 引自第7页
  • 如果不考虑社会保险缴费,根据广义定义,中国政府的广义收入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33.3%,远远高于经合组织国家占国内生产总值22.4%的平均水平。与经合组织10%的平均水平相比较,中国的社会保险缴费贡献率为国内生产总值的5.4%。将社会保险缴费与广义政府收入加在一起,2014年中国政府收入占GDP38.7%——或剔除国有企业后占33。9%——高于经合组织国家平均32.4%的水平。中国是一个按富裕国家水平征税的中等收入国家。这一宽泛的计算为我们对财政体制改革问题的讨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比如,征收递延所得税和房产税的直接税将比现有的税收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然而,向百姓征收新一组重税并不容易,尤其是当他们的负税总额已经相当高的时候。中国现在就是这种情况。
    —— 引自章节:第20章 财政体制 495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中国经济(第2版)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好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