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经济

书名: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均衡和资本主义停滞
作者:[英]邓钢
译者:茹玉骢/徐雪英
ISBN:9787308189255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
豆瓣评分: 7.6

书籍简介:

本书的英文原版在“大分流”辩论之前问世,但在价值判断和取向上,其与加州学派有高度的不谋而合之处。本书试图按照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均衡逻辑来解释中国古代内生性经济制度的理性和效率。这种理性和效率无疑一方面奠定了中华帝国得以长久稳定、周期繁荣和不断扩展的制度基础,但另一方面也大大增加了中国传统经济向现代其他经济模式过渡的机会成本。一言以蔽之,传统经济制度的成功构成了中国长期经济发展中的路径依赖,这是中华民族为其古代经济成功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邓钢教授的《中国传统经济》1999年出版后,受到学界的好评。作者在书中向西方学术界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制度的主要特点和成就。在西方,由于长期受到西方中心论的束缚,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制度领域对世界的贡献鲜为人知,或者被严重误读。西方学界崇尚社会达尔文主义和世界霸权,认为不可能有比欧洲更合理、更精巧的社会经济制度。本书批驳了这些错误的看法,指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制度在世界上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并且其优势在于和平发展。这些看法具有先见性,经过20年的时间考验,证明是是站得住脚的。如今出版中译本,可以帮助中国读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中国的过去。因此,我大力推荐。 ——李伯重,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 利用传统中国的历史资源重建经济理论,是中外学者的共同使命。本书以中国传统经济活动为主题,与来自中国经验或世界经验的斯密增长、马尔萨斯危机、韦伯伦理、伊懋可陷阱、刘易斯过程、诺斯模型等进行全面的学术对话,系统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制度的主要特点和成就,在矫正欧洲中心论重建社会理论和经济理论上,进行了富有真知灼见的解释。“邓钢解释”,以身处国际经济史研究最前沿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特殊优势,不仅有益于西方学者正确地把握历史的真相,而且以中文母语为背景的文献熟稔,充分展示了丰富的国际学术信息和重建经济理论的有效途径。 ——何 平,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

作者简介:

邓钢(Kent Gang Deng),经济学博士,英国皇家历史学会终身院士。曾师从著名经济史学家埃里克•琼斯(Eric L. Jones)教授。先后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大学任教。1995年加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经济史系,现为该学院终身正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西方在前现代和早期近代史上的比较,前现代中国的海洋经济史,中国农民的经济角色等。

书友短评:

@ Tradition 所谓的吹清派,国内有病逝的高王凌,国外的则是加州学派和新清史一大堆。与其说他们吹清,不如说他们是吹传统中国,是对原来西方中心史观的修正主义,这是西方史学现在的大趋势,事实上他们不单吹清,也吹奥斯曼和莫卧儿,一方面排斥贬低过去的欧洲特殊论中心论,然后吹其他地区的前近代化非凡成就。问题是很多数据都是隔靴搔痒拿现代理论乱评,数据不可靠。优点是有些角度评论客观修正了以前把末代王朝当做替罪羊的偏见(当年招核… 所谓的吹清派,国内有病逝的高王凌,国外的则是加州学派和新清史一大堆。与其说他们吹清,不如说他们是吹传统中国,是对原来西方中心史观的修正主义,这是西方史学现在的大趋势,事实上他们不单吹清,也吹奥斯曼和莫卧儿,一方面排斥贬低过去的欧洲特殊论中心论,然后吹其他地区的前近代化非凡成就。问题是很多数据都是隔靴搔痒拿现代理论乱评,数据不可靠。优点是有些角度评论客观修正了以前把末代王朝当做替罪羊的偏见(当年招核日本也把德川评得一塌糊涂作为替罪羊),清代成就固然在传统领域可以说出类拔萃无与伦比(国内可见袁良义的明末农民战争明清对比非常显明),但绝非近代也绝非突出,和同时期欧洲近代文明比那是明显落后 @ 晓林子悦 作者的学问专研是很深究的,奠基在翔实丰富的数据和史料分析的基础上,行文运用了许多数学模型、图表和公式,非常学术。“引言:问题和新见解”对诸多经典研究一连串诘问“为什么”,一一指出漏洞所在,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并详解了自己的观点,他旨在展示意识形态(包括儒家思想)、政府(包括君主和精英管理阶层)和土地控制制度(包括“永租权”或“永佃权”)三者是如何相互作用并相互匹配的,以及它们对经济的影响。农业优势… 作者的学问专研是很深究的,奠基在翔实丰富的数据和史料分析的基础上,行文运用了许多数学模型、图表和公式,非常学术。“引言:问题和新见解”对诸多经典研究一连串诘问“为什么”,一一指出漏洞所在,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并详解了自己的观点,他旨在展示意识形态(包括儒家思想)、政府(包括君主和精英管理阶层)和土地控制制度(包括“永租权”或“永佃权”)三者是如何相互作用并相互匹配的,以及它们对经济的影响。农业优势、重农主义中央政府以及控制或拥有土地的自由农民三者形成相互作用的超级结构,固化了中国有别于其他的农业社会。有些观点,比如“柔性专制”,都冲击力且启发性。有些观点可商榷。英文版1999年,早于彭慕兰的《大分流》,主题和构思上确有相契,同样经常比较欧洲和中国的社会发展路径,可共读。 @ 庭前柏树子 挺受启发的,虽然观点也不是多具革新性,但这个对话以及综合的功力真的是鞭辟入里,将帝国兴衰的逻辑围绕着土地制度来编织。 @ 蓝涟 可能是这部书太新了,都没有pdf版,还是拿老师的书去扫码的,托老师的福,好几天都在啃这本书。总而言之,本书提供了一种模型来解释中国经济停滞的问题,在作者看来,农业本身、自由农民和重农的政府构成了一种“三元结构”,这种结构中要素是动态变化的,但是却足够灵活,能够自我调整,保持一种稳定性,当内部发生危机,结构会通过起义重置,当结构受到外部冲击(指比中国落后的游牧民族),外部压力会被内化,从而加固三元机… 可能是这部书太新了,都没有pdf版,还是拿老师的书去扫码的,托老师的福,好几天都在啃这本书。总而言之,本书提供了一种模型来解释中国经济停滞的问题,在作者看来,农业本身、自由农民和重农的政府构成了一种“三元结构”,这种结构中要素是动态变化的,但是却足够灵活,能够自我调整,保持一种稳定性,当内部发生危机,结构会通过起义重置,当结构受到外部冲击(指比中国落后的游牧民族),外部压力会被内化,从而加固三元机构,或者通过汉化,三元结构延续。总之,中国的经济受到三元结构的制约,无法产生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条件,除非强势外力(比如近代西方)冲击使结构瓦解。有点历史循环和冲击回应论的感觉。 @ Tradition 所谓的吹清派,国内有病逝的高王凌,国外的则是加州学派和新清史一大堆。与其说他们吹清,不如说他们是吹传统中国,是对原来西方中心史观的修正主义,这是西方史学现在的大趋势,事实上他们不单吹清,也吹奥斯曼和莫卧儿,一方面排斥贬低过去的欧洲特殊论中心论,然后吹其他地区的前近代化非凡成就。问题是很多数据都是隔靴搔痒拿现代理论乱评,数据不可靠。优点是有些角度评论客观修正了以前把末代王朝当做替罪羊的偏见(当年招核… 所谓的吹清派,国内有病逝的高王凌,国外的则是加州学派和新清史一大堆。与其说他们吹清,不如说他们是吹传统中国,是对原来西方中心史观的修正主义,这是西方史学现在的大趋势,事实上他们不单吹清,也吹奥斯曼和莫卧儿,一方面排斥贬低过去的欧洲特殊论中心论,然后吹其他地区的前近代化非凡成就。问题是很多数据都是隔靴搔痒拿现代理论乱评,数据不可靠。优点是有些角度评论客观修正了以前把末代王朝当做替罪羊的偏见(当年招核日本也把德川评得一塌糊涂作为替罪羊),清代成就固然在传统领域可以说出类拔萃无与伦比(国内可见袁良义的明末农民战争明清对比非常显明),但绝非近代也绝非突出,和同时期欧洲近代文明比那是明显落后 @ 庭前柏树子 挺受启发的,虽然观点也不是多具革新性,但这个对话以及综合的功力真的是鞭辟入里,将帝国兴衰的逻辑围绕着土地制度来编织。 @ 蓝涟 可能是这部书太新了,都没有pdf版,还是拿老师的书去扫码的,托老师的福,好几天都在啃这本书。总而言之,本书提供了一种模型来解释中国经济停滞的问题,在作者看来,农业本身、自由农民和重农的政府构成了一种“三元结构”,这种结构中要素是动态变化的,但是却足够灵活,能够自我调整,保持一种稳定性,当内部发生危机,结构会通过起义重置,当结构受到外部冲击(指比中国落后的游牧民族),外部压力会被内化,从而加固三元机… 可能是这部书太新了,都没有pdf版,还是拿老师的书去扫码的,托老师的福,好几天都在啃这本书。总而言之,本书提供了一种模型来解释中国经济停滞的问题,在作者看来,农业本身、自由农民和重农的政府构成了一种“三元结构”,这种结构中要素是动态变化的,但是却足够灵活,能够自我调整,保持一种稳定性,当内部发生危机,结构会通过起义重置,当结构受到外部冲击(指比中国落后的游牧民族),外部压力会被内化,从而加固三元机构,或者通过汉化,三元结构延续。总之,中国的经济受到三元结构的制约,无法产生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条件,除非强势外力(比如近代西方)冲击使结构瓦解。有点历史循环和冲击回应论的感觉。 @ 晓林子悦 作者的学问专研是很深究的,奠基在翔实丰富的数据和史料分析的基础上,行文运用了许多数学模型、图表和公式,非常学术。“引言:问题和新见解”对诸多经典研究一连串诘问“为什么”,一一指出漏洞所在,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并详解了自己的观点,他旨在展示意识形态(包括儒家思想)、政府(包括君主和精英管理阶层)和土地控制制度(包括“永租权”或“永佃权”)三者是如何相互作用并相互匹配的,以及它们对经济的影响。农业优势… 作者的学问专研是很深究的,奠基在翔实丰富的数据和史料分析的基础上,行文运用了许多数学模型、图表和公式,非常学术。“引言:问题和新见解”对诸多经典研究一连串诘问“为什么”,一一指出漏洞所在,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并详解了自己的观点,他旨在展示意识形态(包括儒家思想)、政府(包括君主和精英管理阶层)和土地控制制度(包括“永租权”或“永佃权”)三者是如何相互作用并相互匹配的,以及它们对经济的影响。农业优势、重农主义中央政府以及控制或拥有土地的自由农民三者形成相互作用的超级结构,固化了中国有别于其他的农业社会。有些观点,比如“柔性专制”,都冲击力且启发性。有些观点可商榷。英文版1999年,早于彭慕兰的《大分流》,主题和构思上确有相契,同样经常比较欧洲和中国的社会发展路径,可共读。

缩写说明
第一章 引言:问题和新见解
1.1 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
1.2 对理论框架的批判
1.3 研究的领域和理论工具
第二章 中国社会经济体制的主要因素
2.1 经济中农业的优势
2.2 私人土地所有权
2.3 自由的农民:农业经济的脊梁
2.4 重农政府
2.5 集权的政府
2.6 儒家思想
2.7 评论
第三章 三元结构:起源、冲突和均衡
3.2 结构的起源与发展
3.3 理想的均衡状态
3.4 内平衡
3.5 三元均衡下的生活
3.6 评论
第四章 失衡、灾难和复苏
4.1 失衡:三元危机
4.2 灾难:大范围的武装民变
4.3 起义的原因
4.4 起义的主要特征
4.5 起义的性质
4.6 起义的成效、成功率、作用和后果
4.7 进一步讨论
4.8 与公元1789年之后的法国比较
第五章 外部压力与冲击:形式的强化
5.1 农业中国:对入侵者持久的诱惑力
5.2 外部压力及其内部化
5.3 外部冲击及其内化
5.4 三元结构的强化
5.5 对第一个中国之谜的回答
第六章 结论:经济发展中的僵局
6.1 三元结构的超稳定性
6.2 宋朝及其不寻常之处
6.3 总结性评论
附录
附录A 政府牟利
通过贸易垄断获利
通过参与贸易牟利
附录B 明清价格革命与人口增长
历史上的白银进口
货币供给随时间变化
清朝之前
不伴随马尔萨斯危机的价格革命.附录C农业技术在中国的传播
作物品种:水稻和小麦的传播

灌溉
附录D 农民的行为模式
农民行为的矛盾
理论模型
中国的案例与模式
总结
附录E 中国的伪封建制
附录F 二元农户家庭经济的选择
微观层面的选择
宏观层面的选择
小结
附录G 对税率的估算
土地税率
徭役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中国传统经济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