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昨日世界

书名:重返昨日世界从塞缪尔·约翰逊到亚当·斯密,一群塑造时代的人
作者:[美]利奥·达姆罗施
译者:叶丽贤
ISBN:9787559847935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6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560
豆瓣评分: 8.7

书籍简介:

如果茨威格的《昨日世界》直面了欧洲黄金年代的消逝, 那么,达姆罗施的《重返昨日世界》则呈现出人类迈向现代世界的灿烂图景。 《纽约时报》年度十大好书,《柯克斯书评》《出版人周刊》年度图书 文学批评大师哈罗德·布鲁姆挚爱推荐——“刺激而美妙”。 引人入胜的八卦,复活一群以笑声为成就的机智的灵魂 大量珍贵的黑白或彩色插画,还原18世纪英国的社会百态 ★文学先父们的史诗:他们不仅使英国获得英国性,更塑造了现代世界 英国之为英国,不仅因为莎士比亚,更因为塞缪尔·约翰逊、亚当·斯密、埃德蒙·柏克、爱德华·吉本…… 他们组成的俱乐部,是历史的夜空中至为耀眼的“星丛”之一。 没有他们在各自领域立法者般的成就,英国会是一个只听得到机器声的“世界工场”。 ★天才们的精神病历:伟大只是他们在与虚无为敌时的副产品 我们往往容易把伟大的人物神话化和偶像化,怀着仰望的目光,而在本书中,达姆罗施利用历史资料,结合精神分析学,呈现那些耀眼的名字在人性上的真实。 天才为何成群而来?因为天才也害怕,甚至更害怕孤独。但他们善于用工作和笑声抵抗虚无。 历史与其说是马背上的世界精神,不如说是在他们与自身精神危机的搏斗中无意创造的。 ★伦敦的清明上河图:从酒馆、剧院、斗鸡场到刑场,深入城市的每个毛孔 “文学俱乐部”的成员,既有像约翰逊这种从穷文人街奋斗出来的,也有鲍斯威尔这种喜欢在城市寻求刺激的性冒险的纨绔子弟,既有议会演说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还有戏剧演员和画家。 他们活动的舞台也成为达姆罗施叙述的旨趣所在,共同组成了生气勃勃的18世纪的伦敦。 【媒体推荐】 一部“集体传记”的大师之作……达姆罗施精准到位地刻画了“俱乐部”各个成员,强调他们的往来互动,揭开他们身处其中的那个“喧嚣热闹,矛盾横生,不乏粗暴的世界”。 达姆罗施以精湛的笔法汇聚了“俱乐部”成员的声音……在这本杰作中,“俱乐部”成员纷纷登场,像是一场雄心勃勃的冒险之旅,最终找到了激发才华的本质元素。达姆罗施不愧是最出色的历史学家,他邀请读者进入本书,陪伴他们“走到幕后”。 —— 《纽约时报》 舞台已经搭好,演员依次就位,将我们重新带回那个交谈争执不断、思想写作勃兴的时代,一切都充满活力,人们鲜少无话可说。 —— 《纽约书评》 本书精准地捕捉了这些 18 世纪末最伟大思想家之间的友谊与竞争……达姆罗施以他们彼此间热烈奔放、动辄摩擦争吵的交往为例,扼要地描绘了“俱乐部”成员的多姿形象…… —— 《出版人周刊》 无可挑剔的学术研究为绝对的明晰性服务,其结果便是这一可以为学界内外好思的读者都能享受到的作品——学识渊博,深入浅出,让阅读成为愉悦……然后是插图,三十一幅优雅的彩图和大量的黑白画,将人物的多姿散落在书中各处。 ——《华尔街日报》 达姆罗施的出色研究,让我们得以目眩神迷地遨游于整个约翰逊的宇宙,及其不断扩大的明星人物的星系……他的叙述将精湛的学术研究、敏锐的评论和引人入胜的八卦融为一炉。他是如此深谙内情,贴近人物,以至于我完全可以相信他曾经在米特小酒馆和鲍斯威尔喝过潘趣酒,并对过笔记。 ——理查德·霍姆斯(英国著名作家、《好奇年代》作者)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创建于18世纪伦敦的“文学俱乐部”所立的传记,重心放在以大文豪塞缪尔·约翰逊为核心的那个时期。 所谓“文学”在18世纪的英语中,并非单指想象文学,而是指所有需要经过智力训练所能掌握的高雅学识。在“俱乐部”成立的前二十年,成员还包括政治哲学家埃德蒙·柏克、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以及传记作家鲍斯威尔、画家雷诺兹、剧作家谢里丹和哥尔德斯密斯、戏剧演员加里克等活跃于18世纪中后期英国文坛和政坛的重要人物。 这些人成功引领了同时代的文艺创作、历史书写、文化思想和实践、政治经济理论,不仅使英国获得了英国性,更是塑造了后来的现代世界。 作者以各个人物的生平为时光通道,把当代读者引向乔治王朝时期宏阔的社会图景,展现了那个时代绅士的生活做派和婚姻伦理,法国大革命前夕英国政坛的喧嚣,英国与爱尔兰、印度、北美等殖民地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英国国内关于奴隶制的争论,女性的生存困境及其文艺创作活动等。

作者简介:

作者|利奥·达姆罗施(Leo Damrosch,1941— )

哈佛大学恩斯特·伯恩鲍姆文学名誉教授,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得主,著有《乔纳森·斯威夫特:他的生平和世界》等。

译者|叶丽贤

北京大学英美文学博士,译有《饥渴的想象:塞缪尔·约翰逊散文作品选》等。

书友短评:

@ 东曹掾 不得不说,一頁的选题可以。 约翰逊是如此矛盾的人,就像傅斯年先生所说的“一团矛盾”。他是“被弃者,朝圣者,无望的探寻者”。他与自己做争斗,父亲去世后,他光头站在父亲当年在时摆摊的地方很久很久,母亲生前他虽说一直去看她,可是到她离开,也没有去,但是在母亲死后,他又如此频繁的回到利奇菲尔德,妻子特蒂死后,他又沉浸在那种排山倒海的情绪中,约翰逊真是一个蛮别扭的人 伦诺克斯作为一名优秀的女性主义者,将这一份薪火传给了奥斯丁,前者留下了《女堂吉诃德》,后者则受其启发,留下了《诺桑觉寺》,多么美好啊! 从未成功克制过强烈激情的鲍斯威尔和总是能克制排山倒海般激情的塞缪尔相比,可见一斑。 书最后的“俱乐部”的会员范围的选取就如门阀通婚一样令人唏嘘。 @ 寂照 大概任何对思想交流和灵魂撞击有渴求的人,都会向往和怀念书中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吧,天才们携带着不同领域的学识背景而来,共同创造一个能够畅所欲言交流思想的舞台,轮番上演精妙绝伦的辩论,再带着崭新的自己回归社会生活,开创未来。本书视角偏温和,语言也克制,如实地向我们呈现“俱乐部”成员充满了痛苦、荣耀、梦想与喜怒哀乐的交叠人生,以及最终的“曲终人不见”。最令我感动落泪的,并非他们如何相遇如何相知如何争论如何携手,而是他们最终的必然分离与散场,空旷的舞台在如血残阳的照耀下缓缓退向时间深处,在时间之门关闭之前投出一束能射向遥远未来的金色光芒。世界与生活,如约翰逊内心所感受到的,“是一条裹挟着我们向前的难以抗拒的河流。”而他们向我们证明了一条确凿无疑的真理—-“我们会被征服,但不会投降。” @ 雾凇 拖拖拉拉几个月用中午午休时间看完。最初看介绍以为会重点讲“俱乐部”活动和精彩讨论,实际讲的是一群曾经组织和参与“俱乐部”聚会活动的人物群像,并且以约翰逊和鲍斯威尔两人为主线,对约翰逊和鲍斯威尔二人之间形成的亦师亦友、略有些类似父子的关系,尤其对鲍斯威尔矛盾别扭的性格特征,讲解挺详尽的,穿插讲了一些其他人,只提到少量俱乐部中的对话。挺喜欢坚持写作的范妮、坚定再婚的赫斯特两位女性。哪怕被以往的友人强烈反对并断交,赫斯特仍然有尊严地坚持了自己的婚姻选择,难得。两位有思想、有主见的女性。书里配了不少彩图和黑白图,多数是人物画像,还有住所、聚会地点、书信手稿等,还原这些人物和他们的生活环境。 @ 那希索斯 精彩的群像传记。书的原名是THE CLUB,写的即club的诸人,中文翻译用到“昨日世界”,大概是要与茨威格“昨日的世界”挂上钩。书的大篇幅是鲍斯威尔与约翰逊的交往,其他章节是较为重要的club成员,另外白描了几位富有魅力的女性。最后一章中,约翰逊去世,鲍斯威尔为他写传,“有时为了确定一个日期,我不得不跑遍半个伦敦;我心里很清楚,即使把日期搞定了,这也不会赢得什么赞誉,但如果搞错了,这必会败坏我的名声。”——书中鲍斯威尔向故纸堆发起挑战,书外,本书作者为每位传主都援引了旁人评价,与本书内容的契合程度让人想要拍桌赞叹。鲍斯威尔将自己的写传工程比作“一座埃及金字塔,里面陈列着文学君王约翰逊的一副完成木乃伊”,这本THE CLUB也当得起“金字塔”的譬喻。 @ 提灯看浮云 主要想看亚当·斯密,却寥寥几笔几页带过。与游荡、集会的俱乐部会员相比,隐居的卢梭都有点可爱了。 @ 张宇宙 18世纪,路易CK在伦敦搞了个百年酒馆 @ 魚の香 我从未想过有一天非虚构作品能给我带来如此乐趣 @ 南瓜马车 群像传记,机智有趣。日常的谈话交锋、酒杯碰撞,剧院的闹腾,议会的雄辩,街头的推搡骚动……众声嘈杂里活力无限,引语对话插图让一切近在咫尺,如在眼前。看完只想套用约翰逊的话说,谁厌倦了18世纪俱乐部的群像故事,谁就厌倦了生活。 @ 洛 十八世纪伦敦的“俱乐部”就像二十世纪巴黎的咖啡馆,群星闪耀。作者也深谙写作的技巧,以约翰逊和鲍斯威尔的交往为主线,“THE CLUB”为核心,不疾不徐地展开了一幅当年伦敦的画卷。我对这段历史了解不多,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地图。爱德华·吉本,亚当·斯密,大卫·休谟……英国的崛起,美国的独立,等等。很有收获。 @ 三岛 日不落帝国的星丛,题名虽为the club,但主要的视点落在了詹姆斯•鲍斯威尔一人身上,再由此一人通过“俱乐部”串联起约翰逊、雷诺兹、柏克、加里克、谢尔丹、思雷尔夫妇等等一系列大家的轶事。一些章节再同一些宏大叙事之下的历史相联系——七年战争、英国的殖民统治等等版图——募化了18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一群人的图景。

书籍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遇见鲍斯威尔前的约翰逊:挣扎的岁月
第二章 遇见鲍斯威尔前的约翰逊:迟来的名声
第三章 遇见约翰逊前的鲍斯威尔:向广阔的世界进发
第四章 遇见约翰逊前的鲍斯威尔:寻找自我
第五章 决定性的会面
第六章 鲍斯威尔在国外
第七章 “俱乐部”的诞生
第八章 约书亚·雷诺兹爵士
第九章 埃德蒙·柏克
第十章 大卫·加里克
第十一章 欢乐的精神
第十二章 斯特雷特姆的新生活
第十三章 在苏格兰和斯特拉福德的鲍斯威尔
第十四章 在最遥远的赫布里底群岛之间
第十五章 拓宽的河流
第十六章 帝国
第十七章 亚当·斯密
第十八章 爱德华·吉本
第十九章 不信教者和信教者
第二十章 约翰逊大限将至
第二十一章 鲍斯威尔在走下坡路
尾 声
附 录 “俱乐部”前二十年的会员
注 释
· · · · · ·

  • 鲍斯威尔在《伦敦日记》中的一则评论显示了他非凡的洞察力:“在生活中,我是被动的人,而不是主动的。要让别人清楚地理解我的感受很困难。可以说,我的行为很被动。也就是说,我并不是全心全意地行动,思考这个或那个真正紧要的问题,而是因为事态已经确定了,我只能遵从。”这就是20世纪存在主义者所谓的“自欺”或“失真”心态:我们机械而敷衍地做一些事情,非出自本心,而是因为他人的期待。鲍斯威尔补充道:“你很难对一件你在现实中并不重视且视为虚构的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终其一生都渴望世俗的成功,但骨子里也知道所谓的成功根本上是一场空。
    —— 引自章节:第四章 遇见约翰逊前的鲍斯威尔:寻找自我
  • 艾迪生(鲍斯威尔的“旁观者先生”)是温文尔雅之人,但他的诗是血腥的:我看见杀戮成山,血流成河,一场战役孕育一部《伊利亚特》……千万座村庄全都化为尘灰,无数收成在哔剥的火焰中焚毁。艾迪生对战争的赞颂令约翰逊感到愤慨;威尔弗雷德·欧文的尖刻诗作《为国捐躯》和罗伯特·格雷夫斯的痛苦回忆录《向一切告别》都继承了约翰逊的态度。
    —— 引自章节:第十六章 帝国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重返昨日世界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好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