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作者:易社强
译者:饶佳荣
ISBN:9787510812996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3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89
豆瓣评分: 9.0
书籍简介:
本书由美国的易社强(John Israel)教授倾二十年之力写就,视角独树一帜。何炳棣先生称赞其为“迄今最佳联大校史”。《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主体共有四部分,并有导言和结语。生动叙述了联大到昆明之前的经历,勾画了联大与云南社会以及当时政府之间的关系,对西南联大自身的历史、传统和精神渊源进行探讨,淋漓尽致地描摹了联大教师的风采,详细生动地再现了联大在昆明时期的生活。史料扎实,分析精湛,人物跃然纸上。《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的出版,势必会令广大读者注目与着迷。
作者简介:
易社强(John Israel),西南联大荣誉校友。早年就读于威斯康辛大学、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教授,现为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研究。著有《1927-1937年中国学生民族主义》(Student Nationalism in China,1927-1937)等。
饶佳荣,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与师友合译《档案中的虚构》等多部作品。
书友短评:
@ 跑跑 作者有意摒弃了两种常见的校史写法:官方资料罗列的编年体和校友手著口述的回忆录体,也就在充斥枯燥的信息汇编与生动(但未必靠谱)的奇闻轶事之间达成了上佳的平衡。加上作者是个与联大没有任何亲缘关系的外国人,这种“旁观者异”(作者语)的视角让这部校史不存在无论官方编史还是校友述史时都不可避免的自带光环和自我感召。甚至这本书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校史,介绍治学的篇幅只占四分之一(第三部分),而且是我认为略微逊色的部分。其余篇幅作者其实是以小见大,谈的是联大与人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特别是左右两种势力在校园乃至师生内心深处的角力,背后的指向性毋庸讳言。如此明目张胆评议当局的书,竟能一字不删出版,简直比联大更像一个奇迹。本书毕竟只是“迄今最佳”,缘何我们自己写不出更佳联大校史,才是需要直面的惨淡现实。 @ 东土大唐 1、看热评说这本把热血激情的联大历史写得太过平,但我最喜欢这本书琐碎的纪实,普通的日常和文人小事。2、看其他联大书籍纪录片,难免不神话联大,文人高风亮节,学风开放包容,这本书能看到教授们因政见写文章抨击,因各种看不惯针锋相对,看到学生们吵架、考试挂科、吃小吃、联谊、抱怨老师,联大终是一座大学,但如第四部分所写,联大的一切联大的精神,也因政治隔阂在风中了。3、读完全书,没觉得有什么不能再版的原因,后记有一点敏感词汇,整篇也没读到什么不该说的,不知是我不敏感还是他们太敏感。4、读完后搜了下几个联大好玩有趣的教授及学生的后续发展,戛然而止到1968年以及那件事。至今忘不了读《南渡北归》时读到陈梦家之死的震惊,以及看到赵萝蕤所译《草木集》出版时的一瞬间难过。 @ 花花 本书展现了这所中国抗战时期三校联合大学的方方面面,诸多细节均有史料或当事人访谈佐证,成为后来者如《重走》的写作范式。之前读汪曾祺、何兆武等人的文章中展现了联大自由民主的一面,本书则分析了这种自由的氛围是源于国内的战乱形势以及龙云作为云南地方军阀与中央的对立,也正是在这种对立之下,联大得以保持学术上的相对独立和思想上的兼容并包。但随着时局的变化,这种自由逐渐难以保持。一二一惨案与闻一多先生的被害,既是政治生态彻底转向的标志,也为这所当时中国最好的大学划下了终点。 @ 掉线中 大二看西南联大纪录片时候起兴看的 很有趣 @ 香槟与诗 期盼不受战争与革命的桎梏,却终究没落陨落于战争与革命之中。
简体版序言 1
序言 3
凡例 7
导言 1
第一部分 爱国者的长途跋涉
第一章 从北平到长沙 7
第二章 联大的长征 26
第三章 蒙自的魅力 51
第二部分 交互影响
第四章 联大与云南人 69
第五章 重庆与昆明 82
第六章 联大的学风 100
第三部分 谆谆教诲 济济良师
第七章 文学院 121
第八章 法商学院 144
第九章 战争与学术 163
第十章 理学院 171
第十一章 工学院 189
第十二章 师范学院 199
第四部分 联大八年
第十三章 希望的岁月:1938-1941年 213
第十四章 坚忍的岁月:1941-1943年 247
第十五章 考验的岁月:1943-1945年 277
第十六章 完成使命:1945-1946年 304
结语 316
访谈清单 325
注释 330
参考文献 365
索引 374
译后记 387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