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医学人类学十二论
作者:朱剑峰
译者:
ISBN:9787572009716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1-15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40
豆瓣评分: 8.8
书籍简介:
医学人类学根植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贯穿生命历程生、老、病、死各个阶段,与每个人对自我、身体、生命、社会的认知息息相关。同时,它对医疗健康领域的知识生产同样重要。医学人类学对当代人类生命质量的由衷关怀和对不同文化的人文尊重,使其以独特的实践性(参与性)和极强的自我反思能力让当今医学更具有人文的温度。 本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对于医学人类学和日常生活关联、重要概念和相关理论前沿的一些综述。第二部分聚焦于人类生育繁衍,向读者展现从人类学视角看科学技术在生殖领域的运用。第三部分分别探讨了对女性、老年人和精神疾病患者的照护问题。希以这本小书管窥医学人类学对西医“文化性” 和“地方性”的解构,从而深入地了解生物医学所处的社会背景,会用人文的眼光理解它、批判它和欣赏它。
作者简介:
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东亚科学、技术与社会》杂志编委。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人类学博士。主要从事医学人类学、科学技术人类学研究,尤其是从人类学的角度看待生殖健康、选择性的生殖技术、基因测试的文化意义及日常实践;同时与公共卫生、健康传播学、生命伦理学等领域的专家进行跨学科的合作。著有Winning the Competition at the Start Line: Chinese Modernity, Reproduction and the Desire for a “High Quality” Population (2014);发表多篇有国际影响力的文章;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入选上海市浦江计划,合作主持香港GRF项目,并参与上海市卫计委和教委等主持的多个跨学科的医学人文项目。
书友短评:
@ Sab 速读 第二部分太精彩了 @ 椰椰子🌈 最受启发的是“关联”和“赛博”的存在形式。“经是好经,都是和尚念歪了”,但“经”/技术/人/…本身就是在关联中存在。生物/非生物,技术/人,之间也没有明确的界限。放在失智症群体上,“如果在照料的过程中,我们聚焦的是一种联系,而不是去纠结‘那个人是否存在’;更多地去互动,而不是纠结谈话内容的连贯和一致,那么这种照料就不是‘管’,而是被照料者共同参与,能同时从参与中获得欢乐的互动的实践”。 @ 牧华 内容还不错,朱老师功力是强的,就是作为论文集还是显得比较杂。 @ Accélération 不错的入门之作,不过还是太散了一些。 @ 复健太空人 简明清晰,语言非常流畅,感觉如果不是这个书名给了人很强的专业印象,这种由案例引申至理论和实践探讨、具备充足反思性的作品,或许能有更多的机会走进大众的视野,实现各论结尾的野心。印象很深的是书中对一些理论的解释,之前在别的论文里读过相关的介绍,觉得很生涩(有时还有些无聊),但当这些理论和医学实践结合起来,理论一下子就变得生动了,真的能够让人打开新的想象空间。多一星给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真诚。 @ noitalumis 想去旁聽STS💭 @ 鳄鱼野 功力了得 @ occult 1. 辅助生殖技术与国家生殖治理;2. 生殖旅游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3. 等待中的病人、生活被悬置、无病的病态;4. 产前检测技术实践中的隐喻(胎儿与宝宝);5. 现代生物命名法中的性别规范;6. 医学人类学与记忆(失智老人);7. 识别、认知主体与互动主体;失去记忆的社会交往与礼物互惠制度的联系;8. “管”的政治含义与家庭的双重性。 @ 云在青天 以人类学和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医学,抑或更广义的科学的文化解码。文献回顾的典范。
第一部分
第 一 论 日常生活与生老病死:人类学视野下的生物医学
第 二 论 医学人类学与医学人文教育
第 三 论 “研究”与“建议”:医学人类学在精神卫生政策研究中的实践
第 四 论 问题奶粉事件辨析:一个基于行动者网络的视角
第 五 论 跨界与共生:全球生态危机时代下的人类学回应
第二部分
第 六 论 医学人类学研究的“沃土”:生育
第 七 论 赛博女权主义理论和生殖技术的民族志研究
第 八 论 新技术下的选择性生育:医学人类学视野下的生殖领域基因检测
第 九 论 “潜在性”的预测:人口质量监控与产前检测技术的民族志研究/
第三部分
第 十 论 当代人类学视角中的性别医学
第十一论 记忆、识别与照料政治:失智老人民族志田野研究的启示
第十二论 “管”:照护还是控制?——对上海城市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照护的民族志研究
· · · · · ·
人类学讲读(共3册),这套丛书还有《发展人类学十二讲》《当代人类学十二讲》。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