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史概说

书名:亚洲史概说
作者:[日]宫崎市定
译者:谢辰
ISBN:9787513916783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76
豆瓣评分: 8.2

书籍简介:

在辽阔的亚洲大陆上,分布着东亚的中华文明、西亚文明、印度的梵文文明以及日本文明等,各种异质文明通过交通的纽带而建立联系,相互竞争并相互弥补,从而展开了亚洲史发展进程的宏大画卷,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全人类的真正历史。作者提出“西亚文明东流论”,并开辟了“亚洲史”这一全新的领域,着重考察各文明之间的交通联系,通过交通线的转移和变化,揭示文明兴衰与时代演进的历史大势。

作者简介:

宫崎市定(1901 – 1995),日本历史学家、汉学家,“京都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科,曾师从内藤湖南、桑原隲蔵等著名学者,1944年起任京都大学文学部教授,曾荣获有“汉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法国儒莲奖,并获日本学士院奖和文化功劳者奖章 。在中国史的诸多领域都有独到的研究,代表作有《九品官人法研究》《中国史》《科举》等。

书友短评:

@ 犯贰 是不是因为日本学者,当时国家zz方向左右了学者的脑袋,写中国历史强势的片段候总会在后面加个“但是”、“不过”之类的话。而这“但是”、“不过”往往模棱两可,整不出明确的东西。比如写唐朝维持了约三百年,“不过”鼎盛时间“并不长”,大统一时间“也较短”,前面是个数字“三百年”,后面就只写个“不长”、“较短”,到底是多久却不说清楚。这样不同的人读来就会有不同的理解,是三十年、还是五十年?写个王玄策也要加个“不过只见于中国史籍”,然后又说当时吐蕃等国确实入侵了印度……作者的优势也就是涉猎广博,介绍的东西多。但有些东西没有干货佐证(至少书中没列),得的结论就显得草率。 @ 日照靁門 宫崎以“交通史观”为基础提出了著名的“西亚文明东流论”,并进一步指出,不仅自古亚洲是一体的,世界也是一体的。但事实上东亚南亚西亚之间的联系远不如欧洲紧密。在提到西亚绿教世界文明,宫崎总是用上“先进”一次,但我们的历史教育中是缺失了西亚绿教世界的。整部作品是相当客观的,作者是日本人,起初政府要求编纂的目的也是也日本为核心,但关于日本的部分仅有一章半。对中国的叙述非常深刻,与中国史学家不遑多让。后浪提到了对敦煌的掠夺和倭寇等方面不是很客观,但如果跳脱出中国公民的视角,我认为是无可厚非的。对孙文革命的理解比较新鲜,认为唯一道路是在取得列强同情和理解下推行国内革命。我们一直批判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和妥协性,但这种观念是不计后果不顾时局的,孙文和他的革命不因为权力交易而失去其伟大意义。 @ 恪彥 睡前一小时,竟然读了快三个周。总的来说,本书可以泛读,不必也不值得精读。一则,亚洲史内容繁杂,本书碍于篇幅,无法展开,囿于概论,深度不足。二则,极少提及的年代时间,作为通史来说,这点是不合格的。三则,经济史部分着墨太少。四则,部分观点莫名其妙(南北朝的资本主义、国粹主义,唐代皇帝不愿意执掌六军等等)。五则,成书较旧,观念成旧。可能对个人来说,稍微觉得有所收获的是,又过了一遍亚洲史基本内容,激发了点对内亚性的兴趣。说实话,后悔读这书了,还不如读普鲁斯特,至少催眠效果更好,哈哈。 @ 消费主义小可爱 虽然刚开始读的时侯觉得写得过于简略和泛泛,最后读完还是感受有不少收获。宫崎市定这本著作完成于二战时期,因为日本战败一度差点被销毁。主体的内容基本上也是通过政治史和文化史两个方面进行。古代史主要写了古波斯、古印度和古中国(结束于东汉灭亡),中世史几乎都处于停顿/分裂的状态,近世开始的标志是民族主义的勃兴。因为是亚洲史,涉及中国部份明显更宏观,特别是中亚视角,类似李唐家史不可信,属于胡汉血统、明朝嘉靖时期海寇是当局管制走私引起的中国人与日本人勾结等等,读来会觉得日本学者没有审核上的束缚,得出结论更“容易”,但是在写日本战败找问题写军国主义的时侯就非常委婉。也有不少与中国文化比较日本也不弱甚至是更强的傲娇感,可能是事实,但也是有点刻意。总体来说还是相对客观的。 @ Rilkelee 4.5. @ 林下何须问 太浅

书籍目录

新版序
绪 论
第 1 章 亚洲诸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
第 2 章 亚洲诸民族的相互交往
第 3 章 亚洲诸文化的交流及其展开
第 4 章 近世的民族主义潮流
第 5 章 近世文化的展开
第 6 章 最近世文化的东渐
第 7 章 亚洲历史上的日本
第 8 章 现代亚洲史
结 语
宫崎市定著作目录
解 说
出版后记
· · · · · ·

  • 唐诗中所表现的内容却与唐代雄飞于世界的气魄不相吻合。李白是醉酒诗人,杜甫将个人的坎坷遭遇与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白居易则在绝佳的处境中感叹乱世与命薄。盛唐时甚至出现了《新丰折臂翁》这样的诗,折臂翁因身残而免于上战场,故以此为幸,这展现的是一种亡国的哀调。
    —— 引自章节:第 3 章 亚洲诸文化的交流及其展开
  • 例如,御堂关白藤原道长在日记《具注历》中,每隔七天就会用朱笔写下“蜜”字(或简化的“宀”)。这一记号据说是将星期日的粟特文“mir”音译为日文后的产物,“mir”其实就是波斯语中太阳神“密特拉”(Mithra)一词在东方的变体。在中国唐朝和五代的历书中,也出现了这一“蜜”字的相同用法。此后,“mir”一词被佛教吸收后就变成了“弥勒”。在佛教的阿弥陀净土信仰出现之前,弥勒就已经获得了大众的尊崇。在中国中世,弥勒信仰尤为兴盛,并屡屡成为教团暴动的根据。不过,弥勒信仰传到日本之后就失去了其煽动性的一面,并被安置在既有的佛教诸神的信仰体系之中。
    —— 引自章节:第 3 章 亚洲诸文化的交流及其展开
  •   汗青堂(共137册),这套丛书还有《中日交流两千年》《大汉帝国在巴蜀》《武士威廉》《中世纪的英雄与奇观》《西班牙》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亚洲史概说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