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说
作者:[德]马克斯·韦伯
译者:
ISBN:9787108022448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05-03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04
豆瓣评分: 9.2
书籍简介:
《学术与政治》内容简介:研究韦伯者,无一不深知这两篇演说的重要性。因为它们不但浓缩着韦伯学术思想的精华,也由于他作为当时一名“精神贵族”式的德国知识界领袖,对其身边的思潮做出了十分个性化的回应,这是从韦伯其他学术著作中难得一见的。 (正在采用)
作者简介:
作为社会学古典理论三大奠基人之一的韦伯,其名声为中文读者所知晓远比马克思和涂尔干要晚。由于中国社会学直接舶来于英美的实证主义传统,在早期,孔德、斯宾塞的化约论—社会有机体论和涂尔干的整体论—功能论几乎脍炙人口,相比之下,韦伯侧重从主观意图、个人行动去探讨对社会的理解、诠释的进路则少为人知。
书友短评:
@ 琴 酒 他的价值中立和其他观点是否可取我无从判断,但是“坚持以理智的诚实面对事实”,这一点,无论是为人还是学术都必须深刻牢记。其余,便是“他们的王国不属于世界”这句话,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或许不能称其为am besten,但是,对于我来说,却是切切实实的das wichtigste Buch 2010。 @ 海若 很赞韦伯先生说的,一个教师所应当做的,不是去充当学生的精神领袖,不是立场鲜明的信仰灌输,而是尽力做到“知识上的诚实”,去“确定事实、确定逻辑关系和数字关系或文化价值的内在结构”,因为没有对手和不允许辩论的讲台,不是先知和煽动家应呆的地方。 //只是不知道韦伯先生有没有考虑到某些环境下,教材已经被严重灌输了鲜明的意识形态 @ 花衣云影 写论文期间看这本书真是毁三观。可能韦伯不太知道中国人经常用来自欺欺人的一句话叫做“功不唐捐”以及“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之类。 @ tumbler爱自由 在拿到芝大社会学PhD录取的这一天庄严记下:Science as a vocation is not the way to true being, the way to true art, the way to true nature, the way to true God, or the way to true happiness. Aim for clarity. @ 酒药女佛 这么大了才看过这个,惭愧。後面讲政治的,有点困难。 @ Muggle 本来只是希望获得理性和纯粹,后来才发现既不理性也不纯粹。但搞学术的人依然都非常值得尊敬,不过学术和道德也请一定分开看待。 @ Aletheia 悲情英雄如何拥抱祛魅的世界。 @ 斯通通通 选读学术。也不知是德国人还是中国人的问题,颇有些难读 @ 耳桥钉 最近断断续续重读了 高三那年变得好遥远 以至于当下看起来书里的内容浪漫主义的意味已经远大于其作为火炬的功能 但当然还是很好 @ 丁灵琳 好书。两篇演讲的结尾都非常感性,仿佛能感受到百年前韦伯对于台下年轻人的殷殷期盼,读之使人热泪盈眶。但他在大部分篇幅里,都采用了一种近乎极端理性的态度去解构和分析当时学术和政治领域的重大命题。由此,这两篇演讲的内容非常全面。贯穿始终的,是他对科学的未来和社会的未来的隐忧:一切奥秘都被揭开,社会已被“祛魅”,群体意义上的全知全能,在个体方面却是永远都不可能窥见世界的全貌
时代中的韦伯——代译序
以学术为业
1.学术生涯的外部环境
2.学术工作中的机遇和灵感
3.理智化的过程
4.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
5.学术与政治
6.价值的多元性
7.教师不应是领袖
8.科学对信仰所能做的贡献
译注
政治为业
1.政治的定义
2.支配权的类型
3.近代国家和职业政治家的出现
4.以政治为业的方式
5.专业官吏的兴起
6.职业政治家的来源
7.新闻工作的地位
8.政党的经营
9.英、美、德三国的政党
10.德国职业政治家的现状
11.以政治为业的含义
12.政治和道德的关系
译 注
附录一:马克斯 韦伯的科学观
附录二:科学职业
附录三科学中的革命
附录四:社会学、学术及世界观之形成
附录五:探讨马克斯 韦伯
译名对照表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