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西方通史 第一卷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
作者:[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HeinrichAugustWinkler)
译者:丁娜
ISBN:9787520130820
出版社:索·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9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1288
豆瓣评分: 8.5
书籍简介:
《西方通史》总共四卷,分别是: 第一卷:《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 第二卷:《世界大战的时代,1914—1945》 第三卷:《从冷战到柏林墙的倒塌》 第四卷:《当前时代》 第一卷内容简介: 此书是德国著名历史学家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四卷本《西方通史》中的第一卷,时间跨度为从古代源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 作者贯穿全书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西方?如何界定西方?作者从三个方面回答了这一问题。 第一个方面是一神教与欧洲的世俗化进程。正是在欧洲非基督教化的渐进过程中,西方这一概念才开始形成,成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作者认为如果我们想知道西方是如何成为今日之西方的原因,我们就必须从一神论的产生入手。以此为出发点,继续探索基督教所特有的、对神权和世俗秩序之间的区分,在这种区分中已经埋下了世界的世俗化和人的解放的种子。神权和世俗权力的分离使各种力量才能得到释放、充分发展和进一步分化,于是形成了西方教会流行的区域和东正教盛行的范围。 第二个方面是神权和王权的分离和人文主义者所致力的宗教宽容,让崇尚自由和法治的新西方崛起,即美国奋起进行一场反对母国的革命。以美国为代表的新西方与以英国、法国等为代表的老西方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思想碰撞,孟德斯鸠1748年的《论法的精神》、北美1776年的《权利法案》,以及1789年法国大革命,都充实了“西方”这一概念的内涵。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中,整个西方的历史都充满了围绕接受还是拒绝1776年和1789年思想的斗争,即新西方与老西方之间的斗争。 第三个方面是西方思想与实践的矛盾,例如在倡导“人生而平等”的同时,奴隶制却肆意盛行,美洲和大洋洲原住民被逼到了几乎亡族灭种的边缘;还有妇女和无产者长期以来所遭遇的歧视。这一阶段西方概念的演变主要体现在西方在面对非西方世界时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及其进行自我批评、纠正自己的政治实践和不断完善的能力。 本卷的历史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止。这场战争是迄至当时为止民族对立最可怕的一次冲突,比之对各种社会所带来的革命,它对国际关系上的国家体系造成了更多革命性的后果。经过这场血腥厮杀,老欧洲的西方作为整体元气大伤,美国所代表的新西方却增强了实力。 第二卷简介: 此书是德国著名历史学家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四卷本《西方通史》中的第二卷,讲述1914年到1945年的历史,这30年是一段特殊的年代,战争、危机和灾难此起彼伏。在此之前只有1618年到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如同在17世纪上半叶,德国在20世纪上半叶也处于各种矛盾的中心。1914年到1945年,德国扮演着核心的角色,甚至西方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都可谓是德国的篇章。同时它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的一个章节:最终以欧洲犹太民族的毁灭;以20世纪国家犯罪史上最彻底的大规模屠杀;以德意志帝国的灭亡而告终。 作者在本卷的核心是要回答为什么德国犯下了犹太人大屠杀的反人类罪,为什么一个文化上属于西方的国家,如此顽固地否定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以至于令世界和自身都跌入灾难的深渊。通篇来看,作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古老帝国瓦解,诞生了很多新国家,西方国家的社会心理发生了重要变化:工人阶级势力的崛起,使原本的中产阶级产生恐惧和军事化思维,并严重低估可以依靠严格的规范和公认的机构来解决民事纷争的种种办法。 在欧洲大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国家中,执政的或多或少都是专制政权。这些新生国家并不是纯粹的民族国家,有些甚至明显是多民族国家,但它们奉行“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原则,对本国内的少数族群越来越排斥,越来越希望归并国外的本民族群体。因此在接受西方民族自决观念的同时,埋下了产生重大分歧的种子。 另外,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政治体系的一个新特点是新型独裁,即所谓的极权专制。原有执政派别无力缓和国内外矛盾和疲软的社会经济,导致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极端思潮对群众越来越有吸引力,它们要求绝对服从,其政治目标是创造出新人。保守政治家和自由政论家曾在一段时间内对墨索里尼抱有很大好感。相比于俄国的布尔什维克,西方国家逐渐才认识到更激进、更极端和更“极权”的法西斯政权更具威胁,盎格鲁-撒克逊国家才重新评估了它们和苏联共产主义的关系,甚至迈出与其结成同盟的一步。但对国际局势而言,为时已晚。 第三卷内容简介: 此书是德国著名历史学家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四卷本《西方通史》中的第三卷,时间界限为1945—1991,讲述冷战时期的西方历史。 在这40多年的时间里,世界处于华盛顿与莫斯科两极对立的时代。温克勒按照时间发展顺序,讲述了在这一时期,西方世界及与西方世界相关联的非洲、美洲等被殖民地区或受冷战牵制地区的历史。 综合全书来看,温克勒讲述这一时期历史时主要体现了下列三条主线: 第一条主线是美苏两大国之间的对峙,其激烈程度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第一个对峙阶段最迟从1948/1949年封锁柏林开始,结束于1962年秋季古巴导弹危机的化解,接下来是一个缓和阶段,之后是1970年代下半期重又走向对峙,最后是戈尔巴乔夫实施改革,政府更迭。世界历史进入新的阶段。 第二条主线是跨大西洋的西方国家逐渐构成一个整体,美国的一尊独大地位日益彰显,可以用“美国世纪”或者“跨大西洋世纪”来概括。这条主线涉及的地理范围非常广泛,如构建欧共体和北约的欧洲、去殖民地化的非洲及拉丁美洲;以及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构建,《澳美新条约》的签署,这些都让西方世界联系得更为紧密。当然,这种超越民族的融合,或者说是同属西方民主国家共同体的归属感,并不是由来已久或者自然形成的,它是在与欧洲民族主义的对抗(例如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和法国的戴高乐)与妥协中不断成长起来的。温克勒对这条主线的描述尤为精彩。 第三条主线是苏联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变化。二战后,反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在这些国家收获了最多的共鸣,各个国家纷纷建立起共产主义政权,团结在苏联周围。但石油危机、经济和技术的落后,以及苏联的高压政治和经济上的捉襟见肘,让这些国家期望能够获得西方国家的援助,纷纷将目光转向了西方,最终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纵观全书,他的客观与审慎在这一条主线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在他看来,苏联社会主义时代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弗朗西斯•福山所说的“历史的终结”。独元化的局面只是走向新的多元化时代的过渡阶段。柏林墙倒塌后,跨大西洋的西方是否还能继续拥有统治地位,都是大可值得怀疑的。 第四卷内容简介: 此书是德国著名历史学家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四卷本《西方通史》中的第四卷,本卷叙述的是从这1991年起已经成为往事的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历史,亦即最新的、可称之为当代史的断代史。 作者在这一卷中主要考察了冷战结束后,世界所发生的变化,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世界历史的连续性并没有因为苏联的解体而停止。传统的惯性力量依然在左右历史的发展。例如俄罗斯并没有变成亲西方国家,巴尔干半岛的民族主义仍是各国政治的重要内容。但是另一方面,东西方冲突的结束不可否认加速推动了巨大的全球化进程,这股推动力延续了伴随生产和分工的国际化(因第三世界国家,如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台湾和马来西亚的加速工业化而起)而一同出现的那些事物。 第二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工业国家的公共债务继续膨胀。从罗纳德•里根、比尔•克林顿到乔治•W•布什,巨额军费开支让美国的预算赤字逐年飙升,美国的政策依靠贷款政策的支撑。此外,针对低收入家庭的次贷政策对2008年秋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起到了决定性的推波助澜作用。 第三方面是世界单极局面已成为过去。中国、印度和巴西迅速崛起,俄罗斯重新巩固了它的世界大国地位。美国因在2003年以模棱两可的理由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从而不仅在国际上损害了它的道德信誉,而且还招致了重要的欧洲盟友的不满和抵制。 第四方面是在非西方国家面前,西方的表现经常给人以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印象,跨大西洋两岸的关系初看起来似乎处处充满着紧张、矛盾和不和谐的主调。许多美国人将欧洲人看成是既脱离实际又自私自利的美国反恐斗争的受益者。欧洲人则普遍认为,美国出于一种近乎疯狂的安全需要,将它的自由理想抛到了九霄云外。双方的相互指责并非完全空穴来风。 在作者看来,冷战后世界尽管正在经历着上述变化,但1776年和1789年思想无比巨大的力量还远未枯竭凋敝,它迫使西方民主国家不断对其政治实践进行重新修正。
作者简介:
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首次填补了一项早就该填补的空白,撰写了西方的历史:他所描绘的世界史宏图,其时间跨度从古代源头直至20世纪,他权威地阐述了此间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以及各种政治思想的轨迹。
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Heinrich August Winkler,1938—),当代德国著名历史学家,联邦大十字勋章获得者。主要著作有《魏玛共和国的工人与工人运动》、《通往西方的漫长道路》,荣获莱比锡图书奖的四卷本《西方通史》等。
书友短评:
@ Laplace'sdemon 罗伯斯庇尔不是巴黎公社领导人纸臭 @ 豆友176169958 喷装帧归喷装帧,温克勒的书还是买了,这熟悉的索恩的纸张的味道,真香不起来,这稀烂的纸在上海这个天气放一天就弯曲了……再版改改装帧吧,我要这外封有何用,反正现在也是一年换一个装帧……一眼瞄到P64有个小错误,第二段第五行,前面还是海因里希,怎么又翻译回亨利了;还看到一个豆瓣的彩蛋 @ 小猴子曰 煌煌巨著,不同于从前读的通史,是一部关于西方世界的通史,整本书都在探究“西方”是什么,从思想文化的角度解读西方,把很多细枝末节讲得明明白白。作者可能预设这本书的读者已经大致了解了西方历史,它的叙事性不太强,多的是分析各个历史事件间内在联系。作者“厚今薄古”,上古与中世纪历史仅占一章,自第二章起皆为近代,读过之后就会理解这样布局的意义。 @ pluszero 其实是西方政治史~终于在打完疫苗留观半小时的大棚子里啃完了大部头。 @ 扎夫特拉 慢悠慢悠地啃完了,感觉思想史方面比较详尽,德国人的视角,各种思想流派都有较为详细的介绍。但是因为看不懂德文的脚注以及在一些引文上没有标明注释,所以引用价值估计不太行。 @ 卧寅 作者在开篇用一个很大的观念论框架(内在——外在,也即精神性——现实物质性的对立)来处理西方历史上种种社会矛盾,并指出正是这些矛盾塑造了西方社会的基本特征。鞭辟入里,也让我十分受用。然而我总觉得这种分析框架在后面的行文中没有被很好的贯彻下去。第二、三册的大部分内容仍然只是停留在对历史事实的客观叙述,相比于一般叙事史只不过是添加了更多对思想背景的叙述。如此种种,恐怕很难说是完全让人满意的。
上册
前言
导论
第一章 西方之形成:世界一部分的特征
一神教作为文化革命:西方之东方起源
早期基督教:宗教的熔炉
一个上帝,一个皇帝
两位皇帝,一位教宗
帝国传承:帝国的神话
基督教化与十字军东征
神权与王权之争:教宗革命及其后果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市民阶层的出现
封建制度和早期民族国家的形成:二元精神
未能实现的世界霸权:帝国的危机与衰落
个体对抗机构:早期基督教开始自我世俗化
教派大分裂之征兆:教会统一的终结
欧洲大变革(一):西方的内外疆界
欧洲大变革(二):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
排犹和焚烧女巫:中世纪晚期之社会矛盾
第二章 老西方和新西方:从维腾贝格到华盛顿
路德宗和加尔文主义:新国家宗教
三十年战争与欧洲和平
对国家的反思:从人文主义到霍布斯
从清教徒革命到光荣革命
专制主义及其局限性
1648年后的霸权与均势
三权分立与公共意志:从洛克到卢梭
对现状的批判:启蒙运动及其局限
开明专制:要求和效果
危机中的专制:法国走向革命之路
经济变革:英国工业革命
政治变革:美国革命
法国革命前夜的欧洲
第三章 革命与扩张:1789-1850
1789:旧制度终结与法国大革命开始
极端化(一):从君主立宪到共和
不同的反响:革命在德英两国被接受的情况
极端化(二):处于战争和恐怖统治中的革命
举步维艰的稳定化:热月政变与督政府
从第一执政到皇帝:拿破仑•波拿巴
大帝国与老帝国的终结
从失败中学习:普鲁士改革
费希特、雅恩、阿恩特: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形成
大不列颠,美利坚合众国与大陆封锁
拿破仑走向穷途末路:从西班牙“游击战”到对俄战争
中册
从陶罗根到厄尔巴:拿破仑首次下台
“宪章”与“百日王朝”:拿破仑最终倒台
保守主义者、自由主义者、社会主义者:革命后的思想界
回归均势:维也纳会议
压迫与变化:1815年后的大国
地中海地区的革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希腊
拉丁美洲的解放
超级大国美国:从门罗到杰克逊
托克维尔在美国:平等的时代
法国1830年七月革命
后续革命:1830年代的欧洲
改革,而不是革命:1830-1847年的英国
普鲁士的变化:关税同盟和王位更迭
东方和莱茵河:1840年的双重危机
饥饿的4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出现
处于1848年革命前夜的欧洲
七月王朝的终结
德意志三月革命
中欧东部的革命与反革命
意大利革命
秩序先于自由:至1849年春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统一与自由均成泡影:1848/1849年的德意志革命
意大利和匈牙利革命遭镇压
非革命的演变:北欧与西北欧
行政权的独立:法国走向第二帝国
从爱尔福特到奥尔米茨:普鲁士联盟政策的失败
回顾革命(一):德意志
回顾革命(二):欧洲
移动的边界:国际比较中的美国向西扩张
第四章 民族国家和帝国:1850-1914
唯物主义对垒唯心主义:19世纪中叶的精神转折
西方与东方:克里米亚战争及其后果
西方在亚洲:印度,中国,日本
从反动时期到“新时代”:普鲁士的政权更迭
一个民族国家的诞生:意大利统一
改弦易辙:1859-1862的德意志列强
改革与扩张:亚历山大二世治下的俄国
脱离联邦:美国内战
自上而下的革命:德意志二元性的终结
波拿巴主义陷入危机:1866-1870年的法兰西第二帝国
以改革来适应:1860年代的英国
从北德意志邦联到帝国的创建:1867-1871年的德意志
失败之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起步
文化之争:国家与教会的争执
一个分裂的民族国家:统一后的意大利
下册
向帝国的敌人宣战:统一后的德国
联盟的梦魇:俾斯麦的欧洲
帝国主义(一):从迪斯雷利到格莱斯顿
帝国主义(二):瓜分非洲
进行巩固的尝试:1880年代的德国
机会主义的共和国:处于改革与危机间的法国
突然右倾和无政府主义:克里斯皮时代的意大利
反动,激进主义,革命:1881-1906年的俄国
现代先锋国家:世纪之交前后的美国
跨国的现代:进步的非同时性(一)
考验:哈布斯堡君主国内部的发展
对后发国家的诅咒:1890-1909年的威廉德国
告别“光荣孤立”:1886−1914年的英国
激进的共和国:处在反犹太主义和世俗主义之间的法国
民主化与扩张:焦利蒂时代的意大利
从巴塞罗那到巴塞尔:进步的非同时性(二)
镇压与前卫:1906-1914年的俄国
战争作为解决危机的出路?1909-1914年的威廉德国
萨拉热窝及其后果:从七月危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20世纪初的西方:回顾与展望
· · · · · ·
索 • 恩(Thorn Bird)(共89册),这套丛书还有《西乡隆盛与明治维新》《美国优先和美国梦,1900—2017》《伏特加政治》《共济会四百年》《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