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家在何方?

书名:下一個家在何方?驅離,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
作者:馬修.戴斯蒙(MatthewDesmond)
译者:胡訢諄/鄭煥昇
ISBN:9789571370101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时间:2017-6-7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456
豆瓣评分: 9.1

书籍简介:

當房租超過薪水三分之一,我們再也無力翻轉貧窮! ∥ 哈佛社會學家花費數年,住進兩個底層社區、採訪三十多名房東、出席一千多場法庭,將美國底層的居住現狀化為八個家庭的真實報導 ∥ 榮獲2017年普立茲獎! 評審盛讚:「一份深入的研究,揭示了2008年金融風暴後越演越烈的居住問題,這可說是加劇了貧窮,使貧者更貧。」 ▪ 阿琳是一位單親媽媽,被房東逐出家門後,發現新家的租金得花上月收入的八成…… ▪ 帶著孩子找屋住的凡妮塔處處碰壁,只能住進毒蟲與幫派氾濫的社區…… ▪ 多琳一家九口窩在兩房公寓裡,當房屋漏水、堵塞,房東卻相應不理,他們決定也放爛這間房子…… ▪ 拉瑪想幫房東工作以抵房租,只可惜房東卻覺得他的付出一文不值…… 為了書寫貧窮的真相:是何種經濟體系聯繫起貧富兩者?貧者為什麼難以脫貧?哈佛社會學者馬修‧戴斯蒙住進兩個底層社區,花費數年,採訪三十多名房東、記錄數十萬筆驅離資料、追蹤百萬筆911電話、出席一千多場住房法庭,找到牽繫起貧富兩者的經濟體系──租屋市場。只是,他發現兩種自由在此互槓:房東想靠租金賺錢,房客希望一家能住得安全舒適。 當入的一半必須拿來繳交房租,許多家庭因為入不敷出,被迫遷徙至更骯髒、暴力、拮据的街區;而喪失安穩的棲身之所,致使貧困者失去原有的財產、遠離熟悉的街區、更因為居無定所的壓力,讓學業與工作表現失常。物質匱乏加上消極與憂鬱的心理,讓貧窮生生不息,一代傳給一代…… 透過書寫失衡的房屋市場,戴斯蒙欲改變我們對貧困還有底層剝削的認識,他將自己多年來的研究化身為八個貧困家庭與他們兩名房東的故事。正如《紐約時報》盛讚本書,「不談論居住議題,我們便無法徹底正視貧窮。」書中貧困家庭的希望、難忘的驅離場景,皆提醒了我們:失去家,人就失去了一切。唯有安穩的居所,才是人生一切的根源。

作者简介:

馬修‧戴斯蒙Matthew Desmond

哈佛大學社會學助理教授,同時也是「正義與貧窮計劃」(Justice and Poverty Project)的共同主持人。他曾經是哈佛學人協會的成員,也以作者身分完成了獲得獎項肯定的《火線之上》(On the Fireline),以及另外兩本以種族為題的共同著作。再來就是他曾經編輯過一系列聚焦美國經濟剝奪慘況的學術研究。他的研究工作曾獲福特基金會(Ford Foundation)、羅素賽吉基金會(Russell Sage Foundation)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補助,同時如《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與《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等大型媒體都曾刊登過他的文筆。二○一五年,戴斯蒙獲得麥克阿瑟基金會頒發有「天才」研究補助金(Genius grant)美譽的「麥克阿瑟學人獎」(MacArthur Fellowship)。

譯者簡介:

胡訢諄

中正大學哲學系學士、碩士,英國愛丁堡大學翻譯研究碩士。專事翻譯,譯有《香吉士一家人》、《嘉年華的誕生》、《漫遊歐洲一千年》、《心碎史》等。

譯作指教:hsinchun.hu@gmail.com

鄭煥昇

教育界的逃兵,翻譯的志願役,喜歡看書、堆書的譯者。譯有《跟任何人都可以聊得來》、《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全面失控》、《普羅旺斯1970》等書。

书友短评:

@ 闻夕felicity 非常好;我相信好的民族志就算不能解决社会问题、也能够让无数人粉身碎骨的恶性循环松开那么一点点、让光透进来。这个是台湾的中文版,读的时候感觉需要一个台湾腔-普通话词典。台湾版本的翻译里黑人带着台湾腔互相甩狠话真是太出戏了,且不像普通话译本,我还猜不出英文原文。 @ CowBoy 虽然书的主题令人绝望,但,哈哈哈,不止一次被台湾在地翻译逗乐,压抑不住好奇去翻了下原文。干,原来是这个样子哦。。。 @ 宇凡 被这翻译征服了。。太台湾乡民的地道了。。 @ 納齊爾 簡體字版的書名叫《扫地出门》。 @ CowBoy 读过的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作者真心地感受与体悟底层人民的生活,极力压抑自己的悲痛与同情,但在书里还是能感受到作者的悲伤,和对新生感受到的真诚的欣慰 @ kaylee138 @ @ 原来就是扫地出门,好看的!

书籍目录

導讀 驅離與居住正義:從美國經驗關照華人社會/林宗弘
序曲 冷冽之城
第一部:房租
第一章 房東這一行
第二章 拚房租
第三章 熱水澡
第四章 大豐收
第五章 第十三街
第六章 鼠窩
第七章 難過死了
第八章 四○○室的聖誕節
第二部:驅離
第九章 外送的來了
第十章 毒蟲等於免洗勞工
第十一章 貧民窟,是好物
第十二章 免洗的人際關係
第十三章 E-24車格
第十四章 能忍則忍
第十五章 妨害設施
第十六章 雪地上的灰燼
第三部:後來
第十七章 這就是美國
第十八章 用食物券買來的龍蝦
第十九章 小不點
第二十章 顧人怨的北部
第二十一章 大頭男寶寶
第二十二章 如果他們要處罰媽媽
第二十三章 寧靜俱樂部
第二十四章 地獄倒楣鬼
結語 一個家,一個希望
研究始末與回顧
誌謝
· · · · · ·

  • “警察的存在固然有其必要,但公共的安宁,包括人行道上的和平与街道上的秩序,能在城市里得到维系,靠的主要不是警力,而是人群间一股细微到几乎难以察觉的自控力与规范,这种内在控制力与规范是民众自发形成并且推行的。”简・雅各布斯( Jane Jacobs)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7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中写道。简・雅各布斯认为这种健康且具有凝聚力的社区的形成有个前提,那就是得有人“有心”住在这里,要有人愿意看顾、守护这里。事实证明她说得没错:只要弱势的社区邻居间能相互信任,对社区的发展愿景产生共识,那这当中就能生成所谓的“集体效能”( collective efficacy),而集体效能越高,弱势社区的犯罪率就越低。3单单一次驱逐,松动的不只是一个街区,因为受影响的不仅是被驱逐家庭所在的那个街区,他们心不甘情不愿搬去的那个街区也会一并受累。在这样的过程中,搬迁会直接“催生”简・雅各布斯口中的“永久性贫民窟”( perpetual slum),因为当所在社区的流动率升高,日常生活中的愤恨跟淡漠也会随之爆表。“永久性贫民窟的问题症结在于太多人能搬就搬;不能搬的也梦想着能早点搬。”多琳被驱逐,三十ニ街损失了一股稳定的力量——一个深爱这里,想要与这里荣辱与共、以一己之力让社区变得安全的居民——莱特街却两手空空,并没有相应地增加一位这样的居民。
    —— 引自章节:第六章 鼠窝
  • 最让我感叹的是,马修能从“看到的东西里看到东西”。我们时常无视眼前的事物,又经常看见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之所以对眼前的事物熟视无睹,是因为我们觉得它们不符合自己的理论视角(比如阶级、性别、自我意识),因而显得琐碎而无“意义”。与此同时,我们拿自己的框架去诠释世界,生造出“意义”。
    —— 引自章节:推荐序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下一個家在何方?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