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及其不满

书名:现代性及其不满
作者:[美]史蒂文·史密斯
译者:朱陈拓
ISBN:9787522505190
出版社: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528
豆瓣评分: 8.9

书籍简介:

耶鲁大学政治哲学公开课姊妹篇,施特劳斯派经典之作 一本书囊括现代哲学大师名著 从文艺复兴的马基雅维利到20世纪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索尔•贝娄, 从小说与人生故事中,获取政治智慧,体验哲思愉悦。 现代人有什么特殊?古代与现代有什么不同? 现代人真的比古代人更幸福吗? ——理解现代心灵,应对孤独虚无,走出现代性困境 编辑推荐 ◎作者史密斯为耶鲁大学政治哲学名家,极受国内外读者欢迎; ◎社科畅销书《耶鲁大学公开课:政治哲学》姊妹篇;施特劳斯派政治哲学经典之作; 荣获包括爱默生奖在内的多项学术奖项,2009年荣获莱克斯•希克森社会科学领域杰出教师奖; ◎讨论备受关注的古今之争和现代性危 机,思想文化领域的热门话题;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着“何为现代性”和“我们的不满”两个主题展开论述。 在前一部分中,作者追溯了“现代性”概念在哲学中的历史,从“第一个现代政治科学家”马基雅维利,到将人类认知的核心定位到自己主观意识的笛卡尔,再到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颂扬者黑格尔; 而在后一部分中,作者则梳理了从卢梭到施特劳斯,再到索尔•贝娄等一系列“反启蒙”思想家或曰现代性批判者的理路。 在全书的最后,他把选择建立或赞同何种意义上的现代性这个问题留给“现代人”自己去回答——我们无法避免成为现代人,但并不需要全盘接受现代性所包含的一切,也并不需要全盘否定之。 媒体推荐 ★这本书是思想史的典范之作——丰富、有穿透力、富有意义。史蒂文•史密斯完全把握住了关于现代性的智识传统,另外他还有一种行文清晰却不因此牺牲论题复杂性的天分。他让我们以新鲜的目光去看待许多有价值的事物。当他的学生一定很快乐。 ——莱昂•威瑟迪尔,《新共和》知名编辑 ★无论你是拥护现代性,还是从前现代或后现代角度对现代性提出批判,这都是一本会让你着迷、启迪你、激发你思考的书。其中的每一章都可以作为独立的论述文章成篇,而它们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重要的论证。与此同时,阅读它们还能带来最高级别的智性愉悦。 ——迈克尔•沃尔泽,新泽西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士 ★史蒂文•史密斯有力而简明清晰的思想史论著为我们关于“古今之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他向我们展示了一群貌似各不相关的现代思想家和作家是如何通过探讨永恒的问题,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和观念的。作为一部关于“我们西方人如何来到今天”的著作,《现代性及其不满》会对我们关于自身未来的讨论大有裨益。 ——迈克尔•罗斯,卫斯理安大学校长 ★史蒂文•史密斯及时而有见解的新著,提出了许多深具洞见且范围广阔的对现代性及其内在冲突的讨论。未来的许多年里一直会有人阅读它。 ——查尔斯•格里斯沃德,波士顿大学布恩哲学讲席教授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史蒂文•史密斯(Steven B. Smith),美国耶鲁大学政治科学阿尔弗雷德•科尔斯教授及布兰福特学院前院长。1981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曾任耶鲁大学政治科学研究所主任、人文课程大学部主任及犹太研究代理主席。研究重点是古今之争、宗教与政治、代议制政府理论等政治哲学史专题。曾出版《斯宾诺莎、自由主义及犹太人身份问题》《斯宾诺莎的生命之书》 《阅读施特劳斯》等专著,编纂有《剑桥列奥•施特劳斯指南》《剑桥以赛亚•伯林指南》。其于耶鲁大学公开课上的讲稿《政治哲学》 曾集结成书,于2015年推出中文版。曾获包括爱默生奖在内的多项学术奖项,2009年荣获莱克斯•希克森社会科学领域杰出教师奖。

译者简介

朱陈拓,浙江温州人,就职于金融机构,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后求学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获政治学硕士学位。

书友短评:

@ 后浪 用了一周时间看掉,算是对这个突如其来的疫情的纪念。写得很好,耶鲁公共课还是有些漂亮的课的,作者另一本《耶鲁大学公开课:政治哲学》也很好,之前另一位教授的类似作品《从卢梭到尼采》也不错。这三本,通读哪一本都比刘擎《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强,因为成体系呀,尤其是这本前半是现代性,后半才是不满,最后两章是结合作品的解读。要说都是公共课教材,莫非这就是耶鲁和华师大的差距?当然虽说本书不错,但耶鲁政治系可喜欢招骨相清奇(三观不正)的中国学生去贴金,我可太知道了。我是觉得吧,现在上海各重点高中与其一股脑地推荐刘擎那个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不如有一些学校换成本书,那书太碎片化了,到最后只能沦落为写议论文时故作深沉的来源,不负责地为自己想法背书。当然,这恐怕无法在集体层面展开:因为那本书已经难倒一堆老师了。 @ 长风 精彩! 现代性(启蒙/进步叙事)&对其不满 实为一体二重身(doppelgänger) 现代人区别于农民/贵族皆"资产阶级" 礼貌/文明/优雅 同时又懦弱/虚伪/不真诚 认同社会进步叙事 而人们对现代性感受之疑虑–即"反启蒙" 并非完全反现代–或承认启蒙叙事中平等/理性/进步 而斥市场&"资本主义"制度未予实现; 或主张"后人"/"超人"以期超越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传统 此类"后现代主义"似仍未跨越现代性–作者称之为服用了兴奋剂之启蒙运动. 译笔用功颇深 是真带了思考在译介 后有时间再详读 @ 王佳乐 我的年度最佳出炉!作为一本杰出的政治哲学思想著作,这本书系统地分别阐述了科学、启蒙运动带来的现代性,及同时发生的对现代性的批判(不满),反现代动摇了现代文明的根基,进步的叙事被质疑,理性和科学具有的解放力量变得虚幻,导致西方迷失、自我怀疑甚至绝望,解决这场危机是对那些基本原则再次做出承诺,以恢复信心,而不论怎样,现代性的危机仍将持续…文中对《包法利夫人》《豹》《赛姆勒先生的行星》等文学作品的反现代性解析甚为精彩,不容错过! @ 梅舟 优点,现代性,缺点,现代性;身处现代性的迷思,没有立场就是最大的败笔。 @ 恶夫 为了配合作者《政治哲学》而读的,英文的副标题很说明问题了Making and Unmaking the Bourgeois from Machiavelli to Bellow,布尔乔亚和启蒙是关键词。很有趣的选文,没有选最重要的文本去解读,笛卡尔选的《谈谈方法》、卢梭选的《致达朗贝尔的信》,另外还选了三部文学作品,感觉解读上比哲学文本稍逊一些。

书籍目录

目 录
前 言 / i
第一部分 导 论
第 1 章 现代性问题
作为永久革命的现代性
启蒙辩证法
资产阶级问题
现代性及其二重身
第二部分 现代性
第 2 章 马基雅维利的《曼陀罗》与易变的自我
历史学家、喜剧作家以及悲剧作家
卢克莱提娅和卢克莱齐娅
阴谋
马基雅维利,女权主义者?
结论
第 3 章 勒内•笛卡尔的典范人生
为何写作《谈谈方法》?
哲学家的教育
对认识的变革
临时的道德准则
“真正的人”
“主宰和拥有者”
笛卡尔式的宽宏
结论
第 4 章 霍布斯是基督徒吗?
宗教的自然种子
自然法
先知宗教
黑暗王国
一位身不由己的基督徒
第 5 章 斯宾诺莎是什么类型的犹太人?
宗教信仰的心理学来源
斯宾诺莎的宗教批判
斯宾诺莎的双重标准
希伯来神权政治
新耶路撒冷
斯宾诺莎的交易
第 6 章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美国启蒙
教育与启蒙
宗教改革
道德改革
改革的局限
政治改革
我们的“快乐平庸”
第 7 章 康德的自由国际主义
人权革命
康德的共和国
理性的观念
理性与历史
康德计划的局限
第 8 章 黑格尔和“资产阶级— 基督教世界”
从政治社会到市民社会
“资产阶级意义上的市民”
“资产阶级— 基督教世界”
劳动、道德的自我发展、教育
市民社会的未来
结论
第三部分 我们的不满
第 9 章 卢梭的反启蒙:《致达朗贝尔的信》
文人共和国
意见帝国
道德和艺术
作为立法者的卢梭
古或今?
第 10 章 托克维尔的美国
托克维尔的母题
多数人的暴政
集权化的危险
民主专制主义
个人主义和温和专制主义
托克维尔的子嗣
结论
第 11 章 福楼拜和反资产阶级美学
浪漫主义的幻觉
启蒙的幻觉
通奸
超越善恶
结论
第 12 章 末世的想象:尼采、索雷尔、施米特
尼采的挑战
革命的虚无主义
悲观主义的哲学
神话与暴力
新道德
索雷尔的遗产
第 13 章 以赛亚•伯林:悲剧性的自由主义
自由
一元论与多元论
反启蒙及其问题
伯林的自由主义遗产
第 14 章 列奥•施特劳斯:论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
“原初意义上的怀疑”
作为探求的哲学
古典政治哲学的自由主义
洞穴以及洞穴之下的洞穴
哲人与城邦
神学— 政治困境
结论
第 15 章 兰佩杜萨所著《豹》的政治教诲
“我的主角究其根本,就是我”
“内在的生命之形状”
“他迎合潮流,仅此而已”
“新人”
“我们认为我们是神”
“木乃伊般的记忆”
第 16 章 赛姆勒先生的救赎
“窝囊废”
“时代”
“分辨,分辨又分辨”
四季之人
第四部分 结 论
第 17 章 现代性及其二重身
· · · · · ·

  • 每一种选择都不仅仅是对某一事物的确认,它还是对某一其他事物的否定,而这一事物或许同样地可取或有价值。一切规定都是否定:肯定某一事物便是否定另一事物。我们的自由正是存在于这一选择的必然性中。回避选择的必然性——在如决定论和历史主义等否定自由之首要地位的庞大哲学体系中寻找慰藉——就是在否认在我们身上使我们成为人的根本事物。这一洞见最为切近柏林思想的道德核心。
    —— 引自章节:一元论与多元论
  • 现代性的诞生不详地始于一场文学辩论,这一辩论在英格兰被称为“书籍之战”( the battle of the books),在法国被称为“古今之争(querelle des anciens et des modernes)。这起初是一场关于近代作家是否应继续受自亚里士多德时代起确立的美学和文学创作规则束缚的论战。我们是否只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侏儒,或者近代作家能够创作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作品,其能够与古典世界最伟大的作品相抗衡甚至超越它们?这论争如今看来似乎有点荒延。争论莎士比亚优于或劣于荷马、或是弥尔顿优于或劣于埃斯库罗斯的意义何在?但是,起初的文学论争很快就散播到了宗教、科学、道德、经济以及政治等广泛的领域。最激进的现代主义者之一一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曾调侃称,我们所称的古代人其实一点也不古老。他们处于人类的童年时期。我们这些现代人オ是真正的古人,因为我们已经拥有更长久的历史和更丰富的经验来供我们吸纳。知识随时代而进步,而为人类知识的整体做出了更多贡献的,正是作为后来者的我们。位于这场论战核心的是这样一个信念:现代性的特征是不断的变化、知识的不断革命,人的生活在这些革命之后将会比之前更好,并且在未来还将不断改善。
    —— 引自章节:前 言 / i
  •   智慧宫(共24册),这套丛书还有《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画?》《偏见的本质》《理性的暗面》《流行病与社会》《功与过》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现代性及其不满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好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