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

书名: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
作者:[德]海因里希·盖瑟尔伯格
译者:孙柏
ISBN:9787208152748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9-30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12
豆瓣评分: 7.7

书籍简介:

全球化危机,新自由主义破产,民粹主义兴起 缺乏制度和文化准备的社会,如何解救自身? 一场建立跨国公共论域的思想实验 全球15位前沿思想家共议,15个语种接力出版 —————– 我们生活在激烈的政治变革期——脱欧公投,特朗普胜选,欧洲等地极右运动的兴起,民族 主义和仇外情绪的复归……忽然之间,我们发觉自己身处一个仅仅几年前还无法想象的世界。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戏剧性的发展,又该如何应对?我们正在目睹世界性的对于自由民主的弃绝,并代之以某种民粹威权主义吗? 本书集合了15位享有国际盛誉的思想家,分析并试图理解现时代精神状况背后的力量。他们跨域学科和国界来剖解当下的困局,在更广阔的历史情境中定位,探讨未来可能的轨迹,并思考回击这种反转的可能。 —————– 任何迫切想要了解当代国际政治中发挥作用的深层结构的读者的必读之书。 ——Hyperallergic 对于想要反思近期政治变革的读者,本书会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起步。 ——LSE Review of Books

作者简介:

编者:海因里希·盖瑟尔伯格(Heinrich Geiselberger),1977年生于德国魏布林根,2006年至今任苏尔坎普出版社编辑。

15位撰稿人包括:阿尔君·阿帕杜莱、齐格蒙·鲍曼、多娜泰拉·德拉波尔塔、南茜·弗雷泽、伊娃·伊鲁兹、伊万·克拉斯特夫、布鲁诺·拉图尔、保罗·梅森、潘卡·米什拉、罗伯特·米希克、奥利弗·纳赫特威、塞萨尔·伦杜埃莱斯、沃尔夫冈·斯特里克、大卫·范雷布鲁克、齐泽克

书友短评:

@ rainbug #电子书#应对全球范围的民主困境(右翼民粹崛起),学界采取了迥异的反思进路。本书的组稿方式,本身能让读者斟酌这些方法之间的得失。文献列举还是一份优秀的理论、历史著述导航。无论差异几何,多数学者都将源头归结于新自由主义实践的铺张与失败,一些检视历史延伸中阶层人群沉浮、政党策略变化的分析具备深意,如“进步的新自由主义”等概念很有启示性。以色列的在地知识也很扫盲。虽然不少学者直接“教路”左派,但怀疑本身深陷新自由主义利益秩序、在情势中反过来学了民粹运动手段的左派能作深入反思。 @ 短章 选读这本书是因为感到在过去两三年亲身被裹挟在一个潮流涌动的时代里,会对社会整体行为动机产生质疑,无论是本国还是外国。在读本书时确有见到学者们的深刻分析,但囿于政治知识有限,很多名词、中外语转换间的语境隔膜,甚至是翻译,都给理解造成了很大困难。甚至很奇怪为什么此书上自己拿着铅笔勾画过的痕迹还竟然算得上多的。作一句不搭界的评论就是,金句再多,也不妨碍不理解的人继续不理解,然而若是这个不理解的人在可以掉书袋的时机里用到这些金句,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 罗民 言之无物,这些学者知道自己写的什么吗? @ dick旺仔 左派指南 @ 12 前两篇挺好的,后面就越来越文绉绉和不明所以了 @ 霜降 文章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翻译也各翻各的有的是真的拗口。给星是在于本书类似于“论文及选”,不同的作者,在 剖析都十分到位,但读完了之后,还是一片迷茫。

书籍目录

前 言/海因里希·盖瑟尔伯格
01— 民主的疲劳/阿尔君·阿帕杜莱
02— 寻找目标与命名的症状/齐格蒙·鲍曼
03— 晚期新自由主义的进步和倒退的政治/多娜泰拉·德拉波尔塔
04— 进步的新自由主义还是反动的民粹主义:一个霍布森选择/南茜·弗雷泽
05— 民粹主义或自由派精英的危机——以以色列为例/伊娃·伊鲁兹
06— 多数的未来/伊万·克拉斯特夫
07— 欧洲避难所/布鲁诺·拉图尔
08— 克服对自由的恐惧/保罗·梅森
09— 怨憎时代的政治学,启蒙的黑暗遗产/潘卡·米什拉
10— 莽夫之勇/罗伯特·米希克
11— 去文明化——论西方民主的衰退趋势/奥利弗·纳赫特韦
12— 从全球衰退到后资本主义反向运动/塞萨尔·伦杜埃莱斯
13— 被排挤者的复归——新自由资本主义终结的开始/沃尔夫冈·施特雷克
14— 致欧盟委员会主席让-克劳德·容克的一封信/大卫·范雷布鲁克
15— 民粹主义的诱惑/斯拉沃热·齐泽克
· · · · · ·

  • 工业无产阶级不仅在1980年代抵抗新自由主义时失败,而且随着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后果,作为社会变革主体,工业无产阶级将会被更加无定形的群体所取代,如曼纽尔·卡斯泰尔(Manuel Castells)等社会学家为这一群体贴上“网络化个体”(networked individual)的标签。这些“网络化个体”不仅包括职员和学生的下层,而且包括大部分普通劳动人口,如护士、咖啡师、软件极客等。甚至剩余的安全雇佣的工业劳动力,也由于高科技制造业工作场所的规范,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这种全球主义文化。在这个意义上,网络化个体是“被扬弃了的(sublated)工人阶级”,如果存在一个历史的集体主体能够推动向超资本主义的过渡,那么这个主体就是年轻的、网络化的、相对自由的人类。他们不是一个阶级——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因新自由主义的崩溃而被驱逐出了经济的未来。但是如果我们把他们作为对比放在1930年代的情景中,那么得出积极结果的可能性就会清晰起来。
    —— 引自章节:08— 克服对自由的恐惧/保罗·梅森
  • 怨憎心理的增长也与商业、民主社会理想的传播密不可分。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在20世纪早期建立了一个系统性的怨憎心理理论。作为一个社会固有的典型的现代现象,个体之间的社会平等与权力、教育、地位和财富的巨大差距并存。这些不一致,伴随着关于个体愿望和平等的不断扩张的理念,一起存在于世界各个角落。在新自由主义时期,对财富、地位和权力的渴望,在最没有希望的环境下滋长繁荣;1989年冷战结束后,平等的条件,也就是天赋、教育和努力工作带给个人以社会流动性,这不再是美国专属的幻想。关于平等的幻想在结构性不平等扩张之际依然不断扩散。因此,怨憎心理从一个欧洲或美洲的弊病逐渐转移为全球性的瘟疫。民主中的平等主义理想与私人财富创造的新自由主义理想碰撞,跨国公司和个人从单一民族国家脱离,都使怨憎心理加速增长。现在有不少理性规划都旨在创造更多财富,通过城市之间的联结或者通过“共享经济”达致更公平的社会;但这些规划都不愿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今天大多数的个人要么是生活在主权不断弱化的政体中,要么是生活在各种不同的缺乏想象的社会和政治共同体中。他们所要承受的不只是这样的事实(如托克维尔在另一处写道的):他们关于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的旧有信条,连同他们与传统社群及其支持体系的联结一起消失了。而且,随着社会民主的衰退和后殖民主义的国族建设,在很多国家,他们的社会孤立感在不断增强。
    —— 引自章节:09— 怨憎时代的政治学,启蒙的黑暗遗产/潘卡·米什拉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