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互诉黑暗之语

书名:我们互诉黑暗之语英格博格·巴赫曼与保罗·策兰的相恋往事
作者:[德]赫尔穆特·伯蒂格
译者:李双志
ISBN:9787559861733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9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28
豆瓣评分:

书籍简介:

20世纪蕞重要的两位德语诗人 囿于文学与黑暗的爱情 一部双重传记,一段诗歌史乃至创伤史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一段无法实现的爱情:英格伯格·巴赫曼和保罗·策兰是战后德国最具影响力的两位诗人,他们识于微时,秘密相恋,以诗竞赛,彼此需要,却无法生活在一起——两人身世背景差别太大,相互施加的伤害也太深。尽管相恋不久旋即分离,但这段关系深深地影响了他们彼此的创作,他们从未真正离开过对方。 多次获奖的文学评论家赫尔穆特·伯蒂格引用大量档案和书信材料,结合对两位诗人作品和心理的深刻分析,首次以完整的时间顺序回溯了这个直到策兰去世后仍然尘封的爱情故事。书中附有多幅珍贵照片。 【媒体推荐】 这两位诗人的爱情故事是1945年后德语文学史上最富戏剧性的重大事件之一。 ——《法兰克福汇报》 伯蒂格对长期以来不为人知的策兰–巴赫曼关系做出了迄今为止最深刻的阐释。 ——《每日镜报》 伯蒂格对英格博格·巴赫曼和保罗·策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贴合文本的研究,他对事实的尊重令人宽慰。……伯蒂格引用的所有这些诗句,它们寓意深远,超越了诗人的生平,同时又深刻地回到了其经验中。 ——《南德意志报》 伯蒂格讲述了两人的生平故事,并在最后说到了他们的病史,为此他怀着极大的尊重引用了二人的作品,让人想立即读下去。 ——《柏林日报》 【编辑推荐】 战后文学绝对绕不开的两人——保罗·策兰和英格博格·巴赫曼:他是奥斯维辛后坚持用德语写诗的控诉者,她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源;他是幸存的犹太人,她是纳粹之女。他们是20世纪最重要的诗人,是被推崇备至的文学“圣人”,是德语文学界至高奖毕希纳奖的获奖者,也是一对恋人。这段秘密恋爱在两人去世很久后才从他们的通信中被知悉,而本书第一次以完整的时间线,将这段囿于文学与黑暗、无法在日常中存活的爱情展示给世人。 作者伯蒂格是战后德语文学领域的专业学者,他尊重事实、贴近文本,追查调用大量背景资料,对策兰和巴赫曼的生平及作品进行了密集解读和深刻探索,阐述了两人的矛盾和神话。他以等量的眼光、谨慎的姿态、不掺杂质的学者之心,走近策兰和巴赫曼,再诉他们的“黑暗之语”,不仅揭开了二人关系的复杂性,也展示了战后文学界的面貌。 横亘在策兰和巴赫曼之间的,是20世纪最凶暴的罪行。当一段爱情落入了诗人与诗人,甚至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的对峙,黑暗注定如影随形。回溯这段爱情,不是为了生产花边新闻,不是为了满足窥私癖好,而是为了借二人的相遇相弃、文学互文、诗意存在,构筑一部双重传记,还原一段文学史,乃至一段创伤史。

作者简介:

书友短评:

@ 云破月来啥弄影 我有一本《巴赫曼作品集》,但从来没翻开过。我存着两三本策兰,却只将将读了几首。这本书对我的吸引力,恐怕不是来自文学界这两颗明星,而是那个人文精神还在闪烁的年代。小酒馆里的诗作、音乐,文学社洋洋洒洒的高声辩论,漫步,交谈,相识,私奔,往来信件中埋藏着梦想、政治和隐秘情愫。我们再不会有这样一个年代。我们再不会有这样的情感表达。至于作为主旋律的相恋往事,在发现策兰实际上只能和不在文学创作上与他形成强烈竞争的女人建立长期关系的时候,这段恋情于我就已经失却特殊性,铺上了庸俗的父权底色。更何况,策兰和巴赫曼在数次分合的关系里,也着实谈不上平等。比起伟大的爱情,我看到更多的是女人的焦虑,是“面对主导一切的男性法则,女性之「我」无法幸存。” @ 恶鸟 我有一本《巴赫曼作品集》,但从来没翻开过。我存着两三本策兰,却只将将读了几首。这本书对我的吸引力,恐怕不是来自文学界这两颗明星,而是那个人文精神还在闪烁的年代。小酒馆里的诗作、音乐,文学社洋洋洒洒的高声辩论,漫步,交谈,相识,私奔,往来信件中埋藏着梦想、政治和隐秘情愫。我们再不会有这样一个年代。我们再不会有这样的情感表达。至于作为主旋律的相恋往事,在发现策兰实际上只能和不在文学创作上与他形成强烈竞争的女人建立长期关系的时候,这段恋情于我就已经失却特殊性,铺上了庸俗的父权底色。更何况,策兰和巴赫曼在数次分合的关系里,也着实谈不上平等。比起伟大的爱情,我看到更多的是女人的焦虑,是“面对主导一切的男性法则,女性之「我」无法幸存。” @ 苏野 从成长、交游、情欲、文学和存在的多重视域,全过程重审策兰与巴赫曼之恋的回音室,及其所照射出的性格、激情、悲剧与文学信仰。 @ 恶鸟 下雨留在咖啡馆读完策兰的恋情 @ 夜河 以前读策兰和巴赫曼的书信集时就很想了解他们之间的更多故事,这本书满足了。我今年最喜欢的作品之一。“他们在往后的岁月中,不论有多少阻碍、打击和高升,都会努力铭记这份相知。” @ 睿读 两种分裂,对于艺术家情感生活具有很高的教义,不是叫大家学。读到最后发现作为女性的巴赫曼被焦虑折磨得也不轻。 其中有些学术记述也颇值一读。

书籍目录

I
城市公园里的泡桐树
1948年春,维也纳
1
II
诗的游击战士
策兰之初:泽诺维茨与布加勒斯特
23
III
河流彼岸的主人
巴赫曼的克拉根福之初
42
IV
是时候了,要让他们知道!
爱情密码
55
V
走出玻璃罩
策兰在巴黎
65
VI
穿皮夹克的编辑部女孩儿
巴赫曼在维也纳的媒体从业经历
83
VII
酷酷爵士乐。节奏进入词语。
策兰与吉赛尔·德·莱特朗奇
108
VIII
真实的泪河
1952年5月,四七社在宁多夫的聚会
120
IX
在德国的原始森林里
巴赫曼、汉斯·维尔纳·亨策和新的艺术探索
156
X
面纱下的赤裸女人们
策兰与他的情人们
192
XI
爱之律法何其严!
爱之狂喜
216
XII
“让故事在你心中沉没……”
现实袭来
239
XIII
大转轮与旋转木马
渴望在文学中续存
252
XIV
已逝之秋
回望不可能之事
285
致谢
313
图像来源
314
参考文献
315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我们互诉黑暗之语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好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