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台湾 父亲的大陆
这是一本既大气沧桑,又细腻委婉的重量级作品。作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积极投身台湾党外运动的外省子弟,作为养育着两个女儿的单身爸爸,陈浩在此书中倾力书写他的台湾情怀与对女儿的柔情。而对于父母的故乡中国大陆,自八十年代末迄今多次旅行的经验,使他具有独特而深入的观察,同时窥见了更多父祖的秘密。 从台南的新营小镇到长春的父祖之乡,从台北的党外杂志到北京出租车司机口中的段子,从战乱中迁徙的父辈...
这是一本既大气沧桑,又细腻委婉的重量级作品。作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积极投身台湾党外运动的外省子弟,作为养育着两个女儿的单身爸爸,陈浩在此书中倾力书写他的台湾情怀与对女儿的柔情。而对于父母的故乡中国大陆,自八十年代末迄今多次旅行的经验,使他具有独特而深入的观察,同时窥见了更多父祖的秘密。 从台南的新营小镇到长春的父祖之乡,从台北的党外杂志到北京出租车司机口中的段子,从战乱中迁徙的父辈...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全球的”和“跨国的”视角审视研究历史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这种新的视角将对过去提供怎样新的理解?为什么这种史学方法的兴起发生在20世纪末期?它与历史研究的发展又有什么关系?本书的作者——一位研究历史超过60年的史学家,将会对这些问题作出言简意赅的回答。
《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讲述了蒋介石和国民党全面统治中国的十年间,以江浙财阀为首的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之间金钱与权力的联合,以及为了争取政治地位与各大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力之争。 蒋介石初入上海时,为了获取资金开始寻求上海资本家的支持。但随着南京政府无穷无尽的财政要索,对上海资本家采取政治抑制政策,以及利用黑社会组织进行绑架勒索,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的关系开始走向...
一個人的抉擇 兩個民族的命運 對國家機器的強烈控訴 對獨裁權力的憤怒告發 華文世界首度出版 二次大戰日本「戰爭孤兒」的遭遇、中國改革開放前的政治動盪、國際經濟情勢的變化 深入中國三年 超過一千位受訪者 耗時八年完成 《白色巨塔》暢銷作者、社會派小說巨匠山崎豐子「戰爭三部曲」集大成之作 文藝春秋讀者獎獲獎作品 NHK電視台慶祝開台70周年,斥資2...
《昨天的中国》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近代中国的轨迹,回顾了晚清何以在立宪中走向灭亡,并分析了大国盛衰的五大枢机,在作者看来,一向被我们斥为晚清“假立宪”清末宪政,若用一个“假”字全盘否定清政府的立宪,未免过于简单。事实上,清政府的确为立宪做了不少准备,相反,最后导致清王朝的速灭,也与这场宪政有关。 下篇则是对辛亥革命及革命后的一些独特思考,作者眼里的袁世凯,是近代中国少有的干材,若不...
公元前500年前后,天下大乱,需要“救市”,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最终儒、墨、道、法异军突起,成为映照后世的精神灯塔。它们既是能够解决问题的思想工具,也是形塑民族面貌的文化基因。 《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通过犀利、幽默的问答形式,轻松点透四家学说——四家究竟孰足孰非?这世界该交给谁?为什么说救世要先救人,救人要先救心?我们又该如何自处?墨子是中国历史上首个为“草根”说话的思想家。道家...
《文化与中国转型》内容简介:在中国的转型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三纲五常是不是该全部丢掉?读经热、国学热是否值得提倡?我们是不是还需要继续学习西方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与普世价值的关系如何?政治改革应该从哪里如何启动?医疗、养老、教育,这“新三座大山”该如何搬走?砸日系车事件,该如何看待? 就上述牵动亿万国人的问题,著名学者袁伟时将一一展开叙述。泼辣的语言,一针见血...
本书作者张郎郎,他根据自己的“文革”经历写成的《宁静的地平线》一文曾收入《七十年代》(香港牛津、北京三联版)一书中,反响极大。本书叙述的则是发生在《宁静的地平线》之前的故事——记叙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作者随父母居住于东城区大雅宝胡同甲二号中央美院宿舍时期的生活片段和见闻,文字鲜活生动,洋溢着温暖的人情味,也感染着特定年代的气氛。
水俣病发生至今已经过去了50多年,仍是最恐怖的环境事件之一。《水俣病:污染与战后日本的民主斗争》通过对原始资料的整理和对当事人的访谈,描述了水俣病发生之后受害方、施害方和政府之间的博弈,着重聚焦于受害者及其支持者为获得赔偿和救助所付出的努力,尤其是草根阶层的运动。作者发现,战后日本民主非常脆弱,并严重依赖于特定的公民活动。而水俣病发生后的维权运动极大地改变了战后日本的民主模式。 ...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改革不是管仲变法,而是周厉王改革。闻所未闻? 让秦国转弱为强的起点不是商鞅变法,而是秦献公改革。头回听说? 使西汉最鼎盛繁荣的不是汉武帝改革,而是汉宣帝改革。颠覆认知? …… 不必惊讶,这些“沉没的改革”,由于种种原因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知道实属正常。 但你所不知道的,正是你需要脑补的。 不重复絮叨那些耳熟能详的改革,而带你打捞那些不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