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

书名:宋太宗阴影下的帝王
作者:张其凡
译者:
ISBN:9787218151748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3-3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454
豆瓣评分: 8.0

书籍简介:

【编辑推荐】 ★宋史研究权威张其凡教授核心著作; ★揭开太宗继位的重重迷雾; ★站在两宋历史格局上,重新评价太宗的历史功过; ★虞云国、戴仁柱、何冠环、王瑞来、包伟民、仲伟民、曹家齐、赵冬梅、胡耀飞联名推荐。 —————————— 【内容简介】 宋太宗赵光义的一生,似乎总是被笼罩在阴影之下。 早年,父兄皆是战功赫赫,兄长更是在几年之间黄袍加身,从一个落魄流浪者摇身一变成了九五之尊,而他却默默无闻,只能在掌权后为自己编造一段漏洞百出的少年时光;青年时,母亲着他与权臣赵普相交,多加学习,培植势力,赵普却一力反对他成为皇储,乃至因此被罢相;人至中年,终于登极,皇位的合法性却又成了一桩众说纷纭的悬案,史家争论千年,至今未有定论。 重重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着他五十九年的人生,造就了他的多疑、固执与好大喜功,也造就了他的勤政爱民与文治之功。 —————————— 【名家推荐】 张其凡教授是从五代宋初切入宋史研究的,人物研究又是其当行本色,故其《宋太宗》在史实梳理上堪称轻车熟路而举重若轻,在史事评骘上更如老吏断狱而切中肯綮。宋人向以祖宗并称,然太宗之政之于太祖之政,既有继承,也有发展,更有转折;太宗其人与宋初三大谜案的瓜葛水深莫测,在政治、生活、才艺、信仰上兼具多种面相。读者倘欲把握太宗之政与其人的功过是非,这部传记洵为总揽全局而独具识见的力作,迄今为止无出其右者。 ——虞云国(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宋太宗》一书的再版,让我们回忆起张其凡教授,他的这本著作,是我们理解五代宋初历史的基础,我们都应该对他的学术贡献表示感谢。 ——[美]戴仁柱(Richard L.Davis,香港岭南大学前讲座教授、文学院院长) 张其凡教授是宋史研究大家,尤长于北宋初年的政治史。他的代表作《赵普评传》已成研究宋代开国史必读的经典。他研究宋初名臣吕端、曹彬、杨业、张咏、寇準、王曾的论文,也是研究宋初政治的杰作。这本《宋太宗》,是张教授精研宋初两朝政治史的成果,其评价在宋史学界有口皆碑。同类的著作,至今仍未有超越者。它与《赵普评传》可说是张教授所撰专书的双璧。 ——何冠环(香港树仁大学客座教授) “陈桥兵变”“烛影斧声”“金匮之盟”,都与宋太宗这个君主难脱干系。试图媲美唐太宗的宋太宗,完成基本统一大业,推崇文治。而扩大科举规模,更是奠基了士大夫政治,影响了此后中国的历史走向。朱熹把宋王朝的开启定在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良有以也。张其凡教授这部历久弥新的经典之作,堪称解读宋代历史的津逮。雅俗共赏,求知探秘,阅读之下,更可以深刻理解何以陈寅恪先生讲“华夏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 ——王瑞来(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四川大学讲座教授) 结束自唐末以来的兵戈纷乱,防止自己成为第六个短命王朝,这是赵宋立国后必须面对的头等大事。宋太宗赵光义既在内政与外交中继承其兄长的开国规模,确定了国运的基本走向,又给它打上了深刻的个人性格烙印。本书对赵光义作为活生生的个人与第二任开国君王这种双重角色之间的复杂关系,摘取典型史事,叙述繁简得当,为我们提供了一本深入浅出的优秀历史读物。 ——包伟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本书文字通畅简洁,内容客观平实。最可贵者,本书中绝无传记作品中常常无端拔高传主之通病。在作者笔下,宋太宗之多疑、好色、残忍之性格,其好大喜功、刚愎自用、治国无方之庸君形象,跃然纸上,观点鲜明。作者既肯定他继太祖之后完成了统一大业,但也坐实了太宗暗杀太祖的“烛影斧声”是历史事实,论证了他的昏庸是宋朝积贫积弱的重要渊源。此书不仅引人入胜,而且特别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理解宋朝历史。 ——仲伟民(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张其凡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宋史专家,其学问师承史学大家陈乐素先生,擅长历史文献、历史人物及政治史研究,在宋代文献、人物及政治史研究方面,著述宏富,蜚声学坛。《宋太宗》一书,堪称张其凡先生最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在数十年的治学生涯中,张先生对于宋太宗及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宋初政治研究方面最有建树,曾发表多篇高水准的研究专论,其中主要见解都体现在《宋太宗》一书中。故《宋太宗》一书,看似一部宋代帝王的传记,而实际上是一部关于宋太宗及宋初政治史研究的高水平专著。该书内容以人物评传的体式呈现,一方面综合呈现出北宋第二代皇帝宋太宗的生平、事功、才艺、思想、家庭、子嗣等史实,另一方面则以考辨、分析的论述方式,对太宗一朝关键性的政治事件及政治问题,如烛影斧声、金匮之盟、皇位授受、君臣关系、宗教政策、内政外交等,作出深入辨析与宏观论断,揭示出宋初政治的整体特征及影响整个宋代政治及政治文化走向的关键性因素。全书篇章可谓论断精审,见解深刻,文笔生动,是了解和认识宋代历史文化源头及其复杂内容,尤其是宋初政治史的一部理想读本。 ——曹家齐(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一部由五代禁军史、宋初政治史专家写就的宋太宗传,考据严谨,评述得当,不虚美,不隐恶,内容翔实,文字平易。 ——赵冬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张其凡先生与杜文玉、任爽两位先生合称五代史三大家,但并非由隋唐兼顾五代,而是从五代拓展到两宋。因此,《宋太宗》一书除了对宋太宗的人生经历进行全局性展示,更强调太宗一朝对于宋代国运带来的影响。在作者看来,宋太宗虽然完成了统一进程,但遗留给子孙的则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危局。 ——胡耀飞(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

作者简介:

张其凡(1949—2016) 著

宋史研究权威,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前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五代史、宋史、历史文献,著有《赵普评传》《五代禁军初探》《宋初政治探研》《宋太宗》等十余部学术著作。

书友短评:

@ 颂洋洋洋 张其凡先生在宋代人物传记方面有两大代表作,一是《赵普评传》,一是《宋太宗》。两者配合阅读,宋初历史明矣。特别是宗教部分,张氏贡献极大。80年代以降,他首次系统讨论宋初三朝盛行黄老思想,从而引起宋史学界对“宋初统治思想是道是儒”的热议。与此同时,他较早全面探究宋初三朝宗教政策,指出赵氏兄弟对待佛道的态度有别。除此以外,他对宋初围绕皇位的政治斗争、宋太*宗朝的君臣关系、赵二的生平事迹与性格特点等均有细致考订,尚在顾宏义先生《宋初政治研究——以H权授受为中心》之前。在“积贫积弱”问题上,他强调对辽作战是关键缘由,与邓、漆的“积贫积弱”论均有区别。倘与王育济先生的《宋太祖传》、汪圣铎先生的《宋真宗》互相参照,宋初三朝基本事实大体明朗。遗憾的是,前辈已归道山,该书难以修订。🥀 @ Matt 把握人物比较到位,爱憎分明,颇有点过去史评家的做派。赵普蛮有意思,从才干到说瞎话的能力,都快赶上萧何了。其实蛮多论断已经被现在的研究推翻了。可以看到历史论述的形成:继承部分前代论断,佐以一些共和国史观,奠定太宗对积贫积弱之局的背锅义务,再配上作者大量的野史材料——一本材料丰富的评书这就完成了XD可读性稍差了一些。前言神采飞扬,唾沫星子就差喷我脸上,结果后面几百页就是前言的扩写版,重复感过强。当然骂皇帝这事,大家都爱看。太宗的穷兵黩武程度在历代皇帝里也就正常,主要是得位不正,跟他哥比又属心比天高,能力低下。知道杨家将故事就发生在太宗朝之后——正常,太正常了。 @ 迟权 全面但不深入,重要却非经典。本书虽“绝无传记作品中常常无端拔高传主之通病”,但似乎又走向了有意贬低传主的另一端,以至在论证上失于线性。对本应深入分析、详作解释者,往往一笔带过甚至略而不谈,如论赵普与太宗之政争,列出各种表现后,对原因无一字分析;无须面面俱到之处,却掰开、揉碎了引述,如论太宗大开科举之门,将其历年贡举状况以类似《会要》的形式详列十多页的篇幅。全书行文以史实罗列为主,很多时候缺乏对史料的基本分析、解读;超大段引文,比比皆是。不论对于专业学者,抑或普通大众,都难称友好。所谓学术经典,不光是在学术史上有一时的开创、补白之功,更要经得起相对长时段的洗礼,即便学术范式发生转移,仍常读常新。就此而言,是书固不失为了解宋初史事的重要论著,却难称“历久弥新的经典之作”。 @ 弗朗西边客 是一部比较方正(或言传统)的历史人物传记,面面兼顾,对宋初烛影斧声、金匮之盟等疑案亦有所辨析,方正书写中常有令人会心一笑处。 @ 饭饱先 这本算久负盛名的“名师小作”,紧随王育济先生的《宋太祖传》连看下来后感觉盛名难负。原因有二:1.主观评价色彩过浓;2.史料堆砌而少梳理。综合而言,两部宋帝列传看下来,对赵宋立国的“祖宗之法”有了更直观的认知,推荐连读。 @ 千寻 本有机会在太祖的基业上更进一步,然而他得位不正急于立威北伐大败元气大伤,内部矛盾也日益尖锐,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他命人编辑了四大类书:《太平御览》、《文苑英花》、《神医普救方》、《太平广记》,文化上功不可没。政治上尊奉黄老,恢复经济。也可以看出只要帝王不折腾,不想着时刻表现自己的英明神武,时刻表现自己多么会治国理政,老百姓是可以生活得很好的

书籍目录

宋太宗论(代前言)
第一章 扑朔迷离:青少年时代
第一节 出生与父兄
第二节 扑朔迷离的早年
第三节 “陈桥兵变”前后
第二章 韬晦蓄势:太祖在位时期
第一节 准皇储地位的确立——与赵普之政争
第二节 光义势力的发展
第三节 烛影斧声,千古之谜
第三章 巩固帝位:即位初期
第一节 安抚人心,树立威望
第二节 迫死弟、侄,以遂传子之欲
第三节 “金匮之盟”,迷雾重重
第四节 独裁君主的登场
第四章 完成统一:底定赵宋帝国
第一节 漳泉纳土
第二节 吴越纳土
第三节 攻灭北汉
第五章 大阐文治:文官统治之确立
第一节 大开科举之门
第二节 三大类书之编
第三节 宋代文官统治之确立
第六章 对辽作战:积贫积弱之形成
第一节 序幕:石岭关之战
第二节 高梁河之战
第三节 雍熙北征
第四节 积贫积弱之危局
第七章 统治危机:农民起义之爆发
第一节 宋初的川峡地区
第二节 王小波、李顺起义
第八章 皇位传授:继位人地位的艰难确定
第一节 长子元佐
第二节 次子元僖
第三节 太子之立
第四节 舔犊之情:其余诸子
第九章 家庭生活:寡人有好色之癖
第一节 后宫
第二节 好色
第三节 女儿
第十章 体态、才艺与思想
第一节 体态风貌
第二节 书法棋艺
第三节 思想倾向
第十一章 宗教政策:厚道教而不薄佛教
第一节 继位与道教
第二节 优待道教
第三节 不薄佛教
第四节 总结
第十二章 君臣之间:太宗与其宰相
第一节 太宗勤政
第二节 太宗之用相
第三节 太宗与赵普
第四节 太宗与李昉
第五节 太宗与吕蒙正
第六节 太宗与吕端
第七节 总结
第十三章 太宗之死:危局之遗留
第一节 太宗晚年的危局
第二节 箭疾的困扰
第三节 托孤吕端
第十四章 千秋功罪:留与后人评说
第一节 前人评论
第二节 太宗功过评说
第三节 太宗之历史地位
附录
附录一 宋太宗大事年表
附录二 主要参考论著
附录三 引用书目版本
· · · · · ·

  • 综观诸书所记,以《长编》最为详尽。因《长编》记载中有“烛影下”、“引柱斧戳地”之语,故后世称为“烛影斧声,千古之谜”,成为宋初的一大疑案。其真相如何,元、明、清三代,争论不休。元代的陈桱、杨维桢,明代的刘定之等人,都认为是光义谋害了太祖,篡夺了帝位。而元代的黄溍,明代的宋濂、邱濬、程敏政等人,则力辩其诬妄,认为光义并无篡弑之事。清高宗乾隆皇帝在《通鉴辑览》中,更指斥李焘的记载是诬蔑宋太宗。直至近代,犹争执不下。谷霁光先生《宋代继承问题商榷》一文,认为:“太祖之愿传太宗,大致无甚问题”,《湘山野录》所记“烛影之事”,是“烛影之下,夙诺重申,欲于金匮誓约之外,求得友爱上与良心上之保障是也”。该文撰于1941年4月。同年1月、3月和1944年4月,著名史学家张荫麟、吴天墀、邓广铭先生分别刊布《宋太宗继统考实》、《烛影斧声传疑》、《宋太祖太宗授受辨》三文,与谷霁光先生意见不同。张文重在考证金匮盟约之伪,对太祖之死认为可疑。吴文认为,太宗之继位,露出阴谋的痕迹,而从太宗个性与行为的透视看,他进行阴谋活动,攘夺帝位,并非出人意料。邓文认为,太宗得位,出于逆取,而其所用手段,则尚未至惨毒到灯下弄斧的程度。太祖之死与光义继位,直接牵涉到前后两个皇帝,内中忌讳必多,当时人如何敢留下详细记录?至数十年后,释文莹方在《湘山野录》以隐晦的笔法留下疑窦。差不多百年后,司马光才在《涑水记闻》中记载了光义继位之详情。李焘《长编》的记载,虽是糅合了《湘山野录》与《涑水记闻》的记载而成,但史料价值已大不同。李焘身为南宋著名的史学家,其记载经过了仔细考证;《长编》一书,又呈宋孝宗看过,实际上是一部官史,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因此,其可信程度,远非《湘山野录》和《涑水记闻》可比拟。因此,笔者以为,今天要考究太祖之死与太宗继位,当主要依据《长编》之记载。
    —— 引自章节:第三节烛影斧声,千古之谜
  • 宋太祖新建宋朝,巩固新朝进而实现统一大业,乃头等大事,立储之事,未遑多顾,仅循五代之制,以亲属中年长之弟任开封尹,处于实际继位人地位。此种地位的确立,本系循五代之制而为,无需有一个什么“金匮之盟”的遗嘱的。即使有了“金匮之盟”,但未行定储之仪,那继位人的地位还是随时可能变化的。
    —— 引自第69页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宋太宗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当当网十五万种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