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
作者:王汎森
译者:
ISBN:9787301270295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3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88
豆瓣评分: 9.0
书籍简介:
本书是王汎森教授研讨近代中国思想史的新作。他认为,思想与生活相与交织,不同人群所呈现的思想光谱浓淡不一,思想史研究应致力于刻画历史的复杂性。王汎森教授以此思路探讨近代中国人的存在感受、生命气质、人生态度,灵活调用思想、学术、生活、政治诸种材料,解读从“新民”到“新人”的变化、“主义”的兴起、近代思想中的“未来”、“人的消失”等新鲜议题,呈现出近代中国大变动之中丰富、幽微的心灵世界。
作者简介:
王汎森,1958年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04年当选台湾中研院院士。主要从事明清至中国近代的思想史、学术史等领域的研究。著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晚明清初思想十论》《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执拗的低音》等书,均享有盛名。
书友短评:
@ 深秋枫叶红 私以为本书的价值在于运用了一些新的概念与范式(如转喻,降格,思想与生活结合)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挖的课题(如主义时代,人的消失)梳理了一些被我们忽略的思想史资料。但是本书结构较为松散,且罗列史料多于分析阐释,行文不够简练,存在概念先行的问题。 @ 书白 思想观念如何支配人的行动并赋予行动以意义,实是思想史的重大课题,但作者的处理方式仍不尽令人满意。以关键概念或论题为中心组织散漫而繁复的材料,不易看出历史自身的肌理和质感,而给人以材料服从作者过于明晰的逻辑的印象。 @ 恶鸟 道(大道,可以是儒释道)让位给了主义,比如最早也许是大公之道(孙中山最早用达文之道表示达尔文主义),而后成为了新民之主义,马列之主义,共产之主义,道是包容性,本源和道理,通用百物之道,而主义,除了一种排他思想的统一(独断和强烈的道德色彩),还有摘脑袋功能,就成了统治和革命的工具,道与主义的区别,就像路和旗帜的区别。新民,还是主义者,有道之士,还是知识分子,革命者还是无主义,这在近代思想史上是个问题… @ 苦茶 王汎森,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副院长,余英时的高足,中国思想史研究专家。本书是他的新论文集,内容主要是现当代的思想与思潮研究。不过,开篇仍旧是为思想史辩护的文章,从执拗的低音到思想的生活方式。思想与历史的关系,始终是王汎森论证的重点,虽然他很关心历史,但是写作还是回落到观念和主义上。不过,这次思想史确实从精英下沉到对于大众相关的小册子和读物,这条道路,其实葛兆光早就在思想史写作中实践过,并论证… @ 旧时代苏北农民 常读常新。需要深层的理解而非抓住几个词以为自己读懂了。 @ 风烟远??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这样的表述和阐释,就是对思想的“降一格”之一,而读者从中认识到思想与生活之间交织错杂的关系,或是引发读者相关或不相关的思考,在读者心中留下对文本的或片面或深刻的解读,是又一“降一格”的表现。一次又一次的“降一格”,是思想成为流动在毛细血管中的血液的过程,抽象化的思想概念向下层级化为蕴藏在家训、清言、格言集、笑话书、童蒙书、修身书等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对人的塑造、社会的发展产生… @ 胡李得李西 听过,相比王晴佳《人写的历史必须是人的历史吗? : 西方史学二十论》一书要好得多,两者题材类似,都是从各自的论文整合,王汎森这本书内容更紧密、语言更流畅,旁征博引加上生动的比喻,妙极了 @ 晓洛 可与上一本《在历史中发现中国》对照着看,问题意识都非常强,近代史研究找不到好的题目了,就读这两本准没错。不过,相比单口相声,我更喜欢对口相声。 @ 如此而已 有很多不同大陆学者的启发。 @ 明澈 影响我毕论选题的作品
序
第一章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兼论思想史的层次
第二章 从“新民”到“新人”——近代思想中的“自我”与“政治”
第三章 五四运动与生活世界的变化
第四章 “烦闷”的本质是什么——近代中国的私人领域与“主义”的崛起
第五章 “主义时代”的来临——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个关键发展
第六章 时间感、历史观、思想与社会——进化思想在近代中国
第七章 中国近代思想中的“未来”
第八章 如果把概念想象成一个结构——晚清以来的“复合性思维”
第九章 “儒家文化的不安定层”——对“地方的近代史”的若干思考
第十章 人的消失?!——兼论20世纪史学中“非个人性历史力量”
附录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出版后记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