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还是家庭?

书名:事业还是家庭?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
作者:[美]克劳迪娅·戈尔丁
译者:颜进宇/颜超凡
ISBN:9787521757040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7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30
豆瓣评分: 8.2

书籍简介: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克劳迪娅·戈尔丁追溯了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 基于数十年的开创性研究,戈尔丁将20世纪初至今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群体分成了五组,深入研究了她们在事业、婚姻、子女等方面的理想抱负与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阻碍,以及代际的演变历程。 一个世纪前,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必须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做出选择,且往往只能二者择其一;如今,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数量大幅增加,她们拥有了更多选择,更有机会同时拥有事业和家庭,但鉴于社会规范、工作性质、时间约束等,性别不平等问题尽管不如过去严峻,却依然存在。 目前关于性别不平等的快速解决方案往往都是从女性方面入手,但作者认为,无论是职场性别平等,还是家庭夫妻公平,都涉及等式的两端,所以解决方法也需要同时从等式的两端入手。作者据此给出了务实的解决方案。

作者简介:

克劳迪娅·戈尔丁(Claudia Goldin),哈佛大学Henry Lee经济学讲席教授,哈佛大学经济系首位获得终身教职的女性。

曾任美国经济学会主席、美国经济史学会主席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女性劳动力、性别不平等、技术变革、教育和移民等。“因对劳动经济学的贡献,尤其是对女性和性别收入差距的分析”荣获2020年科睿唯安“引文桂冠奖”。

书友短评:

@ 桑 略失望,诺奖得主写作水平就这?行文乱又啰嗦,图表做得也糙,不明白横跨百年的比例变化趋势图为什么要用柱状图而非折线图?取样将女性按年代划分成5组,横向分析、比对各组女性在不同时代间隔中的就业和婚育状况,与此同时尝试发掘不同时代的个体共性和变化趋势背后的社会因素,譬如现代科技和工具带来的家庭劳动力解放和避孕措施的普及等等。然而同样的基础观察来来回回在每个章节里复现,比如生于1910s年的研究女性样本生育率和结婚率是五组中最低的,该观察从头至尾提了无数次,为何不用总-分-总的逻辑交代总变化趋势,再写各个核心论点,然后针对每个论点和时代样本做纵向拆分分析呢?读着累人。新知有限,夫妻公平那部分较有启发。仅从个人角度,只要男性还不需要主动考虑平衡家庭事业,女性可否趁早放弃have it all的执念 @ 绝对阿尔法 作者分别从五组女性里的对比里展开叙述了女性不同选择背后的困境,第一组,成家或者立业,第二组,先工作再成家,第三组,先成家再工作,第四组,先立业再成家,第五组,事业家庭兼顾,与其说这是作者的分类方法,倒不如说是一种按不同年代的女性的生活现状的分类,聪上一代女性的身上,摸索着当下女性追求的生活…本来或许问题不那么尖锐冲突,但是疫情的突然爆发,扩大了女性的困境,让女性意识到自我,面对生命的时候,女性牺牲的付出的……家庭,工作,社会,总在发展向前,但好像对女性的束缚依旧没有减少,那么科技解放的解放的生产力,解放了谁? @ 小波福娃 两篇论文加工之后写成的书,感觉还是有点零碎。开头提出的论点非常本质:导致家庭必须做出分工决策、进而在社会偏见影响下产生性别分配不公的根源,是无休止吞噬时间的“贪婪的工作”,社会系统对所有人的剥夺,最后由女性承担了最大的代价。用五组不同时代的女性大学毕业生的数据,证明生育(即时间的变化)对女性追求事业的影响最大,同时也展现了每一代女性如何以前人为镜做出改变,硬生生把论文看成了励志书。ps 避孕药真是伟大的发明 @ 杨幂的护手霜 是不是我期望太高了?读完没有很震撼的感觉,想说诺奖得主就这?也可能是类似观点已经在上野的书中读过,没啥惊喜,且这本书的研究对象是美国女性,和东亚有一定相关但并不完全,所以也略有疏离感。核心观点还比较认同。育儿不可避免需要时间成本的投入,但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分出时间去育儿就势必会牺牲拼事业的时间。当下的职场充满了greedy work,只有对工作 从一个世纪以前观察到新冠,历史、社会、科学的变化发展是如何影响两性平等,对女性的事业产生了如何的变化。数据非常翔实,但也受困于有时代局限性的数据,这份观察和研究仅仅局限于高校出身的精英白女,有色人种和普通女性在这本书中是缺位的,而她们的境遇想必更为不堪。但另一方面来说,享有最好资源和际遇的精英白女都有如此多的困境,更印证了这条路还有多漫长。

书籍目录

“比较译丛”序
中文版序
第1章无法命名的新问题
第2章传递接力棒
第3章分岔路口
第4章桥梁群体
第5章和贝蒂·弗里丹站在十字路口
第6章无声的革命
第7章 革命推手
第8章注意差距
第9章 律师和药师案例
第10章随时待命
后 记被放大的旅途终点
致谢
资料来源附录
注释
参考文献
· · · · · ·

  • 十七岁的夏天,我第一次读玛丽·麦卡锡(Mary McCarthy)的半自传体小说《她们》。这本书讲述了在不幸的1933年,八位从瓦萨学院毕业的年轻女性的故事。作品1963年出版以后,一跃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并保持了两年之久。而据英国《卫报》报道,由于“对性、避孕和母乳喂养的直白描叙”,这本书也当即被很多国家封杀。尽管与当时的其他禁书相比,《她们》略显平淡,但在我乘坐地铁往返布朗克斯东部父母的公寓和我在曼哈顿下城的暑期工作地时,我还是小心翼翼地阅读了这本用棕色纸袋做成封面的书。那时我在麦克米伦出版社营销部门当打字员兼勤杂工,工作地点位于格林尼治村附近的第五大道,离小说开头的婚礼现场圣公会圣乔治教堂很近。我的薪水是每周65美元,足够我即将入读康奈尔大学一年级的花销。与小说描绘的那群女孩一样,我也用年轻天真的眼睛窥探“古雅的麦克道格尔大道、帕钦广场和华盛顿马厩街”(但仅限于午餐时间)。《她们》绝非一般小说。它不仅是畅销书,还开创了新的文风,为坎迪斯·布什内尔的《欲望都市》等作品提供灵感。半个多世纪过去,《她们》仍然在向数代人述说着女性大学生对人生的价值和身份、事业和家庭的渴望。
    —— 引自章节:第4章桥梁群体
  • 这场办公室“工业革命”大力推动了对工人的需求,办公室工作岗位剧增。各家公司不再只有一名“秘书”掌管公司的机密。在20世纪第二个10年和20年代,大规模的劳动分工改变了一切。公司变得空前庞大,秘书也被分成负责不同任务的角色。打字员、速记员、簿记员,还有电脑、印刷机、听写设备等各种机器的操作员纷纷进入办公室。秘书得以保留,但是手下突然多了一大群“步兵”。19世纪中后期,机械化和复杂的劳动分工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制造业。这是美国本土的“工业革命”,创新了各种生产的方式。在20世纪早期,办公室、零售业和其他许多同样具有革命意义的领域也一一掀起相似的技术变革风潮。不仅职业发生了质变,各年龄段女性加入劳动力队伍的比例亦有增加。对办公室和销售人员的更大需求催生了更多高薪工作岗位。更高的报酬吸引更多女性加入劳动力大军,毕竟,她们在市场上的价值开始超越她们在家庭和其他活动中的价值。办公室的改头换面俨然一场经济革命,且对女性尤其重要。男性也经历了办公室变革,但他们的生活受到的影响远小于女性。尽管1900年有17%的男性从事白领工作(与女性当年的数字相当),但在1930年该比例为25%,和女性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男性增长8个百分点,而女性增长了28个百分点。促使白领需求量增加的因素对女性的影响远大于男性。这场经济革命极大地刺激了对办公室和零售业人员的需求,也提升了读写和计算能力的价值。在那个时代,教育的经济回报迅速提升,颇似最近几十年(比如20世纪80年代后)大学回报的上扬。办公室工作要求员工能够听懂杂乱含糊的口述,书写通俗易懂的往来书信。那些不依赖拼写检查程序即可纠正拼写错误的人,不使用Excel即可制作表格的人,一时间成了香饽饽。这些工作需要受过教育的聪明员工。白领工人需求量的增加,导致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甚而超出了美国农村普通学校和19世纪城市文法学校8年级课程的范畴。为响应…
    —— 引自章节:第4章桥梁群体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事业还是家庭?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