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诗性语言的革命
作者:[法]茱莉亚·克里斯蒂娃
译者:张颖/王小姣
ISBN:9787569002072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1-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00
豆瓣评分: 7.3
书籍简介:
茱莉亚·克里斯蒂娃著的这本《诗性语言的革命》集中讨论了大量的哲学、语言学和精神分析学的文本(同时对它们进行了批判分析),用于支撑她的主要论点:19世纪后象征主义的先锋性在文学“再现”中引发了一场实在的突变。倘若这种转变的过程可以得到印证,那么人们也可以在其他历史时期的关键著作中找到类似的对于革新的酝酿。
作者简介:
茱莉亚·克里斯蒂娃 Julia Kristeva (1941- ),原籍保加利亚,法国著名符号学理论家、精神分析师和小说家,与西克苏、伊里加蕾被并称为“当代法国女性主义的三驾马车”。主要著作有《符号学:符义分析研究》《语言,这未知的世界》《 诗性语言的革命》《时间的冲动 》“女性天才”系列等。她多次获得人文社科类的重要奖项和荣誉称号,如法国“荣誉勋位骑士勋章”(1997)、挪威“霍尔堡国际纪念奖”(2004),德国“汉娜·阿伦特政治思想奖”(2006),法国“荣誉军团勋章司令勋位”(2015)等。
译者 张颖,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研究员。
书友短评:
@ Jalila 月末凑个标,还要再看一遍重做笔记才能理清楚一点点点点——内容的复杂浑融程度和语词抽象晦涩程度成正比,缺失的部分也许少了理解理论的桥梁也许因为不可翻译更难理解,总之是很好很重要的参考书目。符号学理论的逻辑形式建构,否定性和抛弃的后现代性关键词阐释,从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海德格尔拉康的抛弃论梳理主体之概念很有启发,法国式欲望结构真比英美实证有趣太多,黑格尔的理性观念幽魂不散,实践又转谈文本的社会变革和伦理功能,毛突然出现也是很时代气息了。紧密围绕19世纪先锋诗歌超高水平的批评分析能谈这么广泛这么深入,啊。 @ 豆友272110304 如果不配合着《茱莉亚·克里斯蒂娃的“符义分析”思想研究》,和劳特利奇的Julia Kristeva,以及之前看的《主体·互文·精神分析》的积累,加上对巴赫金的一些些了解,这本书我是基本上看不懂的,说实话,我现在能吸收的,也只是二手文献给的总结和解读。不过这本书的一个亮点,是译者给出的“关键术语解释”,每个术语个人感觉解释得非常清楚、全面。这里向二手文献作者、译者致敬,你们先啃了苦头。自己只能慢慢吸收吧,不敢说读过,不过是做个标记。 @ Utopia 月末凑个标,还要再看一遍重做笔记才能理清楚一点点点点——内容的复杂浑融程度和语词抽象晦涩程度成正比,缺失的部分也许少了理解理论的桥梁也许因为不可翻译更难理解,总之是很好很重要的参考书目。符号学理论的逻辑形式建构,否定性和抛弃的后现代性关键词阐释,从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海德格尔拉康的抛弃论梳理主体之概念很有启发,法国式欲望结构真比英美实证有趣太多,黑格尔的理性观念幽魂不散,实践又转谈文本的社会变革和伦理功能,毛突然出现也是很时代气息了。紧密围绕19世纪先锋诗歌超高水平的批评分析能谈这么广泛这么深入,啊。 @ Ⅶ 真女权,没什么好多说的。恬不知耻地提一嘴几年前一直到现在我对诗性语言的看法都和她很类似,以前也写过类似的(如果面目全非也能算类似的话)东西,不过看完这本感觉已经可以把那些东西全部扔掉了。
导论
1.符号态与象征态
1.1 现象学视域下的阐释主体
1.2 配置驱力的符号态的“子宫问”(chora)
1.3 胡塞尔的质料性意义:判断主体的自然论题
1.4 叶尔姆斯列夫的预先假定的意义
1.5 命名时段:断裂(rupture)和/或边界(frontiere)
1.6 镜像阶段(miroir)和阉割焦虑(castration):假定能指中缺席的主体
1.7 弗雷格的意指(signification)概念:阐述(enonciation)和外延(denotation)
1.8 打破命名时段:“模仿”(mimesis)
1.9 易变的象征态和象征态中的替代物:恋物癖(fetichisme)
1.10 意义生成过程
1.11 非谋杀形式的诗歌
1.12 生成文本与现象文本
1.13 四种意指实践
2.否定性:抛弃
2.1 辩证法的第四个“术语”
2.2 黑格尔独立的和被压制的力
2.3 作为命名判定断面的否定性
2.4 “运动”(kinesis)、“烦”(cura)、“欲望”(desir)
2.5 人道主义的欲望(dOsir hurnanitaire)
2.6 非矛盾律(non—CODtradiction):中立的和平
2.7 弗洛伊德的驱逐力的概念:抛弃
3.异质性
3.1 驱力的两分法(dichotomie)和他律性(heteronomie)
3.2 易化、停滞和命名时刻
3.3 “再现物”的同构关系的格局(economie homologigue)
3.4 穿透语言的原则
3.5 黑格尔理论与文本中的怀疑论和虚无主义
4.实践
4.1 经验并非实践
4.2 马克思主义中实践的原子论主体
4.3 恢复实践中的一种断裂:实践的经验(experience-pratique)
4.4 作为实践的文本,不同于移情的话语
4.5 对辩证法的第二次颠覆:政治格局和美学之后
4.6 《马尔多罗之歌》和《诗》:笑声作为一种实践
4.7 逻辑结论的消耗:《伊纪杜尔》
尾声 智识的喧嚣
索引表(中译者编)
关键术语解释(中译者编)
版本说明
· · · · · ·
马克思主义符号学丛书(共3册),这套丛书还有《当代马克思主义符号学思潮文选》《欧洲马克思主义符号学派》。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