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摄影哲学的思考
作者:[巴西]威廉·弗卢塞尔
译者:毛卫东/丁君君
ISBN:9787512210639
出版社: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2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
豆瓣评分: 9.0
书籍简介:
作者简介:
书友短评:
@ 何子 逻辑清晰 ,很深入的分析了当代的摄影,虽然是69年写成的,但如今依旧不过时,同时不仅仅局限于摄影,对装置也进不去了反思,最后一章把高度扩大到了人类存在,综合了前面几章的观点。(但个人不赞同人一定与装置站在对立的角度上,当代机械已经成为了个体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作者好像是要批判这一程序化的过程,程序化导致人的本体性丧失,可能是受到了存在主义的哲学,现实主义,荒诞派的影像,而我个人不认同,装置远没有超过人类,而且在未来也是人去支配装置,所以把装置,工具看做个人本体性的一部分,反而破解了当代全球性摄影,装置艺术的根源,打破荒诞的存在)最后,其中《追寻意义之路》,不仅表达自己的方向与未到来的起点,也是当代人应该去思考的话题。 @ sirius_flower 很有意思!但是我觉得论证不大清晰 尤其是很多理所当然的预设并非理所当然 理解起来很难 有太多模糊的地方 需要反复会去磨。这书很有启发性,但是既没有比较系统的逻辑性的论证也没有清晰的概念阐释更没有一个注释和引用,阅读的时候还是需要非常小心/比如认为法兰克福学派忽视了Apparatus的自动性(程序性)问题很有道理,这里有跟巴赞和卡维尔联系的地方。另外Flusser介于控制论和意识形态批判之间的这个视角选择很有趣,有很多现象学的味道(既非人本主义亦非后人)/可以再读读他其他几本书/翻译很不错! @ 丁萌 弗鲁塞尔以摄影为例,经由对影像、装置、程序、信息这四个概念的解释及其关系的讨论思考人与技术的问题。在他看来,摄影的过程是操作装置(摄影机)的人经由程序化的过程(编码)将信息(照片符码)转化为影像(具有象征意义的平面),意味着人被工具的范式主宰着进入后历史(非线性)的书写。那么,在使用装置生产影像的过程中,人的意图能被如实呈现吗?摄影哲学最终就是为了思考人的自由的问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现在使用影像一词其实省去了前缀“技术性的”,无前缀的影像是反应象征符号的平面,早于线性书写出现。 @ 丑奴儿 看得酣畅淋漓涉及文本和影像的斗争(前信息时代的文本为主导,转为信息时代的影响主导,其以黎巴嫩战争为例,与鲍德里亚著名的言论——海湾战争从未发生——如出一辙)照片的物质性是“残存的物性”,信息时代摒弃了“原件”和“复印件”的区别,所有权概念(无论资社)则被消灭(此处所指自然不是版权意义上的所有者)微观层面上深入影像的生产者和影像装置的生产者,影像的大众化民主化的祛魅实质是服务于再生产和对批判意识的遮蔽,由此批评法兰克福学派的人文主义批评,如其对“恶”(如资本主义)的否定性姿态是停留于表面以让人类意图再次凌驾于装置之上,而忽视了其深层因素——装置的自动性,“摄影哲学的任务就是揭露摄影领域中人类与装置之间的斗争,反思这一冲突的可能的解决方法。”
出版说明
前言
一影像
二技术性的影像
三摄影装置
四摄影的动作
五照片
六照片的流通
七照片的接受
八摄影的宇宙
九摄影哲学的必要性
概念术语表
录找意义之路
译后记
· · · · · ·
影像文丛(共12册),这套丛书还有《热切的渴望:摄影概念的诞生》《为什么是艺术摄影?》《摄影对话录》《如何判断摄影作品的真实性》《黑白摄影的理论》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