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物学

书名:社会生物学个体、群体和社会的行为原理与联系
作者:[美]爱德华·O.威尔逊(EdwardO.Wilson)
译者:毛盛贤/孙港波/刘晓君/刘耳
ISBN:9787559649591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1-1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872
豆瓣评分: 8.7

书籍简介:

◎ 编辑推荐 ☆ 爱德华·O. 威尔逊以本书为契机,开创了“社会生物学”这一学科,高度综合了众多学科,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 ☆ 作者通过本书不余遗力地向公众传达对生物社会化的观察结果,并由此引申到人类行为的原理与影响因素,帮助我们更客观、更精确地描述人性,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我们人类本身。 ☆ 小到水中的浮游生物,大到可震动土地的大象,世间生命的联系与发展,合作与冲突,你都可在本书中一探究竟。 ☆ 25周年纪念版,中文世界时隔十多年的重版出来,社会生物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 1989年,国际学术组织动物行为学会将《社会生物学》一书列为具有深远意义的动物行为学著作之一。 ◎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三个部分来介绍生命的社会化原理与进程,从无脊椎动物—直到灵长类动物之间的合作关系,作者尝试解释昆虫、鱼类和灵长类等动物中利他、攻击和养育后代等行为背后的生物学基础。《社会生物学》于1975年首次出版,同名学科作为一门新的学科也由此诞生。《社会生物学》曾被国际动物行为学会评选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动物行为学著作,但与此同时,书中关于人类行为的假设与推论也引起了20世纪生物学中的大争论:人的天性究竟有没有生物学基础? 在这本25周年纪念版的导言中,爱德华·O. 威尔逊引用了更新的人类遗传学和神经科学研究,从生物学角度阐述了对人性的理解。人类社会生物学,也就是现在常说的进化心理学,在过去几十年里已经发展成—门独立的学科,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数据都为这门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基础。书中占主要篇幅的是人类以外的动物,作者图文并茂地描述了这些动物的社会化行为,现在读起来依然新鲜;书中关于人类的内容,也在几十年来的赞誉和争辩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 媒体推荐 这本书的内容的确提供一种“新的综合”,它具有广阔的视角和高度权威性。威尔逊的行文逻辑严谨,论点清晰,又不失幽默风趣,语言也简介易懂。 ——魏恩-爱德华(Wymne-Edwards),《自然》(Nature) 世界上很少有人能为一门新科学的激动人心的未来提供如此辉煌的垫脚石。 ——约翰·泰勒·邦纳(John Tyler Bonner),《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 这本书令人着迷……如果你已经拥有这本书,那你可以开始为理解人类社会做好思想准备了。 ——刘易斯·托马斯(Lewis Thomas),《哈泼斯》杂志(Harper’s) 《社会生物学》是一部卓越巨著,充满真知灼见,尽展动物王国的魅力和诗情画意。 ——《时代周刊》(Times) 《社会生物学》本身就是一个进化事件,他向所有耳聪者宣告:我们已经站在努力理解人类在世界万物进化过程中的场景取得突破的边缘。 ——约翰·法伊弗(John Pfeiffer),《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离开威尔逊的书,一个人的生活意识不可能戏剧性地扩大。 ——弗雷德·哈普古德(Fred Hapgood),《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这本书将成为社会行为比较研究的里程碑。 ——《生物学评论季刊》(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作者简介:

◎ 著者简介

爱德华·O. 威尔逊(Edward O. Wilson),生于1929年6月10日,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荣誉退休教授,生物学家、博物学家和作家、世界顶级的蚂蚁研究者,曾被誉为“21世纪的达尔文”“达尔文的后继者”“生物多样性之父”。他毕业于阿拉巴马大学,后在哈佛大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并在哈佛大学执教。他已撰写了30多部著作(包括《蚂蚁的故事》),发表了430多篇学术论文,开创了社会生物学理论,建立了岛屿生态地理学;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瑞典科学院颁发的克拉福德奖、卡尔·萨根科学传播奖等150多个奖项,其中还包括两度获得的普利策奖。退休后,他和妻子居住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列克星敦。

◎ 译者简介

毛盛贤,遗传学教授。196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生物物理专业,留校从事遗传学教学和科研工作。1981—1983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到英国伯明翰大学遗传学系专攻数量和群体遗传学。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从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遗传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编有《遗传学原理》《遗传学原理和解题指导》《群体遗传学原理和程序设计》《同工酶遗传学引论》,译有《蚂蚁的故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发表论文30余篇。

书友短评:

@ 自有我在 但人类作为动物界的一员,社会性是人类独有的吗?是人类天赋异禀,凭空产生了这种行为吗?美国生物学家爱德华•O.威尔逊作为顶级蚂蚁研究者,也许他对于蚂蚁的研究和我们的人类社会产生了联想,他提出了社会生物学的概念,把社会这本应属于人类行为规范的内容引入了生物学界,也就有了这一本《社会生物学:个体、群体和社会的行为原理与联系》。而这本书就是一门崭新科学学科的奠基之作,威尔逊也就成了社会生物学之父。 @ Ammydian 站在生物基因学的角度解析人类模式,从而打破社会学科与生物学科之间的壁垒,观点异常新颖,干货满满. @ Mercury 多年前看过旧版,成为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版本还是值得再推荐一次 @ 周止右 简单来讲,社会生物学有助于我们去理解人类社会行为和动物社会行为的不同特性,同时也可以更加客观和精确地去描述人性。正如《Harper’s》杂志对此书的推荐:如果你已经拥有这本书,那你可以开始为理解人类社会做好思想准备了。——作者认为,社会生物学最终会成为社会科学的基础,重要的知识分界从来不是一种界限,而是需要共同合作去开拓的领域。 @ nzy 综述式写作 翻译差 @ etQ 伦理道德的生物、进化学解释 @ 逆风飞扬 人性能在动物世界里探寻 @ ✎❀ 人类社会自身也像生物一样,是个有机体。既然生物体可以划分出细胞、组织和器官,那把这些概念引申到人类社会里,社会这个有机体也可以分解为社会的细胞——也就是家庭,社会的组织——也就是阶级和种族,社会的器官——也就是城市和社区。 @ 霜降 6.27,闲鱼 @ Denzel 跨学科的煌煌巨著讲述一众群体动物的社会性

书籍目录

至20世纪末的社会生物学
致谢
第一部分 社会进化
第1章基因的道德
第2章社会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第3章社会进化的原动力
第4章群体生物学的有关原理
第5章类群选择和利他主义
第二部分 社会机制
第6章类群大小、繁殖和时间-能量预算
第7章社会行为的发展和饰变
第8章通信:基本原理
第9章通信:功能和复杂系统
第10章通信:起源和进化
第11章攻击
第12章社会空间
第13章权力系统
第14章角色和职别
第15章性与社会
第16章亲本抚育
第17章社会共生
第三部分 社会物种
第18章社会进化的四个顶峰
第19章集群微生物和集群无脊椎动物
第20章社会昆虫
第21章冷血脊椎动物
第22章鸟类
第23章哺乳动物内的进化趋势
第24章有蹄类动物和象
第25章食肉动物
第26章非人类的灵长类动物
第27章人类:从社会生物学到社会性
术语解释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 · · · · ·

  • 与上形成鮮明对比的是,象海在它们人食范围内不存在严重的食物问题。事实上,其性体内已有大量的脂肪储存,在整个保育间可以不进食。象海豹进行繁殖的岛屿也没有捕食者,因此,它们几乎可全身心地投入到繁殖上。雄性象海豹已经进化出对繁殖的特定适应,其中包括体形大、对“妻”的控制和对附近没有配偶的雄性采取极端的攻击行为。它们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争斗、交配和休息上。蜉蝣实质上把其整个成体生命投入到繁殖上,它们把寿命缩短到只有数小时而解除了能量问题的困扰,它们同时繁殖大量后代,以使捕食者只能捕食其中的很少部分。
    —— 引自章节:第6章类群大小、繁殖和时间-能量预算
  • 有更性的二熟现象和长寿求以当求偶方的性别是长寿的,它的成员登会推迟生殖,直到它们长得足够大而成熟,处不于优勢地位,才开始进行繁殖。生殖优势能E更多的雌性受精,所得到的补偿超过因迅生殖而造成的损失。这种状况本身有利于一雄多雌。根据威利( Wiley)的看法,长寿和性的二熟现象是一雄多雌的松鸡物种中普遍存在的状况。在一岁时,雄性不交配,或者很少交配,然而雌性在一岁时普遍会进行繁殖。同样的,所谓性的二熟现象在其他一雄多雌的鸟类和哺乳动物中也普遍存在。业已证实的物种包括诸如红翅黑鹏、侏儒雀、象海豹和山羊。
    —— 引自章节:第15章性与社会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社会生物学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