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謀殺一座城市

书名:如何謀殺一座城市高房價、居民洗牌與爭取居住權的戰鬥
作者:彼得.莫斯科威茨(PeterMoskowitz)
译者:吳比娜/賴彥如
ISBN:9789869622370
出版社:行人文化實驗室
出版时间:2018-8-23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20
豆瓣评分: 8.5

书籍简介:

買得起房子,就有未來了嗎? 買不起房子,只要用租的,就沒問題了嗎? 當房價地價攀升,鄰居漸漸換人,不只你沒地方安身立命,這座城市也在死去! 用房地產帶動經濟,是台灣長年以來官方民間許多人相信的拯救景氣藥方。不過,蓋新房、炒地皮、外部企業投資和高級資產階級入住,真的能讓城市更有活力嗎? 讓我們先設想,有個房價和租金相對便宜的社區,原本就住有一群居民,或許還有自己一套富有特色的文化。後來有些外來的人們搬進社區,有的人喜歡它房價便宜,有的人喜歡它的文化……漸漸地遷入人口越來越多,社區舊有的生活方式消失,樣貌也有了改變,原本沒有的連鎖餐飲、服飾、售貨店面紛紛駐點,銀行、房地產和大型資本集團也注意到這塊小地方。最後社區蓋起了一棟棟豪華昂貴的房屋,住在裡面的人和以前的人群截然不同,街上看起來繁華興盛,雖然店家已經換過不只一輪,難再看到舊有的老店。那麼,消失的店家和原本的居民跑到哪裡去了呢? 這個又稱作「縉紳化」的情節在台灣各地都似曾相識,美國更是從一九七○年代以來就有許多城市陸續經歷,還有建築學者專門研究這個現象。作者彼得•莫斯科威茨就住在著名都市計畫研究者珍雅各最鍾愛的紐約一角,但即使是這樣的地方,經過房價房租攀升、居民洗牌的過程,也失去了顏色。以包括紐約在內的四個城市為例,莫斯科威茨拿出身為著名大報記者的追根究柢精神,追蹤了縉紳化怎麼蠶食鯨吞一個個街區,把原本因為人們聚居而形成的城市變身為不顧居民需求的資本生產工具。更重要的是,他也以生動的實例訪談指出,這些街區變化不只是文化和消費者品味選擇的結果,而是有政府的政策和「城市即生意」的意識形態和資本在背後操盤。 本書提點我們,城市是由強大的利益所形塑,而透過指認出這些特殊利益,我們可以用我們自己的設計,去重新塑造城市。當城市回歸為人們而存在,不用再擔心居住和生活的權利被搶走,安居樂業的一天才有可能到來。 本書重點: 1. 顛覆「人口搬遷和社區文化改變是個人品味選擇,所以無法也不應加以限制」的成見,剝離品味與文化的外衣,提點出都市變遷背後的政治與經濟之手。 2. 如果將土地增值視為首要目標,對房地產買賣不加限制,社區潰散、住民流離失所都是合乎邏輯的正常結果。 3. 從微觀的個人行動到鉅觀的政策倡議,我們有權利也有責任打造出自己心目中的城市。 學界齊聲盛讚 專文推薦—–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徐世榮 具名推薦—–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 黃舒楣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康旻杰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王志弘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特聘教授 張金鶚 國外佳評如潮 紐約時報書評、舊金山紀事報、 Truthout 、華盛頓郵報、Booklist、圖書館雜誌、《裸城》作者雪倫.朱津(Sharon Zukin)、 社運作家莎拉.舒爾曼(Sarah Schulman)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彼得‧莫斯科威茨Peter Moskowitz

專職記者,文章見於《紐約時報》、《衛報》等報紙以及《紐約客》、《Wired》、《Slate》、《New Republic》等著名雜誌。他生於紐約,也長於紐約。

譯者簡介

吳比娜

覺得城市不該(只)是住大房子、好辦公室的地方,城市應該是學習、成長,跟不同人相遇的所在。喜歡在路上跟陌生人聊天,並在廣場和草地上發呆,希望從夢想漸趨於實踐。常從事寫作與翻譯,作品散見《聯合報》、《鄉間小路》、《大自然》、《人籟》。台大城鄉所畢,哈佛大學公共政策碩士。

賴彥如

有豐沛的好奇心,喜歡觀察人心以及世界怎麼運作。在山林裡感覺很安全,和陽光與樹葉的光影是好朋友,愛聽蟲鳴唧唧,四處亂走。著迷瑜珈的古老智慧,想要找到一種讓你我他蟲魚鳥獸陽光空氣水與老樹老屋更快樂的生活方式。台大外文雙主修社會系畢,在文學的領域裡發現人性的複雜,在社會學裡發現自己和這個世界連結的可能,後來進了城鄉所打滾。現在從事社區營造工作,持續摸索好城市的各種可能。

书友短评:

@ Jumble.h “城市经营”之所以今天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流行,是因为其背后一系列的政治、制度、资本、社会等因素相互作用决定的,在这个大的背景下,“仕绅化”是不可避免的。本书的后半部分,作者也表达了自己非常清楚这背后的逻辑,但是站在其自身的(政治)立场,需要籍由此书,站在对立面提出他的“另一种发声”。 @ 有梦想的叠被子 深圳不够老 @ 夸梅@勒布朗 共产主义才能救世界。城市不会被杀死,能死的只是贫(平)民。 @ Excelsior 学到很多新概念(参考资料就有数十页) 纽约的故事可以与开发者角度对照着看 @ Shallow 我仿佛正在相似的历史进程之中,gentrification对个体而言是好是坏?生活它不总是向上走的,不是吗? @ Shallow 我仿佛正在相似的历史进程之中,gentrification对个体而言是好是坏?生活它不总是向上走的,不是吗? @ 有梦想的叠被子 深圳不够老 @ Excelsior 学到很多新概念(参考资料就有数十页) 纽约的故事可以与开发者角度对照着看 @ Jumble.h “城市经营”之所以今天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流行,是因为其背后一系列的政治、制度、资本、社会等因素相互作用决定的,在这个大的背景下,“仕绅化”是不可避免的。本书的后半部分,作者也表达了自己非常清楚这背后的逻辑,但是站在其自身的(政治)立场,需要籍由此书,站在对立面提出他的“另一种发声”。 @ 夸梅@勒布朗 共产主义才能救世界。城市不会被杀死,能死的只是贫(平)民。

书籍目录

引言
第1部 紐奧良
第一章 掙扎
第二章 縉紳化如何運作
第三章 為了重建而破壞
第2部 底特律
第四章 底特律新區
第五章 7.2區
第六章 白紙狀態是怎麼來的?
第3部 舊金山
第七章 縉紳化的城市
第八章 成長機器
第九章 不平等的新地理學
第4部 紐約
第十章  輓歌
第十一章 紐約不屬於人民
第十二章 反擊
結語:許一個不被縉紳化的未來
謝詞
· · · · · ·

  • 长久以来的种族隔离,后果就是黑人变得更穷,更无法企及白人的成功。研究非裔美国人种族隔离状态的《滞于其所》(Stuck in Place)一书里,纽约大学的社会学家帕特里克·夏基(Patrick Sharkey)发现,过去50年非裔美国人的收入几乎没有任何增长。中产阶级家庭的白人孩子预期薪资平均是7.4万美元,比他们的父母多2万美元;黑人孩子一年的预期薪资则是4.5万美元,不仅显著少于白人,甚至还比上一代中产阶级黑人家庭的平均收入少了9000美元。中等收入的黑人孩子有一半掉出上一代的经济阶梯之外,而白人孩子只有14%掉出。夏基认为合理原因只有一个:“当白人家庭的经济位阶前进的时候,他们有办法将这个经济优势通过在优秀学区和良好环境的小区置产,转换成空间优势。”这点对大部分的黑人家庭根本是天方夜谭。美国长久以来的种族化住宅政策,看似跟当今缙绅化现象沾不上边,但这两股力量却殊途同归:假如黑人能够像白人一样,借由房产获致同样的成功,缙绅化就不至于和种族绑在一起。事实上,缙绅化支持者打的算盘,就是要有意地摧毁黑人的城市生活。媒体、嬉皮士、艺术家一次又一次形容底特律是“一张全新的白纸”(blank slate),忽略了此地留存的70万居民,也忽视了这个“白纸”状态是建构于世代以来残酷的种族分野之上的历史事实。缙绅化参与者占了低廉租金的好处,而这租金是因为种族化的住宅政策而生。这也让缙绅化支持者和主流媒体大肆鼓吹缙绅化是拯救衰亡街区的论调。
    —— 引自章节:None
  • 士绅们也许看见了底特律的种族不平等,但很少有人正视不平等的来源。他们通常来自有能力离开底特律的白人家庭,受到联邦政府的变相资助——高速公路或低利率贷款皆然,而黑人家庭几乎不可能得到这些贷款。而今,就像几个世代之前,即便空间分布有所反转,相同的驱力仍在运作:白人受到地方政府、州政府、联邦政府的资助在城市里重新落脚,而黑人住民却遭到忽视,甚至强迫外迁。50年前,政府补贴上亿兴建高速公路和郊区住宅,而今上亿元则用于体育场和独立公寓的税赋减免、整修店面和住家、修建汽车道和单车道。缙绅化区域时常被认为更优于郊区:不像郊区都是白人,空间规划既不永续又一成不变,缙绅化区域有的是密集化、都会化、多样化的城市景观。但实际上缙绅化的推进与郊区成型的过程别无二致,只是换了一个名目。积年累月的带有种族歧视意味的补贴、为富有白人开放特权的政策、对贫穷有色人种的视而不见,一切都毫无变化。跷跷板只是换到了另一边。缙绅化不代表郊区玩完了,或城市变得更异质。它意味着不平等的空间表征正在重新分配,缙绅化不是整合,而是一种新的隔离。贫民区的边界正在重新界定。
    —— 引自章节:None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如何謀殺一座城市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